劉一虎,男,江西省蓮花縣人,著名書法家、藝術品鑑賞家.現任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會員,中華書法研究會理事,現代民族書法藝術協會副主席,中國大眾書法社一級書法鑑賞家,東亞書法院高級書法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一虎
- 民族:漢
- 出生地:江西蓮花縣
- 職業:軍人
人物簡介,藝術評論,
人物簡介
任職於解放軍總後勤部62403部隊,大校軍銜。現任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會員,中華書法研究會理事,現代民族書法藝術協會副主席,中國大眾書法社一級書法鑑賞家,東亞書法院高級書法師。自幼喜愛書法,學書數十載,孜孜不倦,鍥而不捨。臨池從唐楷入手,以歐體為宗,繼之研習顏、柳體。擅行書,融楷體與魏隸於一體,自成風格。結構嚴謹,字字平穩,骨力遒勁,稜角崢嶸,書風清秀。在藝術上,其主張師古而不拘泥,既要繼承傳統的毛筆書法風格,又要追求創新。他的作品曾多次在全國性書法大賽中獲獎。主編撰寫《硬筆書法自學入門》,並為《鋼筆原子筆優秀字帖》等書撰寫賞析文章。1990年被錄入《中國硬筆書法家辭典》,1994年入選《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1997年入選《世界華人藝術界名人錄》。
藝術評論
心如妙蓮筆生輝
——軍旅著名書法家劉一虎作品賞析 文/鐘龍榮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芙蓉也就是蓮花,即荷花的別稱;古語精煉道出了蓮荷抱性高潔的天然樸實之美。“蓮生淤泥中,不與泥同調”,中國可謂是把蓮與傳統文化結合得最深以及最完美的國家,蓮花更被貴尊為花中君子。自古以來,中國歷代的文人墨客都極愛蓮,因為它是文人士子們畢生所追求的潔身自好及其不肯同流合污之高尚品德的絕佳象徵。蓮花靜直香遠、不蔓不枝,而且表里始終如一,符合文人雅士一貫追求自尊自愛的高貴品格!
第一次見到劉一虎先生,便讓自幼生長於軍營之中的我,倍覺有股家人般的溫暖親切,他渾身閃透出的軍人之樸實特質深深地感染了我。免去寒暄,凝神定氣之後,我禁不住仔細拜讀起其精心創作的書法作品,《道德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和10米長卷《三字經》等大作可謂盡顯其筆墨雋雅,淡定從容,讓我非常靜謐,突如而來地有了一種老僧入定般的安詳;再品他書寫的“天地人和”、“上善若水”、“龍馬精神”和“心平氣和”等作,或樸拙,或清秀;卻無不自成一體,字字平穩,骨力遒勁,法度嚴謹;充分表達了其心意由如蓮、而至妙筆生花的逸趣,凸顯出一種其特有的獨到且渾然去雕飾的樸實素雅之美!
劉一虎,江西蓮花人,著名書法家以及藝術品鑑賞家,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會員,中華書法研究會理事。江西蓮花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素來就有“瀘瀟理學、碧雲文章”之美譽,它還是開國名將甘祖昌將軍(時任新疆軍區後勤部部長)當年自願放棄高位、解甲歸田後回鄉務農的地方。蓮花縣舊屬廬陵府(今江西吉安地區),自古人傑地靈,名士薈萃,文昌發達,民風淳樸;曾經出現過“隔河兩宰相,五里三狀元”的歷史盛事。清末皇帝溥儀的上書房師傅(漢文老師)、曾任京師大學堂總監督(相當於今天的北京大學校長)的著名書法家朱益藩老夫子,也是蓮花縣人。清代劉熙載有雲“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如其人而已”。正所謂“書為心畫”,書法是一個人在內心精神世界的折射和靈魂深處的寫照,沒有相應的修為學問和見識,是絕難上升到那種高品位和高境界的。一虎家學淵源深厚,自幼習書,五歲便開始臨帖,他喜歡歐陽詢帖的字型方正,也酷愛虞世南體的收放有度,他更追求從書道里領悟怎樣才能從筆劃的點畫中凸顯出中華傳統文化的厚重感。先生長期深入傳統,深入經典,於傳統之處下足了苦功夫;藝術從來就是寂寞之道,他耐住了那一份寂寞,所以在由技而進乎道的磨礪之後,更得到一種靈感的宣洩和迸發。他的楷書古樸雋秀,用筆舒展合度,寬綽靈動,直參晉唐;他的篆隸又盡顯其精純細膩,體現了其用筆重在心悟,以意使筆,借筆御神,似已漸入參禪妙悟,體會忘我之心意如蓮境界。
中國書法主要研究的就是線條美,是一門非常優雅抽象的藝術;它的形成是與中國文字的象形特點緊密相連,往往以線條概括物體之外形,並慢慢從具象到抽象,內容越來越豐富;書法也分陰陽五行,講究抑揚頓挫,書者無不但求自己能於筆墨的濃淡乾濕運用中,營造出中華傳統文化所獨有的筆墨精妙之核心精神。
一虎先生從軍三十多年,戎馬半生卻始終未敢棄筆,不管工作有多累,職務崗位如何調整,環境如何變化,他在緊張而繁忙的工作之餘,總不忘忙裡偷閒,每天堅持書法習作一小會;在第二軍醫大學工作的那段時間裡,還曾因為教學的緣故,與戰友合作編著出版了《硬筆書法自學入門》一書······
近代海派書畫,是隨著上海經濟實力的增強,而漸漸發展起來的。在清末民初,以虛谷、蒲作英、任伯年和吳昌碩為代表的海派,已成為近現代中國書畫的領軍,影響之大,無可匹敵。 當今的一些中國書畫家,只要還在堅持傳統筆墨的,其用筆用墨的技法,十之八九都似乎脫離不了海派的樊籠。而一虎先生在藝術上一貫主張“師古而不泥古”,他善於學習且取法古今先賢,立意於在繼承傳統毛筆書法風格的同時,更加刻意創新,有效地借鑑了硬筆書法中的一些特點,以圖穩中求變,欲予古韻詩意里呈現今天社會所倡導的“和諧共生,與時俱進”之時代氣息。由於工作的緣故,一虎先生經常與海上名家翁闓運、周慧珺、劉小晴以及張森等老師接觸。 曾任上海書法家協會理事、上海文史館館員的翁闓運老師是海上著名書法家,世人評價其“四體俱工,真書微摻隸法,厚重朴茂;篆書婉通古雅,似漢碑額,又出己意;行書則碑帖兼取,筆法精熟,雄強俊逸”;一虎先生力求己能揚長而避短,充分吸收了翁老藝術風格中有利於自己筆意的成分,在作書時又兼取了周慧珺老師的“知白守黑”,以求讓自己的作品也能達到虛實相生、相守相融的天人合一之境界!
孫過庭曾雲“書之妙道,神採為上,形質次之”,其包含之大,可謂直抒中國書法藝術精神的生命所在。中國書法貴寫心性,是一門泄顯心靈情思和自然呈現書者精神襟懷的藝術,我想劉一虎先生筆墨酣暢中所追求的也是“書道妙在情性”,不知諸君以為然否。(摘自《國家藝術》雜誌2014年4月,總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