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掛拳是典型的長擊遠打類傳統拳種之一,是中國傳統武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盛名久遠。古稱披掛拳,亦名抹面拳,因多用掌,故而又稱劈掛掌,擅長中,遠距離克敵制勝,講究放長擊遠,它將中國武術“一寸長、一長強”的技擊理論發揮得淋漓盡致,對於技擊空間的控制,講究遠則長擊,近則抽打,可收可放,可長可短,劈掛拳發展至今,技術體系完善,內容豐富多彩,拳械全面,不愧為中華武術的瑰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劈掛掌
- 類型:長擊遠打類
- 屬於:中國傳統武術
- 亦名:抹面拳
歷史源流,鹽山一支,南皮一支,風格特點,技術內容,
歷史源流
劈掛拳,在明代中葉就已流傳於民間了,明代軍事家戚繼光 (1528—1587)在《紀效新書》 中對劈掛拳就有精闢的論述。他在《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中寫道:“披劈橫拳,而其快也 。”這是指劈掛拳迅猛快捷。又說:“腿可飛騰,而其妙也。”這是描述劈掛拳中“抄手起腳 ”等招勢,說明腿法靈活之妙用。戚繼光在他創編的長拳三十二勢中又吸收了劈掛拳中的埋伏 勢,倒騎龍、摧地龍、順彎肘等單勢動作,這足以見劈掛拳在軍旅武術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戚繼光之後到清代的百餘年間裡,沒有關於劈掛拳的詳細記載。約在清嘉慶年間(1796年— —1820年),河北滄州一帶又有此拳流傳,此時劈掛拳已有鹽山和南皮兩支流派了。
鹽山一支
傳自清朝鹽山小左莊人左寶梅(1753——1818),因其武德高尚,武技出眾, 故人尊稱“左八爺”,據說左得藝於一韓姓逃僧。左又傳於潘文學(世魁),潘文學主持鹽山書院時,設文武科教授學生,歷時數載,武科人才濟濟,其中李雲表(標)和肖合成(蕭和成 )尤為出眾。李雲表中年時客居京都,曾做過五營八旗總教習,名噪京師,肖合成年幼即習劈掛拳,功夫可謂爐火純青,因其輕功尤為出眾,故稱“飛身肖”。李、肖之後又有黃林彪、王正誼、於保麟。黃林彪(1831—1907),字偉村,體型健壯,才思捷敏,武藝精深,人頌渾號“蓋南京”、“黃六爺”,他是李、肖二位大師的藝業繼承者,晚年收馬鳳圖、馬英圖兄弟為徒授藝。
馬鳳圖(1886—1973),字健翊,是通備拳藝的繼承者和開拓者,鳳圖先生曾任甘肅、青海兩省國術副館長,建國後任甘肅省武協主席等職。他對當時流傳於我國北方的劈掛,八極、翻子、戳腳、形意、螳螂等拳種都有精深的研究,他在為官之後,遍訪各派宗師,取諸家之長冶於一爐,豐富了通備拳藝的技法。在通備拳藝的發展史上貢獻最大者莫過於風圖先生了。
馬英圖(1989—1956)字健勛,建國前任中央國術館武術科長,其素以心狠手毒著稱,人稱 “馬狠子”,他與其胞兄風圖都是劈掛拳一代宗師。 繼馬氏二傑之後又有子穎達、賢達、令達、明達和徒弟王桂林、沙子香、王天鵬、羅文源、馬承智等繼承了劈掛拳之精粹。這一支劈掛拳經馬鳳圖、馬英圖傳播後在甘肅及西北諸省流傳最廣。
南皮一支
傳自清朝南皮縣龐柳莊人郭大發。郭早年作過鏢師,因武功精絕,後被詔入皇室,任紫禁城護衛官。晚年以教武為生,傳藝於子郭長榮與其孫郭秀亭。還傳教於臨村昝莊趙氏,趙氏自傳三代至趙世奎。趙世奎在民國初年又把劈掛拳傳給了郭長生。 郭長生(1896—1967)字恩普,人稱“郭燕子”,民國初期曾任曹錕護衛,因不滿官場貪吏,而憤然回鄉,中國術館成立後,任苗刀及武術教官。抗戰期間定居家鄉,致力於武學研究。先生一生授徒較多,其中主要弟子有曹硯海、郭健偉、高玉清、牛僧華及子瑞林、瑞祥。郭瑞祥的入室弟子 王志海 王華鋒 郭桂然 郭鐵良 郭貴德 王琳峰 孫滿長 馬俊祥(第七代)等繼承了劈掛拳之精粹,這一支劈掛拳在河北一帶流傳較廣。 新中國成立後,劈掛拳受到國家的極大重視,劈掛拳也被列為全國武術比賽的競賽項目之一,參加全國性競技的劈掛拳選手也日益增加。各地劈掛拳專家經過多年的努力,使劈掛拳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1995—1997年,國家體委還組織郭瑞祥等部分專家整理創編了劈掛拳規定套路,這無論是在技擊的角度還是健身,競技的角度來講,無疑是進步的,有益的。劈掛拳還同太極、形意、八卦、通背、八極、少林等拳種被評為全國十大優秀傳統拳種。
風格特點
劈掛拳要求單勢與套路相結合,理象會通(拳理與形式),體用兼備(健身與實戰),互為 補充,注重力從腰發,用胸部的吞吐和腰部的擰轉摺疊配合兩臂的運動,使動作大開大合。 在運動上表現為:滾、勒、劈、掛、斬、卸、剪、采、掠、擯、伸、收、摸、探、彈、砸( 鋤)、擂、猛等十八字訣。
在技擊上講究吞吐伸縮,放長擊遠,迴環摺疊,虛實往返,招法珠連,帶攻猛進。主張以快 打慢,以長制短,閃進玫取。基本攻防規律為高來則掛,低來則劈,橫來則攔,順來則搬。其 拳諺云:“千趟架子萬趟拳,出來一勢打不完。”完戰時講究“擊中目標是小勝,打倒目標乃 上乘。
主要勁法
有轆轤勁,翻扯勁、吞吐勁、滾勒勁、通透勁等。發力時要求臂、肩、胸、腰、背 、胯、膝、腕各關節柔活自然,放鬆不拘,合蓄開發,勢猛力柔,柔中含剛,即蜿蜒蛇行,用 之輕鬆,意含鐵石。運力時勁力集中於”吞吐開合,起伏擰轉“。軀幹開合如弓,胝胸背吞似 弦,發出之力尤如離弦之無影快箭,與上下肢及軀幹的起伏擰轉形成調全身之力,以最快帶度 集中於一點的合力。
手臂的動作特點
是:兩臂條直,摟臂合腕,大劈大掛,放長擊遠。 軀幹和下肢的作用特點是:前握後扣,吞胸凸背,縮肩藏頭,擰腰切胯,合膝鑽足,收腹斂臂。 其步法多為跨步、輾轉步、激絞連環步。運動時步法靈活多變,連環交織,快如激濤之浪, 一經接觸,使對方防不勝地防,形成了逢進必跟,逢跟必進,進跟連環,環環相套,敏捷疾速 的獨特風格。
套路演練時表現
為:起落鑽伏,伸收摸探,開合爆發,蜿蜒蛇行,快捷靈活,猶如大江奔放 ,氣勢磅礴,起伏跌宕,川流不息,疾風怒濤一瀉千里。 眼法上要求一眼、二膽、三打技術快與慢。有拳諺云:”眼為先鋒,腦為主帥、手足則是五營四哨之將兵。“行拳應戰時要做到觀前後,顧左盼右,望遠視近,隨形出招,步到招到眼先到。練功時注重慢拉柔練,調勁運氣,蓄精欲神,體健神會。即:慢拉架子、快打拳、急打招、氣沉丹田。
表現在整體上則是:大合大開,猛起硬落。合如伏炮,縮身藏頭開如炮發,上下展炸。兩臂劈掛,柔實抽鞭,長擊準抽,翻騰不息。勁力飽滿,舒展飄逸。即在交錯劈掛的運用中松肩舒背,臂起時綿柔快速,勁力通透,劈落時力猛如炸彈,體現了柔中寓剛的特點。 其風格是迅猛快捷,大劈大掛,起落鑽伏,伸收摸探,擰腰切胯,開合爆發。雙臂密如雨,快捷似閃電,劈掛賽抽鞭,發力似炸彈。勁力飽滿,動作舒展,神形自如,灑落驕健,疾帶多變。拳諺云:”勢無定勢,形無定蹤“。”疾若奔濤怒浪,又似風雷攪頂緩似輕風剛為實。動 靜快慢,剛柔虛實,互相轉化。 身法要求掩胸蝸背,蜿蜒蛇行,直出側入,變轉靈活。
技術內容
劈掛拳的技術內容較為豐富,主要包括單勢訓練、拳術、器械和實戰。
單勢運用及基礎套路
單劈手、雙劈手、開山炮、倒發烏雷、攪地龍、鷂子穿林、埋伏 勢,抄手起家、雙撞掌、大跨步、十二趟子、十趟彈腿等。
拳術套路
流傳在甘肅及西北諸省的是馬鳳圖所傳的劈掛拳。稱為一路劈掛、二路青龍 、三路飛虎、四路太淑和大架子拳。河北淪州郭長生一支的劈掛拳稱為掛拳、青龍拳、快套劈 掛拳和炮捶。兩者說法不同。其風格特點都大同小異。
器械
劈掛拳經近世的馬鳳圖、馬英圖、郭長生等人總結、充實和擴展,器械也較為豐 富。流傳於世的主要有:奇槍、六合大槍、瘋魔棍、三節棍、劈掛單刀、劈掛雙刀、苗刀、宣 化劍(通備大劍),梯袍劍(通備小劍)、鳳頭鉤(護手鉤帶刺)、攔門撅、鞭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