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方法學

創造方法學

《創造方法學》是2015年12年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裴曉敏,陳鋒,張增常編。本書基於創造方法與實踐的理論,融合併吸收了創造學、西方創造工程學、TRIZ創新方法學、哲學、心理學、教育學、可拓學等關於人的創新潛能開發的研究成果,著力於創造方法理論與實踐的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創造方法學
  • 作者:裴曉敏、陳鋒、張增常 編
  • 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
  • ISBN:9787564344443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創造方法學》基於創造方法與實踐的理論,融合併吸收了創造學、西方創造工程學、TRIZ創新方法學、哲學、心理學、教育學、可拓學等關於人的創新潛能開發的研究成果,著力於創造方法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書中系統闡述了創新方法的發展過程,包括前技法時代(公元4世紀至19世紀)——沒有方法的時代;創造技法時代(20世紀初至20世紀70年代)——幾百種創造技法誕生的時代;後技法時代(20世紀70年代至今)——TRIZ創新方法廣泛套用與傳播的時代,重點分析了基於知識、面向人的TRIZ創造方法理論。
《創造方法學》關於創造方法的研究既有系統的理論論述,又有生動的案例介紹,圖文並茂,內容豐富,引人入勝,能給廣大讀者以較大的啟迪和反思,不僅可作為大專院校學生掌握創造方法、學習TRIZ創新方法理論的課程教材,也可作為各級工程技術人員培訓和自學的教材,而且對指導相關領域的各級工程技術人員、產品研發者進行創新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前技法時代
一、偶然發明的世紀
二、試錯法
第二章 創造技法時代
一、創造技法時代的誕生
二、創造技法的分類
(一)聯想系列技法
(二)組合系列技法
(三)類比系列技法
(四)臻關係列技法
三、創造技法之間的關係
四、傳統創造方法的局限性
(一)傳統創造技法的局限
(二)傳統創新過程的困境分析
第三章 “後技法時代”的創造方法概述
一、“後技法時代”的時代背景與特徵
二、TRIZ是什麼
三、TRIZ的由來與核心思想
(一)TRIZ來源
(二)TRIZ的核心思想
(三)TRIZ的發展
(四)TRIZ理論與發明的級別
(五)TRIZ創新方法理論體系
第四章 TRIZ創新思維
一、最終理想解(IFR)
二、九螢幕法:資源分析法
三、小人法
四、STC運算元——大小、時間和價格
五、金魚法
第五章 TRIZ創新規律
一、技術系統的s曲線進化法則
(一)S曲線進化法則
(二)S曲線分析
(三)S曲線分析的作用
二、提高理想度法則(獲得“最終理想解”)
(一)技術系統的進化目標
(二)提高理想度的含義
三、子系統的不均衡進化法則
四、動態性和可控性進化法則
(一)提高柔性子法則
(二)提高可移動性子法則
(三)提高可控制性子法則
(四)增加系統的動態性和可控性的路徑
五、增加集成度再進行簡化法則
六、子系統協調性進化法則
(一)結構上協調
(二)性能參數的協調
(三)工作節奏和頻率上的協調
七、向微觀級和場的套用進化法則
八、減少人工介入的進化法則
第六章 TRIZ技術矛盾與創新原理
一、技術矛盾與矛盾矩陣
(一)技術矛盾與39個技術參數
(二)矛盾矩陣
二、創新原理:不折中地解決技術矛盾
(一)分割原理(Segmentation)
(二)抽出原理(Taking out/Extraction)
(三)局部特性/品質(IJocal Conditions/Quality)
(四)不對稱原理(Asymmetry)
(五)組合原理(Merging)
(六)多用性原理(Universality)
(七)嵌套原理(Nested doll)
(八)質量補償原理(Anti-weight)
(九)預先反作用原理(Preliminary anti-action)
(十)預先作用原理(Preliminary action)
(十一)預先防範原理(Beforelaanti Cushioning)
(十二)等勢原理(Equipotenliality)
(十三)反向作用原理(The Other way around)
(十四)球面化原理(Spheroidality)
(十五)動態原理(Dynamics)
(十六)作用不足或過量作用原理(Panial or excessive actions)
(十七)向多維度過渡原理(Another Dimension)
(十八)機械振動原理(Meclaanical vibration)
(十九)周期作用原理(Periodic action)
(二十)連續有效作用原理(continuity of useful action)
(二十一)緊急行動原理(Skipping/Rushing through)
(二十二)變害為益原理(Convert haml into Benent)
(二十三)反饋原理(Feedback)
(二十四)中介物原理(Mediator)
(二十五)自服務原理(Self-service)
(二十六)複製原理(Copying)
(二十七)替代原理(替代法)
(二十八)機械系統的替換原理(Mechanics substitution)
(二十九)氣壓或液壓原理(Pneumatics antl hydraulics)
(三十)利用軟殼或薄膜原理(Flexible shells anclthin films)
(三十一)多孔材料原理(Porous materials)
(三十二)變色原理(Color cllange)
(三十三)同質性原理(Homogeneity)
(三十四)拋棄與再生原理(Discareling and recovering)
(三十五)改變物理和化學狀態原理(Transformation of physical antl chemical states)
(三十六)相變原理(P1aase transition)
(三十七)熱膨脹原理(Thermal expansion)
(三十八)氧化原理(Stmng oxidants)
(三十九)惰性環境原理(Inert atmosphere)
(四十)複合材料原理(Composite materials)
第七章 物理矛盾與分離原理
一、物理矛盾
二、分離原理
(一)空間分離
(二)時間分割
(三)條件分離
(四)整體與局部分離
(五)解決物理矛盾的創新原理
(六)分離原理的綜合套用
第八章 TRIZ方法的程式與流程
一、TRIZ理論工具體系
二、TRIZ解題流程
三、利用矛盾矩陣和創新原理解題案例
第九章 “後技法時代”對創造方法的詮釋
一、TRIZ創造哲學基礎
(一)創新理論基礎之一:唯物辯證法
(二)創新理論基礎之二:本體論
二、TRIZ方法論本土化過程探析
(一)TRIZ理論本土化思考
(二)TRIZ與傳統創造技法的比較與融合
(三)TRIZ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的會通
三、對TRIZ創造方法的哲學反思
(一)算法程式與創造性思維:從“深藍”談起
(二)邏輯規則:TRIZ創造過程的形式走向
(三)人文缺失:TRIZ方法的潛在弊端
第十章 無法而法:中國傳統創造方法
一、中國形而上的創造方法論
二、法無定法:科學方法向無法而法的超越
三、道有其道:由技進道
四、創學時代:西方創造之技與東方創造之道合璧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裴曉敏,湖北隨州人。2010年師承創造學家劉仲林教授攻讀科技哲學專業創造學方向博士學位,2013年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博士學位。現任湖北文理學院副教授,中國創造學會大腦開發研究會秘書長。近年來主要從事實用發明學、創造學、TRIZ創新方法理論的研究和教學工作,以及TRIZ創新方法的推廣和套用研究,長期面向廣大企業科技工作者,開展以TRIZ為核心內容的創新方法系列培訓活動。曾先後主持和參與省、部、市級、校級科研項目十餘項,在國內外發表論文三十多篇,經國家專利局授權認定的專利成果八項。在創造學教學方面,先後主講“創造性思維與方法”“實用發明學““創造學”“TRIZ創新方法學”等課程。主講的“創造學”課程被立項為湖北文理學院精品課程建設項目:“創造性思維與方法”課程被立項為湖北文理學院精品視頻公開課建設項目;《創造方法學》被立項為湖北文理學院特色教材;本書也是孔學堂2015年研究項目階段性成果(課題批准號:kxtzd20150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