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立存古學堂折》是張之洞所著作品,出自於《張之洞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創立存古學堂折
- 作者:張之洞
- 創作年代:清朝
- 作品出處:張之洞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品原文,出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竊維今日環球萬國學堂,皆最重國文一門。國文者,本國之文字語言,歷古相傳之書籍也。即間有時勢變遷,不盡適用者,亦必存而傳之,斷不肯聽其澌滅。至本國最為精美擅長之學術、技能、禮教、風尚,則尤為寶愛護持,名曰國粹,專以保存為主。凡此皆所以養其愛國之心思,樂群之情性。東西洋強國之本原實在於此,不可忽也。嘗考《尚書》雲,惟土物愛,厥心臧,聰聽祖考之彝訓。蓋必知愛其土物,乃能愛其鄉土,愛其本國。如此則為存心良善,方能聽受祖考之教訓,是知必愛國敬祖,其心乃為善。若反是,則為不善也。中國之聖經賢傳,闡明道德,維持世教,開啟神智,尊顯鄉邦,固應與日月齊光,尊奉傳習。即列朝子史事理博賅,各體詞章軍國資用,亦皆文化之輔翼,宇宙之精華,豈可聽其衰微,漸歸泯滅。謹查光緒二十九年欽定學堂章程內學務綱要第十一條,即系重國文以存國粹,言之已詳。
臣自前兩年回鄂以來,體察學堂情形,所有現派各學堂各監學及中文之經學、史學、算學、圖學、中國地理、中國詞章等各門教員,皆系臣在楚所設經心、兩湖兩書院中之都講高材,分布各處。該生等中學素有根柢,人品向來端純,深知宗法聖賢,兼以博覽典籍,故此次分派各學堂職業,以及趕學速成師範、補習普通,派赴外洋遊歷,考察學務,均有可用之人。但通省學堂需人甚多,且京師調取以及各省索取絡繹不絕,外出太多,已覺不敷套用。誠恐數年以後,經心、兩湖舊學生年齒已長,或仕宦登朝,或有事外出,學堂建設日廣,需用教員、管理員日眾,舊日學生日稀,將何以取資套用。而中文中學,向來義理精深,文詞雅奧,新設學堂學生所造太淺,僅可為初等國小國文之師,必至高等專門學、普通中學、優級師範、高等國小皆無教國文專門之教員。倘高等以下各學堂之中學既微,中師已斷,是所有國文之經史詞章,無人能解,無人能教,然則將來所謂大學專門,豈非徒託空言。既無周秦傳經之名師,安有兩漢立學之博士,竊恐不免有經籍道熄,綱淪法之憂。言念及此,不勝大懼。
【注】:以上是原文的部分內容。
出處
此文出自《張之洞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者簡介
張之洞(1837-1909),早年由科舉入仕,居京官幾二十年。1882年後歷任山西巡撫、兩廣、湖廣總督。晚年以體仁閣大學士入值軍機處。他任湖廣總督長達18年,因其創辦近代企業和新式學堂以及編練新軍而影響當時,享譽後世。此外,他還是中國近代鐵路事業的開拓者之一,是當時主持規劃和興建鐵路最多的人;他主持制訂的“癸卯學制”開始了傳統教育的近代化;主稿的“江楚變法三折”成為清末新政改革的藍圖。他在《輶軒語》、《書目問答》中為士子指明向學的門徑,在《勸學篇》中,則首次對時人認知和融通中西文化的“中體西用”理念作出完整系統的理論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