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餘產品出口

“剩餘產品出口”理論著眼於貿易對經濟成長的帶動作用。他首先假定一國在開展國際貿易之前,存在著閒置的土地和勞動力,這些多餘的資源可以用來生產剩餘產品以供出口,這樣對外貿易為一個國家提供了利用過去未能充分利用的土地和勞動力的機會,為本國的剩餘產品提供了“出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剩餘產品出口
  • 外文名:vent for surplus
  • 又稱:剩餘的出路
  • 類型:國際貿易術語
西方經濟學家中最早涉及國際貿易與經濟發展相互關係問題的,是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他提出的動態生產率理論和”剩餘產品出口“(vent for surplus)模型,對以後的理論發展有重要影響。斯密認為,分工的發展是促進生產率長期增長的主要因素,而分工的程度則受到市場範圍的強烈制約。對外貿易是市場範圍擴展的顯著標誌,因為對外貿易的擴大必然能夠促進分工的深化和生產率的提高,加速經濟成長。斯密的這些論述包含了國際貿易具有帶動經濟成長作用的最初思想。
而且,這種剩餘產品的生產不需要從其他部門轉移資源,也不必減少其他國內經濟活動,因而出口所帶來的收益及換回的本國需求的產品,也沒有機會成本,因而必然促進該國的經濟成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