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剔尖
- 別稱:剔撥股,撥魚兒
- 主要原料:麵粉,水
- 是否含防腐劑:否
- 主要營養成分:糖類,碳水化合物
- 主要食用功效:養胃,促進新陳代謝
- 適宜人群:老少皆宜
- 副作用:容易咀嚼次數太少
- 儲藏方法:常溫,乾燥
- 地區:山西太原,晉中,運城,陝西
簡介,傳說,烹飪,原料,做法,功效,剔尖撥魚,
簡介
白面剔尖要在特製的鐵板(居民稱“剔面板子”)上用特製的鐵筷來剔。高手剔出的剔尖,呈中間圓、兩頭尖形狀,有的用特殊技巧還可剔出寬於鐵板2~3倍的長剔尖來。技藝在於麵條離鐵板的一瞬間,用筷頭順勢將面拉長,用筷尾快速撥離鐵板。這是麵食之鄉家庭婦女的一絕。太原一帶及介休民間稱剔尖為“八(撥)姑(股)”,並有李世民之堂妹八姑創此麵食的傳說。變尖、撥魚、轉盤剔尖等,是由剔尖發展演變而來的,都是中部居民講究的麵食。過去,有錢人家大多講究吃“三合面”剔尖。這種剔尖,粗細勻稱,軟硬適宜,配上小炒瘦豬肉澆頭,是上好的傳統麵食。
用筷子沿盤邊剔面。這種麵食操作別致,筋軟爽口,易於消化,配上大炒肉、炸醬、葷素打滷,別具一格。
剔尖兩端細長,中間部分稍寬厚,白細光滑,軟而有筋,澆上澆頭,再配以調味佐料,食之十分可口,是晉中民間主要麵食之一。
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由於剔面工具不同,剔尖的種類很多。如用木匙、竹類筷或鐵匙、鐵尖筷剔制的稱"剔類";用大海碗、竹類筷剔製成的稱"便類";而用瓷盤、竹類筷剔製成的則稱"轉盤拔尖"等,花樣繁多,各具特色。
剔尖是晉語區百姓家庭日常的一種麵食,晉語稱作剔拔股,簽拔股,或剔魚子等,在北京等地也稱作撥魚兒。將面和得較稀軟,放在形狀大小如桌球板的專用板子上,左手持板,右手持簽(一般為竹籤或鐵簽,比筷子略長),將面剔成一根一根,撥入鍋內沸水中。煮熟後撈出,澆上菜或鹵食用。
剔尖口感軟滑,較好消化。
傳說
《傳統麵食》載,唐貞觀年間八百里秦川大旱,李世民急火攻心,魏徵薦綿山高僧田善友旨令祈雨,後大雨傾盆解救了莊稼濟助了萬民。李世民為報祈雨之恩,帶領滿朝文武赴綿山還願,皇妹八姑亦隨同前往,叩拜五龍聖母為師不願再返長安,在綿山誦經修行為鄉民採藥醫病。一日,八姑為一患病老嫗配藥、做飯,和面時軟了加面硬了加水,最後還是將面和得稀軟,眼看鍋中水開,八姑急中生智,隨手拿起一塊木板將軟麵團放於板上,用一根筷子試著往開水鍋中撥,竟撥出了一根根麵條,煮熟盛碗老嫗吃得上口,就問:“孩子,這叫什麼?”八姑將“這”誤聽為“你”字,脫口說:“叫八姑。”老嫗誤聽為“撥股”,從此就有了“撥股”面,就是最早的剔尖。後來人們將“用筷子撥出的麵條”還稱為“剔撥股”, 榆次、祁縣、太原等地民間則把和好的面置於大碗內,用筷子剔撥,面呈魚肚形,所以又稱撥魚,又因此麵條呈兩頭尖,所以又稱“剔尖”。
相傳清乾隆年間,榆次一個名叫常萬達的,在恰克圖城開設的"四鄉聯號商行"中的飯莊裡,專營山西麵食剔尖等,使剔尖一舉成名。由於剔尖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且製作簡便,食之可口。所以,剔尖不僅在國內流傳甚廣,而且傳入海外許多國家和地區。
烹飪
原料
麵粉1碗 、清水1/2碗、土豆、北瓜、肉片、蔥薑絲、花椒、鹽、少許醬油(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和口味增減份量)
做法
1.土豆、北瓜切丁;肉切片放少許醬油稍稍醃漬;蔥姜切絲
2.炒鍋放少許油,微熱後放入花椒炸至有香味
3.此時將醃漬好的肉片、蔥薑絲一起放入炒鍋翻炒至肉片完全變色
4.將土豆丁、北瓜丁放入翻炒至微微變色後加入清水沒過即可
5.中火燉至土豆、北瓜酥爛,湯汁濃稠後關火
6.取一隻湯鍋放入適量清水大火做開,將燉好的滷汁倒入做開的湯鍋中
7.在燉菜期間,取一小碗麵粉,加入1/2碗清水
8.用筷子一個方向不停攪拌至光滑上勁後,醒半小時(圖3)
9.將加入滷汁的湯鍋再次做開(圖4)
10.取一隻扁鏟,鏟適量麵團(圖5)
11.用一隻蘸有清水的筷子沿扁鏟邊沿撥面(圖6)
12.待湯鍋內剔尖顏色變得透亮,用筷子夾起感覺發硬後關火,撒香菜、香蔥即可食用
功效
在漸漸涼爽的初秋吃一碗原湯化原食的剔尖,最是養胃不過了。北瓜色澤金黃,口感綿軟黏甜,再配上光滑有嚼勁的剔尖,這滋味真是天生絕配。燥是秋天的主氣,“秋燥”之氣最容易傷肺,人們初秋就應慎防“秋燥”,北瓜形如南瓜而較小,又稱為桃南瓜,其性味甘平,無毒,具有潤肺止喘功效,正適合初秋的季節食用。
剔尖撥魚
剔尖的家庭製法兩種(撥魚和剔撥股)撥魚又稱一撥拉剔尖。將和好的麵團放在碗內(碗邊不能有缺口),左手執碗,右手執一竹剔筷,和轉盤剔尖的剔法相同,將面剔入鍋內煮熟即成。因面是圓肚兩頭尖,形似小魚,俗稱撥魚。
剔撥股將麵團放在特製的鐵、(木)鏟上按扁,用鐵筷(一根如普通香柱條粗的圓鐵筷)將面一根一根地剔撥入鍋內煮熟,俗稱剔撥股!
也就是盛面的用具不同,手法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