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線周刊

《前線周刊》創刊於1945年,屬於綜合型刊物,周刊。該刊由前線周刊社編輯,社址位於鉛山朱熹路19號,發行人為馬樹禮。該刊停刊時間及原因不詳,館藏最後一期為1945年9月出版的第一卷第六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前線周刊
  • 語種:中文
  • 創刊時間:1945年8月
  • 出版周期:周刊
刊登內容,文化傳統,

刊登內容

《前線周刊》是由前線周刊社創辦的綜合型刊物,該刊於標題上方註明為“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綜合性刊物”,由於創辦時正值抗戰勝利,因而在內容上側重於時事,內容涉及第一次大戰休戰條約、蘇日戰爭、柏林簽降記等,詳細解剖二戰後幾個重要條約的簽訂背景,戰後管制德國、處置日本諸問題,所刊內容翔實。編者在創刊號的《創刊詞》中表示,該刊要參照西歐啟蒙運動的道路,“聯接著啟蒙運動以來的工作。有所表現,有所完成,如培根所說的,願意擔負著路標的責任”。文章如《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投降了》等,都對二戰作了反思性的總結,並對今後中國的恢復建設作了探討,反映出日本投降前後中國知識分子對時局的認識和心理狀態。該刊還在出版過程中增設了“每周評述”“風雲雷雨”兩欄,分別對一周來國內外重要時事作簡要評述,刊載趣味的新聞與科學小品,以求該刊實現“趣味的‘百科小叢書’”的辦刊目的。此外,該刊亦有少量文藝作品刊載,如抗戰小說、歐美詩歌譯作、文藝學研究論說等。

文化傳統

《創刊詞》
本刊是一種綜合性的刊物。
八年以來在抗戰行程中我們的經歷,集中在軍事前線,一則為了勝利、經濟、文化都是配合著軍事來活動。當前的情勢。已經有了極大的改變。勝利在望。我們要奠定開國的規模,建設一個現代的國家,這樣,抗戰的勝利,才有現實的意義。現在我們的視線轉移的方向,有的走向經濟前線,有的走向政治前線,生死的前線,還有著更重大的任務。本刊在這個時候刊行,自期對於達成這個重大任務,做一個小小的齒輪。我們知道文化勝業,策群力而後能舉,期百年乃能有成,竊本取認為蓋本旨,願與海內明哲共同來作長期間的努力。
何謂綜合性的刊物?讓我們先做意簡括的解釋。現代文化史上,曾有一段重要時期,劃給百科全書派。那是18世紀。瀰漫於歐西各國的理性運動,一個智識傳播的運動。這一運動的代表人物,如法國的伏爾泰,第特洛,英國的培根,……我們欣羨這一個境界,也願意來開闢這樣的境界。我們願意聯接著啟蒙運動以來的工作。有所表現,有所完成,如培根所說的,願意擔負著路標的責任。
不過,我們要申明一句:我們說的是“聯接著”以往的啟蒙運動的工作來做,並不是依照著他們的軌轍著做,這兒,表明我們對於戊戌辛亥,五四以來的啟蒙工作,有所檢討。有所批評,這也時候我們對於社會文化的基本看法,和他們大有出入,也讓我們在這兒簡括說幾句:
第一:歐洲的理性運動,以極端樂觀的積極態度出場。在文藝復興以後,歐洲自興起了一種極端的,包括一切,排斥一切的理智主義,他們完全站在自己的立場,自足自滿,無憂無懼,不惑不迷支配一切。……提倡科學的,已經幾十年了,而知識分子的明暗意識中,竟讓宋明理學家形上形下之議生了根,他們認為科學是形而下的東西,總比不上形上的那么高貴。我們時常聽到“歐洲文化是物質的,中國文化是精神的”這一類妙論,他們要躲在玄學國中打筋斗。理性論不復醒悟。這一基本觀念如不改變,則理性運動一切產物便無從可接受。
……如右批判,約略可以反觀我們的態度。我們的目標很簡單,就是要聯接著近五十年來的啟蒙運動,繼續於喚醒理性覺醒的工作,我們要對於社會文化正確的理解,養成確乎不可拔的真知真見。我們並沒有什麼要宣傳,不願意引起任何型的盲目信仰,而且我們之間,主張、見解也未必一致,不定求一致,我們指導“物之不齊,物之情也”,見解或有出入,歸宿並不相悖,理性引導我們去認識現實,理解現實,不斷求進步,培根說:“真理是時代的女兒”,“盲從”與“武斷”,都是整理的蟊賊,我們必須剔除掉,在讀者面前,本刊的園地敞開著,願得他山之石以相攻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