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槐山村

前槐山村

前槐山村,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村。因村後一土山上長有槐樹,故命村名槐山。後因山後又建一村,命名後槐山村,為與其區別,遂改名為前槐山村。明末清初,隋姓從棲霞縣石橋夼村搬來,姜姓從姜家秋口村遷來。後來劉、米等姓相繼遷入。 前槐山村位於海陽市北部,地處東經120°58′,北緯37°05′。東與徐家店村為鄰,西與西槐山村、壇山村相連,南與柳林堡村相望,北與後槐山村接壤。隸屬徐家店鎮。距鎮政府駐地2.5公里,距市政府駐地45公里。 全村耕地面積82.4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蘋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281戶,827人。有姜、李、劉、隋、宋、米、修、葛、崔、趙、王、張等12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姜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前槐山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海陽市北部
  • 耕地面積:82.4公頃
大事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組織建設,地圖信息,

大事記

1941年本村解放。
1942年冬日軍膠東拉網大掃蕩,在本村南河打死村民5人。
1955年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6年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77年用上電網供電。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20公斤,總產14.8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280公斤,總產32.3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560公斤,比1978年增長了280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470公斤,總產25.4萬公斤。 1983年以來,發動民眾栽植蘋果,品種有紅富士、喬納金等十幾個。2000年,果品總收入24萬元。 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961.1萬元,其中農業754萬元,畜牧養殖業202.1萬元,其它5萬元。
第二、三產業改革開放以來,本村建起麵粉廠、油坊、商店等。在外從事建築業的人員10餘人。2002年,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為140人。第二產業總收入122.3萬元,其中工業72.3萬元,建築業50萬元。第三產業總收入264.4萬元,其中運輸業239.4萬元,商飲業15萬元,服務業10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0年,成立前槐山國小。1962年,成立幼稚園。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考入大中專院校者30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不足100公斤,依賴糠菜度日。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170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250公斤,解決了溫飽。2002年,有各種運輸車輛180輛,機車60輛,電話120部,彩電201台,冰櫃46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住房面積5.6平方米。建國後,住房條件不斷改善。20世紀90年代後,村民新建住房全為清一色的磚瓦房,部分農戶採用鋁合金門窗、瓷磚或大理石地面。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超過20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5年8月,村黨支部成立,姜合任黨支部書記,時有黨員6人。在黨支部的領導下,先後開展了反特、反奸、反惡霸鬥爭,組織支前擔架隊4支,支前民工30人。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姜合、崔志、楊進寬、姜會、米春慶、姜志生、姜厚等、李誌慶。2002年,全村有3個黨小組,黨員30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3月,成立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文革”期間,改稱大隊革委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米祝亭、姜成寶、劉文義、米春慶、米進起、修保成、姜志生、姜永敏、劉崇新、姜永松、李誌慶、劉崇華、姜厚等、姜永超。

地圖信息

地址:煙臺市海陽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