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楊台村

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胡姓建村於生長楊樹之土台附近,故命名楊台村。一說為元末明初,孫姓從“小雲南”來此定居。因建村處有一泥台,上長有茂密的楊樹,故命名為楊台村。明朝末年,于姓從“小雲南”搬來此定居。清朝末年,王姓自外地遷來。

1945年分為前楊台、後楊台兩個行政村,本村為前楊台村。 前楊台村位於海陽市東南部,地處東經121°19′,北緯36°46′。東與郭格莊為鄰,西與河崖村相交,北與後楊台村相連,南與三甲、六甲村相接,隸屬留格莊鎮。北距鎮政府駐地1.5公里,西距海陽市政府駐地15公里。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16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大豆、花生、蔬菜、蘋果等。 2002年,全村有529戶,1495人。有孫、於、王、趙、高、楊、梁等7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孫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前楊台村
  • 外文名:Before the village Yang
  • 故命:名楊台村
  • 時間:1403-1424年
大事記,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大事記

1940年2月11日(農曆正月初四日)首次入侵海陽的日軍掃蕩進村,殺死村民4人。 1942年8月膠東軍區某部進駐,本村解放。
1947年在孟良崮戰役中,本村有7人光榮犧牲。
1948年在濟南、淮海、徐州戰役中,本村有10人光榮犧牲。
1950年村成立6個農業互助組。
1954年村成立4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名為東社、西社、南社、北社。
1956年全村成立了一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81年集體投入10萬元,建起紙箱廠、塑膠廠。
1982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84年集體投入15萬元,建起23個農田灌溉機井、長3公里的地下管道,全村耕地均得到灌溉。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1年,成立了前楊台國小。1972年,成立了前楊台中心國小,學生300多人。1978年,村投資5萬元,修建了新校舍,教育設施逐步配套,教育質量穩步提高。
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院校的學生60人。村重視科技教育,經常派人外出參觀學習。2000年,村民有50餘人獲農藝師、技術員職稱。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20公斤左右,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糧。解放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8年,人均糧食180公斤。
1972年,人均糧食210公斤。1978年,人均糧食250公斤。2000年,全村有機動車輛230輛、機車82輛、電話250部、彩電300台、電冰櫃84台、洗衣機20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7平方米。1981年起,村統一規劃新房區,建房2400多平方米,草房全部改成了瓦房。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22平方米。 集體福利建國後,隨著集體經濟的發展,集體福利越來越多。1958年,村建起敬老院。
1971年,村建立了合作醫療站,有4名赤腳醫生,村民平常用藥報消藥費50%,重病住院者報銷70%,對幼兒、老人、重病號上門治療。1978年,村投資8萬元,用上了電網供電。
1982年,購買電影機1台,自放電影。同年村投資2萬元,建起幼稚園,幼兒免費入園。1988年,村投資8萬元建起了水塔,村民用上了自來水。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8年,孫義明在南莊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2年,成立黨支部,孫洪秀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的領導下,先後開展了土地改革及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支前隊伍30多人隨軍參戰。1949年8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20名。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6個,黨員44名。先後有孫洪秀、楊喜樂、李香亭、於林剛、孫尚禮、孫占法、王洪福、于振強、孫成元任黨支部書記。2000年起,孫成元任黨支部書記。 1982年以來,村黨支部多次被留格莊公社(鄉)黨委評為先進黨支部。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1月,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先後擔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孫寶貴、孫春文、於林剛、楊喜樂、孫衍岐、孫寶芳、孫占村、王永年、孫占村。2002年7月起,孫占村任村委會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