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後圓墳

前方後圓墳

日本古墳的一種建築模式,顧名思義就是由呈方形的前方部分(前方部)以及呈圓形的後圓部分(後圓部)所組成,連線兩者之間的部分稱為中間細部(くびれ部),俯瞰時就如鑰匙孔一樣,故在英語中又稱作鑰匙孔形冢(Keyhole shaped mounds),在韓語中則由於形似長鼓而又稱為長鼓墳(장고분),與圓墳同樣屬於在古墳時代較早出現的古墳形態,而日本一般的大型古墳均是前方後圓墳,以畿內為中心廣泛分布於本州四國九州,其中日本最大的前方後圓墳是墳丘全長達525米的大仙陵古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前方後圓墳
  • 外文名:前方後円墳/ぜんぽうこうえんふん
  • 別名:鑰匙孔形冢、長鼓墳
  • 英文名:Keyhole shaped mounds
語源,結構,分布,

語源

前方後圓墳最初並沒有特定的名稱,而是由當時的民眾以身邊的物品來命名,因此又有車冢、銚子冢、茶臼山、瓢簞山、瓢冢和二子山等稱呼,車冢是指古墳的前方部分和後圓部分就像車一樣而得名,銚子冢則可是源於從側面看的時候就像橫放的銚子有一半埋在泥土內而得名,茶臼山則是由於兩層或三層的後圓部分看起來像茶臼而得名,又有茶臼冢和臼冢等稱呼,瓢冢又稱瓢形墳,是指前方後圓墳的形態就像葫蘆的一半埋在泥土內(瓢簞)而得名,二子山又稱作二子冢和雙子冢等,是指前方部分和後圓部分高度相差不大的前方後圓墳,以此為稱呼的前方後圓墳大多集中於日本關東地方。
前方後圓墳
百舌鳥古墳群中的大仙陵古墳
前方後圓墳的說法見於文化5年(1808年)成書,由蒲生君平撰寫的《山陵志》,其中記載道:“就如宮車一樣前方後圓,高三層並且由周壕所包圍”(必象宮車。而使前方後圓。為壇三成。且環以溝。),將前方後圓墳視為宮車,並且將後圓部分比喻成車蓋,前方部分則是轅。此外,奈良縣立橿原考古學研究所主任研究員東影悠認為後圓部分是牛車載人的部分,前方部分則是牛拉車的部分,栃木縣埋藏文化中心的篠原祐一則將宮車視作銅車馬或轀輬車般的靈車。明治後期開始,前方後圓墳作為學術用語沿用下來。

結構

前方後圓墳分為前方部分、後圓部分和中間細部。都出比呂志認為前方部分源於彌生時代的墳丘墓的突出部分,最早期的前方部分呈撥形的曲線,後來的前方部分的外圍則全部成直線,代表的古墳有箸墓古墳。其後,前方部分的高度變低,中間細部則變小,形狀如手鏡,故又稱為柄鏡形,代表古墳有櫻井茶臼山古墳。寶來山古墳的前方部分高度就如櫻井茶臼山古墳,中間細部則更大,沒有周壕,而墓室形態則為粘土槨或豎穴式石室。這些前期古墳多數位於丘陵的突出部分、山脊或台地的邊緣位置,扇貝形古墳也帶有前期古墳的特色,因此有些意見認為扇貝形古墳在廣義上與前方後圓墳無異。與寶來山古墳同時期,以佐紀陵山古墳為首的古墳的前方部分則較短。其後,前方後圓墳的中期古墳多建於平地或廣闊的台地,前方部分較寬,可媲美後圓部分的直徑,而且可供出入,亦有當成墓室之用,高度亦有所增加,中間細部則建有造出,外圍亦建有呈馬蹄形的多重周濠。這類前方後圓墳不單數目眾多,而且規模龐大,代表古墳有譽田御廟山古墳。僅接又出現了前方部分較長的前方後圓墳,代表古墳是大仙陵古墳。前方後圖墳的最終形態為後期古墳,無論是丘陵和平地均有其蹤影,前方部分較高,寬度亦遠超後圓部分的直徑,內部則多是橫穴式石室。以土師御陵古墳為首的這類古墳結合了譽田御廟山古墳和大仙陵古墳的特徵,平均來說與譽田御廟山古墳類型的古墳相比較長。後期古墳的墳丘在畿內的規模普遍縮小,其他地方則依然維持興建大型前方後圓墳的做法。

分布

前方後圓墳
前方後圓墳遺址
根據廣瀨和雄的說法,日本總共有約5,200座前方後圓墳(包括前方後方墳),分布於北海道、北東北和沖繩縣外的日本各地,而墳長超過100米以上的就有302座,其中140座位於大和、河內、和泉、攝津和山城(畿內),遠超排在第二的上野以及第三的吉備。與此同時,超過200米的前方後圓墳僅35座,其中32座均位於畿內,例外的三座分別是位於吉備的造山古墳、作山古墳以及位於上野的太田天神山古墳。另一方面,奈良女子大學的前方後圓墳資料庫給出的數字則是4,764座,分布在除了北海道、秋田縣、青森縣和沖繩縣外的日本各地,墳長超過100米以上的有306座,超過200米的則是36座,最多前方後圓墳的都道府縣則是千葉縣,總共有693座,有分布而最少的都道府縣則是岩手縣,僅一座,即角冢古墳,同時為日本最北的前方後圓墳,最南的則是鹿兒島縣肝屬郡肝付町的花牟禮古墳。此外,舊令制國內沒有前方後圓墳的只有淡路國、伊豆國和佐渡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