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前山文化是香山文化的一部分,前山寨又名鳳山,前山的學堂取名“鳳山書院”,鄰近的翠微村的學堂取名“鳳池書院”。前山一帶原居民為“廣府人”。自古以來,前山一帶的村民務農為生。他們認為:雞以五穀為食,雞群旺盛則人丁興旺。因此把對生活的美好嚮往寓意於鳳雞身上,表達五穀豐登,如意吉祥之意。“鳳雞”集“雞”與“鳳”雙重含義。
鳳舞、雄雞舞起源於明朝天啟元年(1621年),流行於嶺南地區,清朝早期傳入香山縣(含中山、珠海)。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前山地區私塾林立,又辦起了“鳳山書院”“鳳池書院”,珠江口邊防要塞重地的前山寨,也辦起了各式武館,教人習藝練武、強身健體,區域文化教育趨於繁榮,同時,粵中各縣大批移民,陸續遷居此地謀生,鳳舞和雄雞舞也隨之傳入,並與當地文化磨合,演變為鳳雞舞,鳳雞舞在藝術表演中也逐步得到民眾的認同,並且得到了不斷的充實和傳播。至清末民國初時,幾乎村村有表演隊,年年有匯演巡遊,其影響力傳遍香山縣及港澳地區,趨向興盛時期。
清末時期,廣東遠離當時的朝廷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民間文藝活動較為活躍。清末民國時期,前山鳳雞舞的傳承和發展迅速。民國初期由民間藝人李福五將其整理創編為鳳雞舞。鳳雞嘴上含著一串金錢,寓意招財進寶。逢年過節,前山地區的居民們都以鳳雞舞來表達歡喜之情,舞者和觀眾濟濟一堂,熱鬧的場景可見一斑。鳳雞舞是前山地區獨具特色的一種鄉土文化。
民國時期,民間文藝活動更為興盛。前山附近地區文化資源豐富,加之眾多的海外華僑對故土文化的財力支持,促進了民間文藝活動的開展。
20世紀20年代,鳳雞舞藝人李福五在前山寨開設武館授徒,同時兼教鳳雞舞,珠海前山村的鮑六和造貝村的李壽山是他的弟子中鳳雞舞技藝掌握得較好的兩人。
抗日戰爭年代,前山及周邊的民眾大量逃難遷往香港和澳門兩地,前山本土的鳳雞舞表演活動一度中止(1937年)。
抗日戰爭結束後,前山民眾大量回流,前山鳳雞舞再次得以傳承下來。
1947年,南溪舉行盛大慶祝活動,鳳雞舞,舞獅,舞龍活動盛極一時,其他鄉村都有類似活動。
1951年,在破除封建迷信的運動中,前山鳳雞舞因以雞為偶像崇拜而再度被叫停。
1967年,隨著農村文化活動運動的開展,前山鳳雞舞才開始去除迷信的色彩,單純以民間文藝活動的形式流傳開來,慢慢演變成今天的民間舞蹈藝術。
舞蹈特色
鳳雞製作
鳳雞體長1.70米,雙翼能煽動,頸能伸縮,以形態酷似傳說中的鳳和雞而得名。其製作工藝為:
一、選材。選取10年左右竹齡的毛竹(織底座)和3年左右竹齡的粉單竹。
二、開篾。將長度70厘米左右的竹節破開成寬約0.5厘米的細篾備用。
三、編織。按底座、雞身、雞翼、雞尾、雞頸雞頭的順序依次編織。
1.底座
直徑約67厘米,竹片寬7厘米,厚度為5厘米,足以支撐雞身的重量。
2.雞身
用18條長約1.2米的細篾條縱橫交織成一個近似於橢圓形的球體。
3.雞翼
呈水滴形,周長約90厘米,最寬的部分直徑約為30厘米。中間部分以不同長度的細篾片縱橫交織,以固定外形。離底端約三分之一處留出一節長約28厘米的手柄,以便表演者抓握。
4.雞尾
由1個直徑約為46厘米的彎月形圓弧和5條寬約6厘米的長橢圓形的竹片組合而成,同樣以細繩或布帶固定於雞身。
5.雞頸、雞頭
織兩個層疊的圓形分別在雞頭底端和雞身上部以細繩固定,直徑約24厘米。雞頭的高度約為35厘米雞冠長約15厘米,高約10厘米,手柄長度約為55厘米。它的的扎制是所有編織工藝中較為複雜的一部分,編織者的腦海中必須有成型的形狀,勾勒出外部輪廓後再加以小布包(雞嘴)配搭造型。
四、組裝。待各個部分都編織完成以後將其組裝、加固。
五、裝飾。用彩布和紙漿粘糊在竹篾架上,在其上以油漆和丙烯顏料畫上不同的圖案,並掛上孖金錢。為更求形似,舞鳳人穿的褲子需與鳳雞色彩配套,腳穿三爪鞋。
六、點睛。所有工序完成後由長者在鳳雞上點睛即可使用。
表演介紹
一、鳳雞舞的演員:耍鳳雞者和鳳雞扮演者。耍鳳雞者通常是1人,鳳雞扮演者可以是1人或多人。
二、鳳雞舞的基本功有交叉馬、吊腳、跳步等。其中重點的幾項是:
1.三星馬。左腳向右前邊走一步,右腳向左前邊走一步,來回舞動。
2.丁字馬。左丁字馬,左腳向左前方走半步,左腳尖著地,左腳跟離地。右丁字馬,右腳向右前走半步,右腳尖著地,右腳離地。
3.旋身。“金雞獨立”360度旋身基本功;又分左、右“金雞獨立”360度旋身基本功,將左右腳向身前方提高,約下肢中段處。往左、右側轉身360度。 “回頭馬”180度旋身基本功。分左、右“回頭馬”180度旋身基本功。左、右“回頭馬”180度旋轉身基本功:左腳向左、右前方進一步,鳳雞左、右側身、頭後望。
三、鳳雞舞的表演:鳳雞表演以舞獅的鑼鼓聲的節奏,不同的鼓點可表現不同的情態。期間如需轉圈、改變方向則以哨聲引領,其自鳴哨子與學校用的哨子不同,只有從香港採購的警察用的哨子,才有恰當的聲音效果。鳳雞隨著不同的鑼鼓點表演伸頸、撲翼、爬砂、覓食、 啄食,舞步有慢步、 急步、 左單腳跳、右單腳跳, 以“之”線路為主。其基本動作還有左側身、 右側身、左翅向天、 右翹向天、揚翅等。花式表演亦穿插其中,例如金雞獨立、金雞轉圈等高難度的動作。當表演轉圈時,哨聲一響,鳳雞伸長脖子,旋身迴轉,一系列動作形態生動,又有幾分洋氣,逗人喜愛。
四、鳳雞舞的表演五情態:有喜、怒、哀、樂、驚。在此基礎上,耍鳳雞人和鳳雞一起依據不同的鑼鼓點創作出各種不同的情境畫面,比較常見的有(所有鼓點節奏均以2/4為標準節拍):
1. 三拜禮(延音部分用滾奏的技巧來演奏),鼓點節奏為:
X - - -│X- - -│X- - -│X- - -‖
2. 鳳雞探望
亦稱瞭望尋路,伸出左腳走半步,丁字馬姿態舞動,頭左望、右望,先走左腳,後走右腳。邊走邊舞動。
鼓點節奏為:
O O X│ X O X│X O X│X•X X X│X—│
X X X X│X•X X X│X — ‖
3. 鳳雞戲水
先伸左腳向前方探路,然後伸頸,嘴啄地上,頭左、右擺動;跪左腳、左側身,左翅快速而連續扑打地面;跪右腳,右側身,右翅快速而連續扑打地面;左腳向前伸、抓,坐地,嘴啄地3次。
鼓點節奏為:
X O│ X O│X O│X O│X•X X X│X O‖
4.鳳雞梳妝
嘴向雞翅左、右以及雞胸部擦毛,先左腳後右腳,左、右瞭望。鼓點節奏為:
X - - -│X X│X X│X X│X 0‖
5.鳳雞尋寶
往前左、右腳各走3步左右,後仰身回頭望,前望、左、右金雞獨立;左、右旋轉身180度(左、右腳提高至左、右下肢中段處,頭頸伸向上、瞭望)左、右急速旋轉360度,覓食。
鼓點節奏為:
O O X│X O X│X O X│X•X X X│X —│
X X O │X X O │X X X│X XX X X│X X│X X O‖
6.鳳雞瑞步
雙腳緊貼向前走五、六小步,頭左、右瞭望。
鼓點節奏為:
X XX X X│X X│X X O‖
7.鳳雞起舞
走左、右腳,每走一步,頭回望一步,左、右回望,包括單雞獨舞、群雞舞。
鼓點節奏為:
O O X│X O X│X O X│X•X X X│X 0‖
8.鳳雞退場
左、右腳後退各2步,鼓點節奏同三拜禮,延音部分用滾奏的技巧來演奏:
X - - -│X- - -│X- - -│X- - -‖
道具穿戴
鳳雞舞的道具穿戴步驟較為複雜,舞鳳雞者穿戴鳳雞道具需要同伴協助,按照道具褲、三爪鞋、鳳雞身的順序穿戴。套上鳳雞身時要先把鳳雞內的頭箍戴在頭上,幾乎承托起鳳雞的全部重量。左手操控雞翅的兩根操控桿,右手操控雞頸的伸縮,雞頭的轉動,腰操控雞身的擺動、轉動,腳表演鳳雞的舞步。哨子含在口中,一頭用布帶串連掛在頸上,以方便吹奏。舞鳳雞者要透過面罩上紗窗的位置觀察周圍的動靜,在耍鳳雞者的指引下做各種動作,耳聽鑼鼓聲,掌握現場的動態,變換各種表演動作。
相關禮節
1.三拜禮,鳳雞昂首,頸往上伸三次
2.每次表演開場和結束,都要向主人家及圍觀的民眾行三拜禮。
3.在表演的行進途中,若迎面遇醒獅隊,則行三拜禮,並且鳳雞走中線,醒獅靠邊走。如果是一頭醒獅,則醒獅從鳳雞迎面的右側走,如果是群獅,獅分兩邊走。
4.在表演行進途中鳳雞以瑞步為主,搭配其他動作綜合表演。
相關製品
一、鳳雞道具多件,多為色彩艷麗的母雞造型,體長約2.6米。
二、小雞道具多件。毛茸茸的小雞造型,體長1約米。
三、鳳雞舞服裝,包括黃色褲和有三隻前爪的鞋。
四、從香港採購的警察用的自鳴哨子。
五、彩陶工藝製品,部分已經銷往中國國外。
流行地區
鳳雞舞原分布於珠海市、中山市、澳門及其他珠三角地區的“廣府”語系民眾聚居地。現僅分布於珠海市香洲區前山街道辦屬下的前山、瀝溪、南溪等村以及澳門特別行政區。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鳳雞舞集民間手工技藝和表演於一體,揉和美術、音樂、舞蹈、體育等元素,具有很高的觀賞性、審美性、較強的藝術性。複雜精巧的道具製作工藝和“鳳雞舞”富有童趣色彩的表演內容,鳳雞起舞,也寓意吉祥平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傳遞著前山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在“鳳雞舞”表演時舞者和觀眾濟濟一堂,氣氛熱烈的熱鬧場面中,也形成了前山地區一種獨具特色的鄉土文化,這項民間舞蹈藝術具有廣泛的民眾基礎,具有藝術傳承的價值。
一、民俗文化價值。前山文化是香山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前山一帶原居民源自北方漢族,俗稱“廣府人”。自古以來,前山一帶的村民以務農為生,普遍認為雞以五穀為食,雞群旺盛則人丁旺。因此,在村民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如拜神祭祖,婚禮生日筵席中,無雞不成宴。前山寨又名鳳山,前山的學堂取名“鳳山書院”,鄰近的翠微村的學堂取名“鳳池書院”。“鳳雞”有“雞”與“鳳”雙重含義,鳳雞咀上含著一串孖金錢,每逢重大節日慶典活動,村民們都以鳳雞舞來寓意五穀豐登、如意吉祥、招財進寶。鳳雞舞是珠三角地區極具民俗文化價值的鄉土文化。
二、藝術欣賞價值。鳳雞道具製作工藝精良、外觀精美、色澤鮮艷、栩栩如生,具有很強的藝術性。鳳雞舞的表演有其固定的套路:按“鳳雞探望”,“鳳雞戲水”,“鳳雞梳妝”,“鳳雞尋寶”,“鳳雞瑞步”,“鳳雞起舞(包括單雞舞、群雞舞)”,“尾聲——退場”的程式完成整套動作,極富童趣,愉悅人心,深受民眾喜愛。每逢鳳雞舞出台表演,圍觀的民眾總是里三層、外三層,2008年在澳門參加藝術巡遊活動時,還得到了中國國外遊客的評價。
三、健身養生價值。表演鳳雞舞需要有武術功底,基本功訓練非常嚴謹,要求動作既優美又穩健。習武從藝,鳳雞舞的表演訓練無疑是強身健體的好方法。
四、文化傳承價值。鳳雞舞源於民間盛於民間,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承,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需要,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在豐富珠江三角洲地區人民民眾文化生活的基礎上還將極大地促進旅遊產業的發展。
傳承狀況
前山鳳雞舞的傳承面臨極大的困境,鳳雞道具的全套製作技藝只有近百歲的傳承人鮑六能夠熟練掌握,鳳雞舞蹈也只有一脈傳承,傳承群體小、傳承人老齡化等問題嚴重,亟待予以保護。
傳承譜系
鳳舞和雞舞流行於嶺南地區,傳承脈絡各有分支,其中鳳和雞合為一舞的祖師是李福五,鳳雞舞傳承至今已至第三代。李福五流派傳承關係如下:
一、李福五師傅(“下四府”即粵西人),他於清末至1937年間在前山寨開設武術館授徒兼教鳳雞舞,其徒弟有李壽山、鮑六等人。1937年,因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李福五遷到澳門授徒。
二、第二代傳人鮑六(1918年—2021年10月10日),珠海前山人,“前山鳳雞舞”市級代表性傳承人。1926年(8歲)拜李福五師傅學藝,學習醒獅表演和鳳雞舞,以鳳雞舞,耍獅技藝著稱,還培養了多位鳳雞舞、耍獅藝人。1946年開始授徒,傳教鳳雞舞表演技藝,其徒弟來自前山,造貝,瀝溪,三灶等地。隨著民間文藝活動的日益豐富以及民間文藝隊伍的壯大,澳門,前山,瀝溪鳳雞舞表演開始盛行,鳳雞舞表演道具幾乎都是由鮑六老先生親手製作。
三、第三代傳人湛嘉威(珠海前山人),為鮑六外孫,1983年出生。6歲隨同外公外出表演,2000年第一次登台演出,每年都參與澳門大型民間藝術巡遊活動。還曾參與上海世博會廣東周、廣東省東協文化交流博覽會、兩岸四地非物質文化精品展、廣東省首屆農民大匯演(獲銀獎)及歷屆珠海市民間藝術大巡遊、非物質文化遺產日巡演。現已較熟練地掌握了鳳雞舞的表演技巧。
四、早年的鳳雞舞表演和製作道具的師傅有多人(名字不詳)在前山、翠微、南溪等地開館授徒,並開設“鳳雞舞道具”的作坊,1937年前後離散。
保護措施
2014年,前山鳳雞舞傳承基地在前山中學正式掛牌,香洲區榮泰國小也是傳承基地之一。
社會影響
重要演出
20世紀90年代末,前山鳳雞舞在澳門的濟公佛誕巡演。
衍生活動
2021年6月12日,珠海市香洲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圖片展巡展從香灣市民藝術中心出發, 圍繞“人民的非遺 人民共享”主題,為珠海市香洲區包含前山鳳雞舞的11項非遺項目量身定做國潮風展板,讓市民了解香洲多彩非遺的內涵、淵源及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