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軸櫚(學名:Licuala spinosa Thunb.)是棕櫚科、軸櫚屬叢生灌木,葉片輻射狀深裂,圓腎形或3/4圓形,直徑可達1米或更大,裂片楔形,裂至近基部,8-22片,當中的裂片長30-50厘米,寬約7厘米,其餘裂片則稍狹,葉柄長70-100厘米,通常兩側具刺或中下部具刺。花序長60-100厘米或更長,具2-3個圓錐狀的分枝花序,其上有5個小穗狀花序或更多,果實球形或倒卵球形,成熟時橙黃色至紫紅色。果期5-6月。
刺軸櫚分布於印度、緬甸、泰國、高棉、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熱帶地區。在中國分布於海南等熱帶省份。有時生長在紅樹林後面,有時在潮水可以影響到的岸上生長,有時還會生長在靠近海洋的峽谷。
嫩芽可以生吃或煮熟,樹皮與其他植物組合用於治療結核病。幼葉用作糯米甜點等食物的包裝。 莖的木材可使用。刺軸櫚在是優良的觀賞棕櫚植物。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主要價值,
植物學史
刺軸櫚的屬的名稱來源於刺軸櫚的的俗名“Leko wala”;“spinosa”的種加詞是指刺軸櫚的葉柄邊緣的刺。
形態特徵
刺軸櫚是叢生灌木,高2-5米,直徑3-7厘米,葉片輻射狀深裂,圓腎形或3/4圓形,直徑可達1米或更大,裂片楔形,裂至近基部,8-22片,當中的裂片長30-50厘米,寬約7厘米,其餘裂片則稍狹,先端具齧蝕狀小裂片;葉柄長70-100厘米,通常兩側具刺或中下部具刺。
刺軸櫚的花序長60-100厘米或更長,具2-3個圓錐狀的分枝花序,其上有5個小穗狀花序或更多,有時在分枝花序的基部還出現第三次分枝,小穗軸長10-15厘米;佛焰苞管狀,長約15厘米或更長,被付槓店旬紅褐色的易脫落的糠秕,頂端多少撕裂狀。花螺旋狀排列於小穗軸的周圍,無梗,2-3朵聚生於小穗軸的下部,上部的單生;花萼裂片3,裂至中部,花冠長於花萼1/3;雄蕊6,基部合生成環狀;子房無毛。刺軸櫚的果實球形或倒卵球形,探她局直徑7-9毫米,成熟時橙黃色至紫紅色。果期5-6月。
近種區別
穗花軸櫚(Licuala fordiana)與刺軸櫚形態較為相近,區別在於穗花軸櫚花序無第二次分枝,第一分枝長15-20厘米。
生長環境
刺軸櫚常生長於沿海地套乘區,有時生長在紅樹林後面,有時在潮水可以影響到的岸上生長,有時還會生長在靠近海洋的峽谷。刺軸櫚可以在鹹水的影響下生長。刺軸櫚被認為是對低溫很具抵抗力的棕櫚植物,所耐最低溫可達-3℃。刺軸櫚喜陽光充足的環境,土壤需排水良好,並且保持濕潤。
分布範圍
刺軸櫚分布境射主於印度(安達曼群島和尼可巴群島)、緬甸、盛頸牛泰國、高棉、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爪哇、婆羅洲和蘇門答臘)等熱帶地區。在中國分布於海南等熱帶省份。在美疊鑽烏屑洲的熱帶地區的植物園等地有少量引種栽培。中國華南(廣州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東南(廈門植物園等)以及西南(刪拘頌雲南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等地有引種栽培。
繁殖方法
刺軸櫚的繁殖方法使用播種法或分株法,一般使用播種法,新鮮的種子按常規方法播種於苗床或濕潤的壤土,6-8周可發芽。
主要價值
食用:刺軸櫚的嫩芽可以生吃或煮熟,可用於泰國蝦醬和辣椒醬的製作。
藥用:刺軸櫚的樹皮與其他植物組合用於治療結核病。
製毒:在加里曼丹島等地,由於刺軸櫚葉子的防火耐久性,因此在製備吹管飛鏢毒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將乳膠塗擦在刺軸櫚的摺疊的船形幼葉上,然後在小火焰上保持約1周,當地百姓用來製成飛鏢毒藥。
經濟:刺軸櫚的幼葉用作糯米甜點等食物的包裝。 莖的木材可使用。
觀賞:刺軸櫚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以及溫暖的溫帶地區有觀賞用途,是優良的觀賞棕櫚植物。
主要價值
食用:刺軸櫚的嫩芽可以生吃或煮熟,可用於泰國蝦醬和辣椒醬的製作。
藥用:刺軸櫚的樹皮與其他植物組合用於治療結核病。
製毒:在加里曼丹島等地,由於刺軸櫚葉子的防火耐久性,因此在製備吹管飛鏢毒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將乳膠塗擦在刺軸櫚的摺疊的船形幼葉上,然後在小火焰上保持約1周,當地百姓用來製成飛鏢毒藥。
經濟:刺軸櫚的幼葉用作糯米甜點等食物的包裝。 莖的木材可使用。
觀賞:刺軸櫚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以及溫暖的溫帶地區有觀賞用途,是優良的觀賞棕櫚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