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絲囊

刺絲囊

刺絲囊系有刺胞動物所特有的微細構造,大量藏於體表(特別是觸手)、胃腔內面(特別是胃絲和隔膜絲)的上皮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刺絲囊
  • 外文名:nematocyst
  • 作用:捕食或防衛
  • 分布:體表及胃腔內面上皮中
基本概念,主要作用,分類方法,排放機制,

基本概念

刺絲囊系有刺胞動物所特有的微細構造,大量藏於體表(特別是觸手)、胃腔內面(特別是胃絲和隔膜絲)的上皮中。管狀的刺絲從球形或卵形等中空胞體(刺絲囊)的一端向胞內腔延伸,在其中呈渦狀捲曲,有的在口周圍具刺細胞蓋(opercu-lum)。此刺絲的瞬間外翻,射出過程,稱為刺細胞的發射(discharge),通過各種實驗作用因子可觸發,其中胞內壓和胞壁彈性之作用受到重視。
刺絲囊

主要作用

刺絲囊是刺細胞內形成的非生命的構造部分,主要由含硫性膠原形成。刺細胞起著一個獨立的效應器的作用,它對特定的脂質成分的接觸化學反應常被看作為原有的興奮形式。刺細胞之外表面所具的毛樣突起稱為刺針,有時亦稱刺激感受器。無刺針的種類大多也具有類似的纖毛樣構造。

分類方法

刺絲囊從功能上可分為穿刺刺絲囊、卷纏刺絲囊和粘性刺絲囊等,其生物學的作用也是多種多樣的。由穿刺刺絲囊的刺絲前端射出的胞內液中含有屬胺類或肽類的刺細胞毒素,對人體也有毒效。除上述的功能型分類外,還可根據刺絲的形狀約分為20種類型,兩者配合作為有刺胞動物分類上的重要標誌。除原有的刺細胞外還有一種稱為螺旋刺細胞的特殊類型。與刺細胞類似的構造也可見於紐蟲類的吻中;原生動物的毛囊內也有與刺細胞極為相似的構造。但櫛水母類無刺細胞,代替的是粘細胞(膠胞)。

排放機制

刺絲囊的頂端為一蓋板(lid),囊內為細長盤卷的刺絲。當刺針或刺細胞受到刺激時,刺絲囊由刺細胞中被排出,同時刺絲也由刺絲囊外翻出來,形成不同長度的刺絲,用以捕食及防衛。 實驗證明刺絲囊的排放機制是由機械刺激及化學刺激的聯合作用所引起,單獨地使用其中任何一種刺激並不引起排放。外界刺激作用於刺細胞,引起刺絲囊由周圍細胞質中吸收水分,改變囊壁滲透性,刺細胞隨之收縮,增加了刺絲囊內的壓力,刺絲衝破蓋板外翻出來而引起了排放。所以其排放是由於外界刺激直接作用於刺絲囊,而不是通過神經細胞。神經的傳導作用可能僅在大量的刺細胞的排放中起調節作用。已排放的刺絲囊其尖端不斷地滲出液體,這種液體對被捕物具有麻醉及毒殺作用。有人用一種海葵Aiptasia,從其消化道內胃絲上收集大量的刺絲囊毒液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其中有四種蛋白質成分。再用這四種蛋白質成分對招潮蟹(Uca)及喇咕蝦(Procambarus)做毒性實驗,結果發現其中有的蛋白質成分有毒殺作用,有的蛋白質有破壞細胞膜及神經索傳遞動作電位的能力,有的蛋白質成分引起實驗動物的強烈痙攣,這說明是通過神經系統的作用所引起。受刺激時刺細胞刺絲囊中的刺絲和毒液立即射出,此過程不可逆,一個刺絲囊只能使用一次,然後刺細胞退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