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藤本狀半灌木,具長可達5m的根,枝條平臥,呈輻射狀,長0.5~3m。托葉2,呈直或彎曲的刺狀。單葉互生,肥厚,圓形、倒卵形或橢圓形,先端具刺尖,葉柄長4~8mm。花大,直徑2~4cm,單生於葉腋;萼片4;花瓣4,白色或粉紅色,雄蕊多數,較花瓣長;子房柄長3~5cm。蒴果漿果狀,橢圓形,長2~4cm,寬1.5~3cm。種子腎形,直徑約3mm,具褐色斑點。
生長環境
刺山柑極端耐旱,為適溫超旱生植物,分布在荒漠和半荒漠地帶,在年降水量不到50mm的極端乾旱荒漠中僅依賴於自然降水,極少能生存,且繁茂生長,並完成其生長發育史,在植物界並不多見。不耐鹽漬和潮濕,在地下水位高於3m時不能生長。適宜在砂礫戈壁、山前洪積扇、低山陽坡、風蝕沙地上生長。垂直分布從低于海平面100m(吐魯番盆地)到海拔3500m(西藏札達)的廣闊地域內。對溫度的適應性強,冬季最低-43.6(新疆準爾盆噶地),到夏季49.6℃(吐魯番盆地),在於熱條件可發育成大片(幾千畝)密集的刺山柑灌叢,其植被蓋度可達80%,有效地防止土壤風蝕,在沙區、沙源豐富的地區,可以積聚沙土。積沙後,可保持土壤水分,使其生長更為茂盛。據觀測,在沙源豐富的二年生刺山柑單株可積沙0.88m
3,三年生的積沙1.28m
3,積沙後可形成大小不等的沙堆。
分布範圍
在我國和甘肅西部;在國外,分布於中亞、高加索、阿富汗、伊朗、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土耳其、歐洲南部、北非和澳大利亞。
原產於地中海沿岸。現常見於法國南部、義大利和阿爾及利亞等地區。我國新疆、西藏等地區亦有出產。喜生於乾旱有沙石的低山坡、沙地上。
主要價值
性味
味辛苦,性溫。
藥用價值
祛風,散寒,除濕
烹調用途
花蕾部分通常是鹽漬或醋浸保存,通常用作調味料或者裝飾。刺山柑常見於地中海美食,特別是賽普勒斯,義大利和馬爾他地區。刺山柑的果實也可以食用,醃製之後通常作為開胃小食,在梅諾卡島是一種非常受歡迎的小吃。
刺山柑是義大利美食的獨特成分,通常出現在西西里島和義大利南部的美食中,一般用於沙拉,意大利麵,肉類菜餚和調味醬汁。
刺山柑作為一種獨特的調料,也經常用於熏鮭魚(煙燻三文魚)或者是鮭魚料理中,特別是熏鮭魚。刺山柑和刺山柑的果實,有時候可以代替橄欖去配馬提尼。
刺山柑的葉子,在希臘通常用於特別的沙拉或是魚料理之中,處理方法一般是醃製或者煮沸,然後罐裝存放。
其他作用
醃製花蕾及果實有治療壞血病的作用。
適用人群
對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痛、關節腫大、四肢發麻等有特殊的療效。
採集信息
中文種名 | 刺山柑 |
拉丁學名 | Capparis spinosa L. |
別名 | 老鼠瓜、野西瓜、水瓜榴 |
科名 | 山柑科 |
採集時間 | 2010年06月23日 |
採集地點 | 新疆哈密市石城子水庫附近 |
採集人 | 王茜 |
採集樣品類型 | 種子、 |
引種材料類型 | 種子、 |
生活型 | 草質藤木、灌木、 |
生態環境 | 沙土、 |
陰閉度 | 40% |
土壤 | 礫質沙土 |
地形 | 平地、 |
群落及主要伴生植物 | 駱駝刺、粗毛甘草,刺兒菜等。 |
花顏色 | 白色 |
果實顏色 | 白色,帶綠色條紋 |
種子顏色 | 黑色 |
莖顏色 | 灰綠色 |
葉子顏色 | 綠色 |
花期 | 5-9月 |
果期 | 6-9月 |
平均鮮重(kg/m2) | 0.5kg/m2 |
平均乾重(kg/m2) | 0.05kg/m2 |
單位面積株數估算(株/ha) | 100 |
分布 | 普遍、 |
單位面積產量 | 單位面積產量大 |
地區蘊藏量評估 | 多 |
當地利用情況 | 藥用、食用 |
標本鑑定人 | 段士民 |
特別提示
【收采和加工】夏初未開花前收採花蕾,秋季果實將成熟時收采果實。花蕾收采後以醋醃製為香辣料,稱為“續隨子”。醋浸花蕾,應密藏於玻璃瓶中,並貯於暗處,以保存其風味。
【使用部分】為白花菜科植物刺山柑的花蕾。
使用前請先局部試用,以免發生皮膚過敏的現象。
上面講的不能食用是錯誤的,野西瓜是可以食用的,如果不能食用?它怎么可以(為歐洲南部及非洲北部居民常用的調味品,多用以調製(燉)肉類和作為色拉及薄餅(Pizza)的調配料)。本人在吐魯番地區生長野西瓜的戈壁灘上親口品嘗了鮮野西瓜,沒有毒性!當地維族民眾在困難時期也有用野西瓜籽榨油食用的事情,而且野西瓜油很香,這與(為歐洲南部及非洲北部居民常用的調味品,多用以調製(燉)肉類和作為色拉及薄餅(Pizza)的調配料。)的說法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