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幻覺

把制度理性的過程屬性當作本質理性的錯覺,可以定義為“理性個人的制度幻覺”,簡稱“制度幻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制度幻覺
  • 外文名:Institutional Illusion
產生條件,基本表現,

產生條件

第一,幻覺的發生一般有三個因素,即個人主觀評價,制度客體的實際值,以及個體對制度客體的評價值。制度客體的實際值對於理性個人來說是不可測的。
第二,幻覺的形成直接緣於個人對制度客體評價值與它的實際值的不符,這一不符不論是樂觀的還是悲觀的,都表現為個人對既定製度環境的適應性反應,它植根於客觀經濟事實。幻覺的某種證據就是為了說明這種適應性反應所帶有的錯覺程度。
第三,幻覺的後果表現為它影響著處於幻覺中的個人選擇行為。這是幻覺所具有的經濟分析意義。如果說,幻覺的形成是個人對既定製度適應性的某種反應,那么,幻覺一旦形成,就將對幻覺中的個人面對既定製度的選擇行為產生相應的影響。這一關係可以表述為如下公式:制度先於個人—個人產生幻覺;幻覺影響個人—個人選擇制度。當然,某一具體形式的制度幻覺會在長期過程中消失,而對於總體形式的制度來說,幻覺總是存在的。

基本表現

(1)供給幻覺,即在對制度的一定有效需求條件下,理性個人對制度供給的心理評價與制度的實際供給的差異。這一差異直接緣於意願制度供給與實際制度供給的不一致致性。造成這種不一致的主要約束條件有:憲法秩序、主體成本差異以及意識形態、財政、文化、知識等約束。
(2)需求幻覺,即在一定的制度供給條件下,理性個人以自已在既定製度安排中的個人受益程度來看待社會對制度變遷的需求程度。對於理性個人來說,只要以為創設新的制度能帶來正的個人淨收益,就會產生制度變革的需求;而這種需求能否誘導出新的制度安排,取決於贊同、支持和推動致力這種制度變遷的行為主體集合在與其他利益主體的力量對比中是否處於優勢地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