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辛縣烈士陵園

利辛縣烈士陵園

利辛縣烈士陵園原為路集烈士紀念碑,路集烈士紀念碑建於1984年,位於利辛縣城西北22公里處的路集:這裡埋葬著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為國捐軀的祝聚民等七位烈士的遺骨,記載著他們在硝煙滾滾的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直至獻出年輕而寶貴的生命的故事。

2003年12月,利辛縣人民政府出資重修擴建並命名為利辛縣烈士陵園,是利辛縣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利辛縣烈士陵園
  • 地理位置:安徽省亳州市利辛縣西北22公里處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 開放時間:1984年
  • 門票價格:免費
  • 占地面積:1800 m
位置,結構,景觀,歷史背景,路集烈士紀念碑,利辛縣烈士陵園,先烈抗日活動,領導關懷,

位置

利辛縣烈士陵園

結構

陵園主要由烈士紀念碑、悼念廣場、烈士墓群和革命烈士紀念館組成,規模大、功能全。整個陵園長110米,寬90米,紀念碑高10米,氣勢恢宏,古樸莊重,依“山”傍水,松柏掩翠,滿園馨香。既有陵園之凝重肅穆,又有園林之秀麗清新,集瞻仰、遊覽兩種功能於一體。

景觀

“青山有幸埋忠骨!”,當地兒女們也有幸能守護忠骨。陵園的存在,讓人們能緬懷先烈、銘記歷史的同時也時刻提醒著世人珍惜時下的和平生活。
利辛縣烈士陵園
景觀
走進一個氣派的仿古建築大門,一座橫跨河面、身段挺拔的英雄紀念碑矗立眼前,上面“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石刻大字,在夕陽的照射下,光輝耀眼。整個陵園視野開闊,氣勢恢宏,古樸莊重,松柏掩翠,滿園馨香,既有陵園的凝重肅穆,又有園林的秀麗清新。
穿過紀念碑,是一處1800平方米的烈士墓群,這裡長眠著133位烈士,他們主要是三大戰役渡江戰役、四川剿匪、對越自衛反擊戰等鬥爭中壯烈犧牲的烈士。紅色花崗岩墓碑斜放在草坪上的現代陵園建設模式,增加了陵園的整體美感。
位於烈士陵園東南面的紀念館建築面積340平方米,分為兩個展廳,第一展廳包括“星火燎原”、“抗日烽火”、“迎接曙光”和“新的征程”四個部分,展出的是利辛縣從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到社會主義革命及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歷史事件、戰鬥經過和部分烈士的英勇事跡等內容;第二展廳展出的是由中共中央宣傳部等11部委評選出的全國100位為新中國的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的圖片、生平、事跡等。觀覽展廳內容,足可以讓絡繹不絕的參觀者,接受一次黨的歷史、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的洗禮。

歷史背景

路集烈士紀念碑

利辛縣烈士陵園原名路集烈士紀念碑,於1984年興建,位於縣城西北22公里處的路集,這裡埋葬著抗日、解放戰爭時期為國捐軀的祝聚民等七烈士的遺骨,他們在硝煙滾滾的戰爭年代,為了民族的解放,獻出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
利辛縣烈士陵園
路集烈士陵園

利辛縣烈士陵園

2005年10月,利辛縣烈士陵園先後被確定為“利辛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全縣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接待民眾平均特別是青少年學生30餘批次,受教育者達20000餘人次,充分發揮了烈士陵園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

先烈抗日活動

1934年夏,共產黨員傅煥之(傅子卿)來路集高小畢業生補習班任教,一方面講授文化課,另一方面向學生講解中國革命的道理等。當地學生唐肇華、祝復華、丁明、祝巨民等參加了學習。1936年,傅煥之因鬥爭需要離開路集,這些學生就到張村鋪任景松處學習。
抗戰爆發後,他們深感國難當頭,決心報效祖國。於是,任景松就介紹丁明、祝復華、祝巨民、祝亞東等人去了渦北抗日根據地。後來,唐肇華等去了陝北抗大學習,丁明、祝復華、祝巨民、祝亞東進了渦北新四軍游擊支隊隨營學校學習。1939年冬,唐肇華、丁明等返回家鄉,在路集、江集、張村鋪一帶開展抗日對敵鬥爭。他們以教書為掩護,動員民眾起來抗戰,介紹進步青年去渦北投身革命,同時設法懲治地方兵痞流氓,伸張正義,激發民眾的革命鬥志。1940年秋,他們秘密除掉作惡多端的國民黨鄉長程毛,遭到國民黨特務的監視和盯梢,處境十分危險,就暫時返回了渦北。年底,日軍對陳兵渦南的蔣介石親信湯恩伯數十萬軍隊發起進攻,東起蒙城的板橋集,西至亳縣,同時出擊,矛頭直指阜陽。湯部全線潰退,抱頭鼠竄到沙河以西,渦南廣大領土淪陷日軍鐵蹄之下。為收復失地,救人民於水火之中,新四軍成立渦陽縣抗日民主政府,派丁明、祝巨民、祝復華、祝亞東、唐肇華等人返回家鄉,協助趙文甫同志開展抗日宣傳工作。他們首先和有抗日要求的知識青年和開明人士交朋友,建立廣泛統一戰線;其次想方設法建立地方武裝,很快從國民黨區、鄉、保長和地主手中弄二三十支可用的槍,拉起了幾十人的隊伍。1941年2月上旬,趙文甫帶領路集抗日青年10餘人,夜襲占領張村鋪的日軍,給敵人造成恐慌。8日,江集區民主政府成立,唐肇華任區長。9日,日軍發動的“豫南戰役”結束,駐張村鋪的日軍撤退到亳縣。15日,路集抗日青年和20多人的地方武裝撤往渦北根據地,江集區民主政府隨之結束。
路集進步青年的抗日活動,在當地民眾中造成很大的影響,使一批人走上了抗日的道路,壯大了革命隊伍,為利辛大地解放戰爭時期開闢新區創造一定條件。

領導關懷

2003年12月利辛縣人民政府出資重修擴建並命名為利辛縣烈士陵園,原安徽省委副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光宇為紀念碑題詞: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原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鄭銳為陵園題寫了園名:利辛縣烈士陵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