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膽湯《新急腹症學》

利膽湯,中醫方劑名。出自《新急腹症學》青島台西醫院方。具有清熱利膽之功效。主治膽道蛔蟲病恢復期。症見腹痛,寒戰高熱及黃疸。臨床常用於治療膽管結石、肝管結石,手術後殘餘結石及復髮結石(尤其為泥沙樣者);膽石症合併感染;因年邁患膽石症、膽管感染不能勝任手術者;膽石症、膽管感染、因心、肝、腎有嚴重病變無手術條件者;經手術後病情不見緩解者。

基本介紹

  • 名稱:利膽湯《新急腹症學》
  • 出處:《新急腹症學》青島台西醫院方
  • 功用:清熱利膽
  • 主治:膽道蛔蟲病恢復期
歌訣,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運用,加減化裁,附註,注意事項,

歌訣

利膽湯中柴茵琴,芍銀硝黃共鬱金。大青木香金錢草,肝膽結石感染遁。

組成

柴胡、茵陳、鬱金、黃芩、白芍、大黃(後下)各五錢(15g),金銀花、大青葉、金錢草各一兩(30g),芒硝(沖服)三錢(9g),木香四錢(12g)。

用法用量

將所有藥材加水煎煮1劑,早晚2次分服;病情重者可每日用水煎煮2劑藥材,分4次服用,每6小時1次。

功用

清熱利膽。

主治

膽道蛔蟲病恢復期。

方義

在利膽湯中,柴胡疏肝解郁,清虛熱中,用於肝鬱氣滯、胸肋脹痛;茵陳清熱利濕;退黃保肝,對濕熱熏蒸而發生黃疸有很好的療效;鬱金行氣解郁,利膽退黃,用於胸腹脹痛或刺痛、熱病神昏、黃疸尿赤;黃芩有清熱燥濕,涼血解毒功效,主治溫熱病、濕熱黃疸;白芍養血柔肝,緩中止痛,治胸腹脅肋疼痛、瀉痢腹痛;大黃具有攻積滯、清濕熱、瀉火、涼血、祛瘀、解毒等功效;金銀花、大青葉、金錢草清熱解毒,利濕退黃;木香理氣調中,燥濕化痰,主胞脅脹滿足、脘腹脹;芒硝溫中消食,逐水緩瀉。總之,全方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排石止痛之功。

運用

診斷要點:腹痛、寒戰高熱及黃疸。
臨床常用於治療膽管結石、肝管結石,手術後殘餘結石及復髮結石(尤其為泥沙樣者);膽石症合併感染;因年邁患膽石症、膽管感染不能勝任手術者;膽石症、膽管感染、因心、肝、腎有嚴重病變無手術條件者;經手術後病情不見緩解者。

加減化裁

對於疼痛嚴重的患者,應在利膽湯的基礎上加延胡索、川楝子,以行氣止痛;對於嘔吐患者,應在利膽湯的基礎上加竹茹、姜半夏,以清熱止嘔;對於黃疸患者,重用茵陳至30克,以更好地退黃;對於高熱口渴患者,應在利膽湯的基礎上加生石膏30克、知母18克,以清熱瀉火,生津潤燥;對於胃呆納少的患者,應在利膽湯的基礎上加雞內金內金9克、砂仁3克、焦三仙(焦麥芽、焦山楂、焦神曲)各9克,以消積化滯;對於腹脹患者,應在利膽湯的基礎上加厚朴、枳實各12克,以行氣消積,燥濕除滿;當嚴重感染,中毒症狀明顯時,則屬熱毒熾盛,重在清熱解毒,應在利膽湯的基礎上加龍膽草、蒲公英、紫花地丁等;排石過程中,發生膽石嵌頓時,則應集中全力驅石排出,須在利膽湯的基礎上加薑黃、雞內金,可時加重金錢草,芒硝用童;反覆排石,病人不能耐受或身體虛弱時,則應酌情暫停止排石,給予扶正為主的治療,可用黨參、雲苓、白朮、黃芪等。

附註

實驗研究表明,本方具有利膽,排石,抑菌作用。(《中華名方大全》)

注意事項

患者服藥後為防止嘔吐,可採用多次少量分服或針刺內關穴;有腸麻痹的患者,經胃腸減壓後注藥,或採用利膽湯保留灌腸。患者還應保證每日大便排泄3~5次,一般規律是腹瀉次數多,排石率高,療效好。體質弱、有脫水者,減少藥量,並靜脈補液。若服藥後小便變黃,大便有時帶黏液屬正常現象,不影響繼續服藥治療。再次,腹瀉次數的調節,關鍵在於大黃、芒硝的用量,應根據病人體質、有無慢性腹瀉及服藥後腹瀉次數多少適當調節;若服藥後引起腹痛發作、黃疸加深,應嚴密觀察,並因勢利導,繼續服藥,集中力量驅石排出膽管。孕婦應慎用瀉下藥,如用時先從小料量開始;有習慣性流產者,應避免使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