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和村(廣東省東莞市清溪鎮大利行政村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利和村,位於東莞清溪鎮南部,距鎮政府約4.5千米。東接大埔村,南連聚星圍村、香元埔新圍村,西邊是風吹簾老圍村和香元埔老圍村。地處丘陵地帶。始建於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村民為方便進行農副產品貿易,在大埔圩建立一個小圩,名大布圩。利姓在此圩成立一個族約館,稱“利和族約館”,後為避免與大埔村重名(音重),更名利和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利和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東莞市清溪鎮
  • 地理位置:東莞清溪鎮南部
清中後期,屬東莞縣戎廳。1934年,屬清溪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新三區;1955年,屬第七區清溪區;1959年,屬清溪人民公社大利生產大隊;1983年,屬清溪區大利鄉;1987年,屬東莞市清溪鎮大利管理區;1999年,屬清溪鎮大利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李、黃、陳三姓。李姓先祖於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從惠陽縣南坑遷至今清溪九鄉牛湖,清道光二十四年遷至當地。黃、陳兩姓遷入時間不詳。
2015年末,戶籍人口519人,其中男性236人,女性283人;80歲以上11人,最年長者93歲(女)。外來暫住人口3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3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約10人,大多居住在美國。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東莞清溪話。
傳統經營以種植水稻、果木和蔬菜為主。改革開放後,傳統農業逐漸衰退。2015年底,經營以外向型工業為主。村集體有出租物業總面積2.38萬平方米,經營總收入580.1萬元,純收入432.8萬元,淨資產2459.8萬元,固定資產總值3130萬元。村民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房屋出租等。
省道S358線、鹿湖東路經過該村。20世紀60年代初通電,90年代末通自來水、通電話,2000年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通網際網路。轄區內有清溪鎮第二國小,6個年級,36個班,約1800名在校學生,99名教職工。村中有籃球場、公園、農家書屋、電子閱覽室各1個。
村內有客家傳統民居約30座,建於民國時期,占地面積2100平方米。保存良好,有人居住。村裡有1口古井,建於清末,井口為八角形。
2001年2月8日,大利行政村掛“文明村”牌。
2003年4月24日,廈坭片黨支部、大利片黨支部、重河片黨支部和私企個體黨支部等聯合黨支部掛牌成立。
2006年4月28日,大利股份經濟聯合社成立。
2009年3月12日,大利村舉行“東莞市市容環境優美村”掛牌儀式。
該村代表性人物:
楊東喜(生卒年不詳),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戰士,曾參加粵贛湘邊縱隊及解放戰爭。
李慶祥(1932—),曾任東莞市圍墾指揮部副總指揮、調研員。
李郁粦(1935—),曾任中共深圳市羅湖區委組織部副部長、區人大常委會委員。
李遠業(1937—),曾任深圳市羅湖區文化局副局長、深圳市沙頭角區民政局局長、羅湖區民政局副局長。
李進榮(1938—),曾任深圳市石化集團公司紀委副書記、工會副主席。
李錦(1945—),曾任東莞市電子工業總公司總經理。2001年被評為廣東省模範軍隊轉業幹部。2004年被廣東省總工會授予“廣東省優秀職工之友”稱號。
李少(1951—),曾任中共清溪鎮委委員、副書記、鎮人民政府鎮長(副處)、東莞市人民政府助理調研員。為東莞市第十一屆、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