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相當樸素和溫馨,讀到一些地方真的會使人發笑,作為一個70後,完全可以在腦海中將文中的情境“建構”成一幅幅畫面,很能打動人心。
這是一本散文集。作者無微不至地觀察著大人世界,以 一個孩子的眼光思考著生活中的戶口、計畫生育、通貨膨脹等影響下的農村生活。在濃濃的浙江鄉土味中,作者幽默又犀利地回憶了一個農村女孩八十年代成長過程中的快樂和憂傷。
基本介紹
- 書名:初二那一年
- 作者:任麗倩
- ISBN:978-7-80256-951-5
- 定價:30.00元
-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年2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32開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編輯推薦,目錄,前言,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散文集。在濃濃的浙江鄉土味中,作者幽默又犀利地回憶了一個農村女孩八十年代成長過程中的快樂和憂傷。作者無微不至地觀察著大人世界,以一個孩子的眼光思考著生活中的戶口、計畫生育、通貨膨脹等影響下的農村生活。儘管在同齡人看來是個“學霸”,聰明又偶爾被羨慕嫉妒恨的“女神祖抹槓尋班長”,內心裡卻受著差點因為是農村戶口而家裡不讓上高中的煎熬。長大後在芝加哥大學商學院學成了商業經濟學博士以後,作者對過去的生活又以經濟學者的眼光重新思考,陳述了經濟金融制度對個體生活無聲無息卻無處不在的巨大影響,以此提醒公眾學會分析經濟政策,不忘參與公共政策的制定。
作者簡介
任麗倩,出生於浙江省東陽市橫店鎮任湖田村,現在美國某基金公司從事量化金融研究。1997年北大計算機軟體系畢業,2006年在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獲得工商管理碩士和商業經濟博士。曾經在美國聯邦儲備銀行芝加哥分行做巨觀經濟分析,南都周刊和財新觀點網專欄作者。個人公眾號(RenLiQian1976),願和大人小孩談談經濟學。
編輯推薦
文字相當樸素和溫馨,讀到一些地方真的會使人發笑,作為一個70後,完全可以在腦海中將文中的情境“建構”成一幅幅畫面,很能打動人心。
——吳群芳(北京科技大學MPA教育與管理中心執行主任教授)
——吳群芳(北京科技大學MPA教育與管理中心執行主任教授)
本書不僅記錄了個人和家庭的成長與悲喜,而且在濃濃的鄉土感情中揭示了中國社會的變遷。書中反映出的很多社會問題,都值得人們進行深度反思。
—— 吳金群(浙江大學政府管理系副教授兼副主任)
很少讀到一本看似寫農村成長經歷,實際卻處處有言簡意賅的經濟學者視角於其中的散文集,
值得細看。
——汪暉(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土地管理系副 教授,區域與城市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汪暉(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土地管理系副 教授,區域與城市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書讀了一遍,有很多觸動,因為我自己也是農村出來。二十歲之前,認為中國人窮苦,是生產技術。
三十歲認為中國的經濟制度才是更深層的原因。作者寫的這些東西能讓人更好的理解過去以
及思考未來。
——楊勤國(上海正邦教育培訓有限公司,CEO/創始人)
讀了這本書,我才知道橫店不僅僅是一座影視城,它還是中國江浙農村與鄉鎮的一勸巴立個生動縮影。也許有一天,這個影旬采舉視城自己也會被拍成一部電影。而這部充滿個人回憶與時代色彩的女性視角作品,天然是為它準備的一組劇本。
——丁曉誠(味豐食品(北京)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
目錄
前言 · · · · 001
引子 · · · · 001
第一章 第一次開始憂傷 · · · · 001
第二章 我們還活著 · · · · 010
第三章 風聲雨聲讀書聲 · · · · 035
第四章 你挑水來我澆園 · · · · 047
第五章 父親打群架 · · · · 062
第六章 母親節 · · · · 071
第七章 念佛 · · · · 089
第八章 把蜜蜂捉回家 · · · · 110
第九章 吵架和自殺 · · · · 151
第十章 人民大會堂 · · · · 161
第十一章 憂傷之後 · · · · 175
後記 學了經濟學之後 · · · · 189
前言
我想說,這本散文集已經在我的腦子裡醞釀了足足二十五年肯鞏。回頭看看,初二那一年是我人生經歷里很重要的一年。從1988 年秋到1989 年促辣朵夏,正好是我上初二的那一時間段。那時候我和爸爸媽媽弟弟以及許多親戚,住在浙江中部祖祖輩輩一直生活著的小村莊裡,過著“天高皇帝遠”蘭盼照的日子。那一年,我第一次意識到了自己生活的社會大環境對自己人生會有那么大的影響。那一年之前,我的世界就是我的家人、家所在的村子裡的村民,和離村子騎車半個多小時路程的小鎮——橫店。爸爸白天在鎮上的供銷社藥店工作,晚上回村里。恥束鍵婚我和弟弟在鎮國小上學,而不是村國小,因為鎮國小是全鎮最好的。每星期六下午我和弟弟才回村里。媽媽本來在村里種田,有段時間在供銷社做臨時工,冰棍廠做冰棍,布店做收納,幾乎各種雜活都乾過。爸爸媽媽弟弟和我每晚都住在同一個屋檐下,雖然只是很短很短的一段時間,卻是我回憶里最溫馨的。儘管爸爸有城市戶口,但媽媽是農村戶口,在供銷社不管幹得有多好也永遠是臨時工待遇,就只好回到村里種田兼開雜貨店。那一年之後,我意識到了自己生活在一個有各種各樣制度的大社會裡。這些制度就像一堵堵牆,你不知道誰在造這些牆但是你天天都可能碰壁。有些牆很好,可以圍成一個房間擋風避雨,給你一個自己的空間,或者防止狼進來。有些牆上有門,你自己努力一下想走就可以走過去,而有些牆上的門是被反鎖的,只有牆外的人才能開門讓你過去。有些牆沒有門,即使你非常想過去也不行。我開始意識到戶口制度就是一堵很高同時被反鎖住門的牆。只有你學習很努力才會有人給你開門讓你走過去。因為媽媽是農村戶口,所以我和弟弟也是。除了通過自身努力能考上大學或中專等學校以外,我們的身份幾乎沒有改變的可能。
這本書的素材就來自於初二那一年老師叫我們寫的周記。除了“人物”“背景”和“後記”外, 都是以十三歲的“我”的眼光寫的。那時候的認知肯定和現在的“我”不一
樣。每一周我們都需要寫一篇周記交給老師批改。初一的時候一周發生什麼就寫什麼。初二的時候老師對我寫的周記非常滿意,特意和我說不用發生了什麼就非要寫什麼,可以結合發生的事隨便寫成主題式的周記。那一年不知道為什麼,也許是自己觀察世界的能力突然提高了,我特別喜歡寫周記,而且每次寫了都得到很長很長的評語,看得出老師也喜歡我寫的東西。
那時候我家裡開著雜貨店,寫語文作業都是趁賣東西中間的空隙時間寫。來店裡玩的叔叔伯伯們的聊天記錄也是我的素材之一。除了村里幾乎每個成年男人都吸菸這件事讓我
很討厭以外,我喜歡聽他們天南地北地聊天。有一次一個伯伯看我在寫作業,就問我寫什麼。我說寫你呀,寫我二舅在東北養蜂順便倒賣一些糧票,還有你說的另外一個伯伯在廠里上班和女的偷情被人反鎖在一個房間裡出不來。他大笑,拿過我的作業本嘩啦啦地翻著看,看到有一頁上寫著如何為實現共產主義做貢獻,突然很驚奇地大叫一聲,我小時候就寫這個題目了,你們還寫這個啊?!然後他就把作文本給店裡的其他叔叔伯伯們看,說,看看,還在寫實現共產主義啊。店裡的叔叔伯伯都覺得現在老師出題實在跟不上時代的潮流了。有好幾個比我大幾歲的已經國中畢業沒考上高中的大哥哥們,開始學蓋房子或雕花手藝的,也經常到我們店裡來玩。確實很少有大姐姐們專門來店裡玩,因為她們是女的,有空總得在家裡做菜洗衣服幫忙幹活。大哥哥們經常拿著我的周記和老師的評語當讀物,順便拿周記內容開我的玩笑。他們玩笑開大了我就把他們的醜事寫到下一周的周記里。那一年我記得寫了很多,一個學期下來其他同學一本周記本都沒寫完我已經寫到第三本了。學期結束後的暑假裡我也繼續寫,儘管老師並沒有要求。不過語文老師說多寫對國中畢業考的作文考試有幫助。這些周記本我一直保留了很多年,沒有讓媽媽拿去賣給收廢品的老婆婆,或者在灶房裡作點火用的廢紙。有時候依著外公的建議練鋼筆或毛筆字,我就把這些周記抄出來。外公也覺得我寫得還可以,稱有點記
者寫通訊稿的味道。
不過這么多年以後,家也搬了幾次,那些周記已經不知去向,也許還在老家的某個角落媽媽去世前特意為我整理的箱子裡留著。不過,慶幸的是那一年寫過的很多主題到現在
我都清晰地記著。我憑著記憶再寫了一遍,算是給自己的孩子留下一點點回憶,同時也希望能給其他窮人孩子一點點鼓勵。窮大部分是物質的,但也有心靈的。現在很多的“二
代”小孩,看到他們心靈的空虛,覺得他們也是窮人。說真的,按統計局國民收入的算法,那時候我們村子裡的人都是窮人。但是我知道我們那時候的生活經歷,吃的都是有機的,喝的井水沒有什麼污染,家人都在身邊,換個國民幸福指數的算法說不定還能擠進中產階級呢。不過有一次在《紐約人》雜誌里看到一個圖,裡頭的原始人互相抱怨說大家都吃有機食品,呼吸最新鮮的空氣,怎么只能期望活到三十多,而現代人吃垃圾食品不鍛鍊竟然也活到六七十歲。這也是事實。當時的農村裡有新鮮空氣,但是沒有現代的醫療設施。
無論貧窮或富有,精神的力量都是激勵和鼓舞人心的。教育沒有讓我成為大富豪。但是因為教育,我現在的生活與小時候或者與父母親的生活相比,或者與同樣聰明但沒機會
上學的同齡女孩子相比,無論是物質上和精神上都豐富了很多。再說現在這社會,如果教育能讓所有人都成富豪名人的話,也用不著天天給小孩子講教育的大道理了。事實是聰明又非常努力的人最後也是當普通人的多。
這裡所寫的都是散文,而不是事事可以考證的自傳。儘管這書里發生的事都是真的,但是我對許多事情記錄的順序作了改變同時人名隱了不少。這么多年的記憶也已經不能完
全忠實於事實了。如果有時間,我更希望把這本書寫成紀實的,因為我一直認為現實比小說更生動。我的專業是經濟學而不是文學,寫紀實應該更有優勢。但是現在自己的時間和能力都有限。母親突然得癌症去世,讓我意識到人生之苦短。以前從來沒想過死亡的我,突然之間經常覺得死神就在不遠處。我寧願把不完美的半成品先寫出來,也不希望有死去了帶走所有的記憶卻什麼都沒留下的遺憾。當我看到很多本應在學校接受教育的孩子輟學去城市打工,他們中的一些孩子尤其是女孩子甚至為了一點錢就把自己的身體和尊嚴給出賣了,就想把自己的經歷寫出來。希望這些孩子,尤其是女孩子,能夠知道教育可以給你一條更好的路。只是希望自己的故事能讓慢慢成長的女孩子意識到一
點:很多時候,得耐得住寂寞,不去嫉妒甚至傷害別人,走自己有目標的正路,讓別人去說吧。這很難做到,但是如果做到了對一個女孩子來說會終身受益匪淺。當然大家可能更喜歡讀鼓舞人的傳記,譬如歐巴馬這樣從單親的混血黑人做到美國總統,或者索尼亞· 索托馬約爾(Sonia Sotomayor)這樣出身貧窮最後卻成了美國第一個拉丁裔女大法官的故事。希望我的這些回憶最後不是以我的成就來鼓舞大家,而是以一個物質條件不好,現在已經漸漸消失的村子裡的故事,激勵大家在信任度非常低的現實社會環
境裡,重新拾起真情和幽默,改變現有制度里不好的東西,給未來的孩子一個更好的社會。
希望大家在這本小書里,看到更多的是我的親人們對我“要誠實地活著”的教育;看到村民們儘管都有著人性的弱點,但是最終都不論貧富貴賤而同舟共濟;看到透過淚水
汗水的真誠、笑聲和家庭的溫暖,以及對未來社會變革的責任、信心、希望和憧憬。希望大家意識到,農民或底層的人需要同情,不是因為他們比其他人更善良或者人性更淳樸,而是他們往往受到了社會制度的歧視。希望看了這本書的人,能夠大聲地說:不管是不是農村來的,作為中國人,戶口這種歧視性的制度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討論戶口或其他制度改革的時候,不需要來個“但是”。我們不需要提供更多的戶口制度該改革的經濟原因或者道德原因。戶口制度改革最終能成功的原因就是我們作為一個社會的成員,不想要這樣的制度繼續存在。就像廢除裹小腳制度一樣,時代不同,所以生活應有所不同。
第四章 你挑水來我澆園 · · · · 047
第五章 父親打群架 · · · · 062
第六章 母親節 · · · · 071
第七章 念佛 · · · · 089
第八章 把蜜蜂捉回家 · · · · 110
第九章 吵架和自殺 · · · · 151
第十章 人民大會堂 · · · · 161
第十一章 憂傷之後 · · · · 175
後記 學了經濟學之後 · · · · 189
前言
我想說,這本散文集已經在我的腦子裡醞釀了足足二十五年。回頭看看,初二那一年是我人生經歷里很重要的一年。從1988 年秋到1989 年夏,正好是我上初二的那一時間段。那時候我和爸爸媽媽弟弟以及許多親戚,住在浙江中部祖祖輩輩一直生活著的小村莊裡,過著“天高皇帝遠”的日子。那一年,我第一次意識到了自己生活的社會大環境對自己人生會有那么大的影響。那一年之前,我的世界就是我的家人、家所在的村子裡的村民,和離村子騎車半個多小時路程的小鎮——橫店。爸爸白天在鎮上的供銷社藥店工作,晚上回村里。我和弟弟在鎮國小上學,而不是村國小,因為鎮國小是全鎮最好的。每星期六下午我和弟弟才回村里。媽媽本來在村里種田,有段時間在供銷社做臨時工,冰棍廠做冰棍,布店做收納,幾乎各種雜活都乾過。爸爸媽媽弟弟和我每晚都住在同一個屋檐下,雖然只是很短很短的一段時間,卻是我回憶里最溫馨的。儘管爸爸有城市戶口,但媽媽是農村戶口,在供銷社不管幹得有多好也永遠是臨時工待遇,就只好回到村里種田兼開雜貨店。那一年之後,我意識到了自己生活在一個有各種各樣制度的大社會裡。這些制度就像一堵堵牆,你不知道誰在造這些牆但是你天天都可能碰壁。有些牆很好,可以圍成一個房間擋風避雨,給你一個自己的空間,或者防止狼進來。有些牆上有門,你自己努力一下想走就可以走過去,而有些牆上的門是被反鎖的,只有牆外的人才能開門讓你過去。有些牆沒有門,即使你非常想過去也不行。我開始意識到戶口制度就是一堵很高同時被反鎖住門的牆。只有你學習很努力才會有人給你開門讓你走過去。因為媽媽是農村戶口,所以我和弟弟也是。除了通過自身努力能考上大學或中專等學校以外,我們的身份幾乎沒有改變的可能。
這本書的素材就來自於初二那一年老師叫我們寫的周記。除了“人物”“背景”和“後記”外, 都是以十三歲的“我”的眼光寫的。那時候的認知肯定和現在的“我”不一
樣。每一周我們都需要寫一篇周記交給老師批改。初一的時候一周發生什麼就寫什麼。初二的時候老師對我寫的周記非常滿意,特意和我說不用發生了什麼就非要寫什麼,可以結合發生的事隨便寫成主題式的周記。那一年不知道為什麼,也許是自己觀察世界的能力突然提高了,我特別喜歡寫周記,而且每次寫了都得到很長很長的評語,看得出老師也喜歡我寫的東西。
那時候我家裡開著雜貨店,寫語文作業都是趁賣東西中間的空隙時間寫。來店裡玩的叔叔伯伯們的聊天記錄也是我的素材之一。除了村里幾乎每個成年男人都吸菸這件事讓我
很討厭以外,我喜歡聽他們天南地北地聊天。有一次一個伯伯看我在寫作業,就問我寫什麼。我說寫你呀,寫我二舅在東北養蜂順便倒賣一些糧票,還有你說的另外一個伯伯在廠里上班和女的偷情被人反鎖在一個房間裡出不來。他大笑,拿過我的作業本嘩啦啦地翻著看,看到有一頁上寫著如何為實現共產主義做貢獻,突然很驚奇地大叫一聲,我小時候就寫這個題目了,你們還寫這個啊?!然後他就把作文本給店裡的其他叔叔伯伯們看,說,看看,還在寫實現共產主義啊。店裡的叔叔伯伯都覺得現在老師出題實在跟不上時代的潮流了。有好幾個比我大幾歲的已經國中畢業沒考上高中的大哥哥們,開始學蓋房子或雕花手藝的,也經常到我們店裡來玩。確實很少有大姐姐們專門來店裡玩,因為她們是女的,有空總得在家裡做菜洗衣服幫忙幹活。大哥哥們經常拿著我的周記和老師的評語當讀物,順便拿周記內容開我的玩笑。他們玩笑開大了我就把他們的醜事寫到下一周的周記里。那一年我記得寫了很多,一個學期下來其他同學一本周記本都沒寫完我已經寫到第三本了。學期結束後的暑假裡我也繼續寫,儘管老師並沒有要求。不過語文老師說多寫對國中畢業考的作文考試有幫助。這些周記本我一直保留了很多年,沒有讓媽媽拿去賣給收廢品的老婆婆,或者在灶房裡作點火用的廢紙。有時候依著外公的建議練鋼筆或毛筆字,我就把這些周記抄出來。外公也覺得我寫得還可以,稱有點記
者寫通訊稿的味道。
不過這么多年以後,家也搬了幾次,那些周記已經不知去向,也許還在老家的某個角落媽媽去世前特意為我整理的箱子裡留著。不過,慶幸的是那一年寫過的很多主題到現在
我都清晰地記著。我憑著記憶再寫了一遍,算是給自己的孩子留下一點點回憶,同時也希望能給其他窮人孩子一點點鼓勵。窮大部分是物質的,但也有心靈的。現在很多的“二
代”小孩,看到他們心靈的空虛,覺得他們也是窮人。說真的,按統計局國民收入的算法,那時候我們村子裡的人都是窮人。但是我知道我們那時候的生活經歷,吃的都是有機的,喝的井水沒有什麼污染,家人都在身邊,換個國民幸福指數的算法說不定還能擠進中產階級呢。不過有一次在《紐約人》雜誌里看到一個圖,裡頭的原始人互相抱怨說大家都吃有機食品,呼吸最新鮮的空氣,怎么只能期望活到三十多,而現代人吃垃圾食品不鍛鍊竟然也活到六七十歲。這也是事實。當時的農村裡有新鮮空氣,但是沒有現代的醫療設施。
無論貧窮或富有,精神的力量都是激勵和鼓舞人心的。教育沒有讓我成為大富豪。但是因為教育,我現在的生活與小時候或者與父母親的生活相比,或者與同樣聰明但沒機會
上學的同齡女孩子相比,無論是物質上和精神上都豐富了很多。再說現在這社會,如果教育能讓所有人都成富豪名人的話,也用不著天天給小孩子講教育的大道理了。事實是聰明又非常努力的人最後也是當普通人的多。
這裡所寫的都是散文,而不是事事可以考證的自傳。儘管這書里發生的事都是真的,但是我對許多事情記錄的順序作了改變同時人名隱了不少。這么多年的記憶也已經不能完
全忠實於事實了。如果有時間,我更希望把這本書寫成紀實的,因為我一直認為現實比小說更生動。我的專業是經濟學而不是文學,寫紀實應該更有優勢。但是現在自己的時間和能力都有限。母親突然得癌症去世,讓我意識到人生之苦短。以前從來沒想過死亡的我,突然之間經常覺得死神就在不遠處。我寧願把不完美的半成品先寫出來,也不希望有死去了帶走所有的記憶卻什麼都沒留下的遺憾。當我看到很多本應在學校接受教育的孩子輟學去城市打工,他們中的一些孩子尤其是女孩子甚至為了一點錢就把自己的身體和尊嚴給出賣了,就想把自己的經歷寫出來。希望這些孩子,尤其是女孩子,能夠知道教育可以給你一條更好的路。只是希望自己的故事能讓慢慢成長的女孩子意識到一
點:很多時候,得耐得住寂寞,不去嫉妒甚至傷害別人,走自己有目標的正路,讓別人去說吧。這很難做到,但是如果做到了對一個女孩子來說會終身受益匪淺。當然大家可能更喜歡讀鼓舞人的傳記,譬如歐巴馬這樣從單親的混血黑人做到美國總統,或者索尼亞· 索托馬約爾(Sonia Sotomayor)這樣出身貧窮最後卻成了美國第一個拉丁裔女大法官的故事。希望我的這些回憶最後不是以我的成就來鼓舞大家,而是以一個物質條件不好,現在已經漸漸消失的村子裡的故事,激勵大家在信任度非常低的現實社會環
境裡,重新拾起真情和幽默,改變現有制度里不好的東西,給未來的孩子一個更好的社會。
希望大家在這本小書里,看到更多的是我的親人們對我“要誠實地活著”的教育;看到村民們儘管都有著人性的弱點,但是最終都不論貧富貴賤而同舟共濟;看到透過淚水
汗水的真誠、笑聲和家庭的溫暖,以及對未來社會變革的責任、信心、希望和憧憬。希望大家意識到,農民或底層的人需要同情,不是因為他們比其他人更善良或者人性更淳樸,而是他們往往受到了社會制度的歧視。希望看了這本書的人,能夠大聲地說:不管是不是農村來的,作為中國人,戶口這種歧視性的制度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討論戶口或其他制度改革的時候,不需要來個“但是”。我們不需要提供更多的戶口制度該改革的經濟原因或者道德原因。戶口制度改革最終能成功的原因就是我們作為一個社會的成員,不想要這樣的制度繼續存在。就像廢除裹小腳制度一樣,時代不同,所以生活應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