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甘共苦,漢語成語,拼音是fēn ɡān ɡònɡ kǔ,意思是同享幸福,分擔艱苦,出自《晉書·應詹傳》。
基本介紹
成語出處,成語用法,成語典故,典源,釋義,
成語出處
《晉書·應詹傳》:“詹與分甘共苦,情若兄弟。”
成語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示例
成語典故
典源
初,京兆韋泓喪亂之際,親屬遇飢疫並盡,客游洛陽,素聞詹名,遂依託之。詹與分甘共苦,情若弟兄。遂隨從積年,為營伉儷,置居宅,並薦之於元帝曰:“自遭喪亂,人士易操,至乃任運固窮,耿介守節者鮮矣。伏見議郎韋泓,年三十八,字元量,執心清沖,才識備濟,躬耕隴畝,不煩人役,靜默居常,不豫政事。昔年流移,來在詹境,經寇喪資,一身特立,短褐不掩形,菜蔬不充朝,而抗志彌厲,不游非類。顏回稱不改其樂,泓有其分。明公輔亮皇室,恢維宇宙,四門開闢,英彥鳧藻,收春華於京輦,采秋實於岩藪。而泓抱璞荊山,未剖和璧。若蒙銓召,付以列曹,必能協隆鼎味,緝熙庶績者也。”帝即辟之。自後位至少府卿。既受詹生成之惠,詹卒,遂制朋友之服,哭止宿草,追趙氏祀程嬰、杵臼之義,祭詹終身。
釋義
晉朝時,汝南南頓(今河南項城西南)人應詹,孝順父母,親愛鄰里,樂於助人,不悋財物,天下聞名。應詹在洛陽時,洛陽郊區一個名叫韋泓的士人,因為西晉末年的戰亂,再加上瘟疫,家人親戚都死盡了,沒吃沒喝,就慕名投靠應詹。應詹見了韋泓,並不因為他窮困就看不起他,而是與他“分甘共苦,情若弟兄”,一下子讓韋泓在他家住了多年,並幫韋泓找了妻子,為韋泓買了房子,還把韋泓推薦給晉元帝,讓韋泓當了官。韋泓也是個知恩圖報的人,應詹死了之後,韋泓極其隆重地悼念他,一輩子什麼事都可以忘了,就是不會忘了祭奠應詹。後人從兩個人生死不忘的友誼里,摘取了成語“分甘共苦”或“分甘同苦”,讓天下人知道,人世間還有種寶貴的情感,那就是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