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優勢效應是由生產力因素空間組合方式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即生產力因素趨優分布規律所帶來的效應。生產力因素趨優分布規律決定著生產力諸因素總是必然地向著自然、技術、經濟、社會等方面具有綜合優勢的地域空問流動。人們如果能夠按照這個規律的要求,結合各地的實際情況,順其自然地有效利用該地域的綜合優勢,科學地規劃自己的布局行動,就會出現優勢效應並獲取理想的“布局經濟”。優勢效應能否出現,關鍵在於人們能不能正確認識和運用生產力因素趨優分布規律。只有當人們主觀與客觀相一致,正確認識並運用了趨優分布規律,才能使優勢效應從可能性變為現實性。反之,即使是生產力諸因素向著具有綜合優勢的地域空間流動,優勢效應可能性也不會變為現實性,更談不上獲取分布效益。因此,要使優勢效應成為現實,其對策只能是認識經濟規律、運用經濟規律,按規律的要求去辦事。
2.指向效應是由指向性規律所帶來的效應。指向性規律決定著某種產品的生產對原料的依賴性必然較強,在其他條件相近的情況下.生產力的配置應在原料產地為優,這樣配置可以獲取山指向性效應帶來的布局經濟。這一經濟規律在現實經濟生活中是比較容易被人們所認識並加以運用的。因為這一規律的作用具有公開性、直接性、現實性的特點,如果你能按它的要求去做,就能立竿見影,取得現實的經濟效益;反之,你如果違背它的要求去做,同樣立竿見影,但得到的卻是無法推卸的負經濟效益。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飲,你要生產某一產品而又無原材料,或者原料產地較遠,運輸半徑較長,你怎么生產這一產品?或者即使你勉強生產這一產品,要從遙遠的原料產地運送來原料,其經濟效益難道能好嗎?這一點無論是在經濟學家那裡,還是在企業家那裡,都是顯而易見無可爭議的。然而,儘管如此,在現實經濟生活中,人們在這個問題上犯糊塗也是屢見不鮮的。
3.互補效應是指生產力諸因素之間的相互補償、相互依賴關係對配置新的生產力所產生的效應。互補效應源於系統的整體功能,現代系統論告訴我們,任何系統的整體功能不等於各孤立部分功能之和。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提出的“整體大於各部分的簡單之和”的命題,如今已被人們愈來愈重視了,尤其是在經濟生活中,人們總企盼獲取經濟系統中整體功能的互補效應,在配置新的生產力時,要取得整體功能的互補效應,關鍵在於生產力諸因素的結構設計,這種結構是生產力系統內各因素即各單元的排列組合方式,這種組合如果最佳化,就可能表現出整體的功能及互補效應。相反,如果這種組合非最佳化,就難以表現出整體的功能及互補效應,甚至產生整體的負效應。所以,我們在配置新的生產力時,必須把生產力因素組合作為一個整體對象來加以對待和研究,整體與部分的相互依賴、相互結合、相互補償的關係中,從優勢互補、優劣互補、長短互補、強弱互補的關係中,在包括時序、規模、結構等方面,去揭示整f-’功能的互補性,取得最大的整體功能的最佳化並獲取最佳經濟效益。
4.比較效應是指生產力配置在不同地區所出現的成本上的相對差別勢必產生的效益上的相對優勢。如果說前面所述的優勢效應是講的不同地區專門從事某一商品生產在成本上絕對低於其他地區,因而在效益上也就具有絕對優勢的話,那么,此處所述的比較效應.則是講的不同地區可以生產具有相對優勢的商品,即生產這種商品的成本其絕對數可以高於其他地區,但在本地區生產它所用成本相對少就可以.因為這種在成本上的相對差別可以建立起生產上的相對優勢,從而得到效益上的相對好處。由此可見,我們在配置生產力時,不僅要追求絕對優勢的目標,而且也要追求相對優勢的目標。實際上,絕對優勢目標固然使人嚮往,但是絕對優勢往往不可多得,所以,相對優勢切不可置之不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