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 外文名:Versailles-Washington System
- 意義:帝國主義瓜分世界的野蠻體系
- 時間:1919~1920年
總論,對比,相同點,不同點,
總論
簡介
在第一次帝國主義大戰以後,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主要是英國、法國、美國和日本建立的一種新的國際關係制度。帝國主義在全球範圍內對一戰後列強關係的調整和對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它構成了帝國主義國際關係的新格局。即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
形成歷程
1919~1920年,協約國同德國的盟國奧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亞簽訂了一系列和約,這些和約同《凡爾賽和約》一起確立了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在歐洲、西亞、非洲統治的新秩序,標誌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列強之間經過激烈的外交鬥爭,終於在歐洲、西亞和非洲建立了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的新秩序。
凡爾賽體系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世界特別是歐洲的影響是巨大的。華盛頓會議是凡爾賽會議的繼續,通過華盛頓會議簽訂了一系列條約。1921~1922年美、英、日、法、意、荷、比、葡、中九國在美國華盛頓召開會議,簽定《四國條約》、《五國條約》、《九國公約》,所形成的華盛頓體系,確立了戰後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特別是通過華盛頓會議,美國取得了外交上的極大勝利,這對戰後美國在全球勢力的迅速膨脹具有重大影響。
體系實質
從巴黎和會到華盛頓會議,各大國都是帶著各自的計畫,來到談判桌前的,經過激烈的交鋒和妥協讓步,它們又不得不部分放棄自己的計畫,接受這兩次會議對世界新秩序的整體安排。
世界變化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獨立鬥爭更加成熟,在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建立之初,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獨立運動已經開始衝擊這種資本主義的新秩序。而處於資本主義包圍下的蘇聯,卻能打破外來干涉和顛覆,也說明了社會主義所具有的生命力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不穩定性。
體系隱患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最大問題是,它不但沒有消除各大國之間的矛盾,而且還埋下了更大衝突的種子。特別是激起了德國人的復仇心理,30年代法西斯分子正是利用人們的這種心理取得統治和對外擴張。在戰勝國中,對勢力範圍的再分配也造成了各大國間的深刻矛盾。這使得資本主義的新秩序從一開始就引起了種種的不滿,20年代這個新秩序逐漸瓦解,到30年代又為新的國際危機所替代。正如法軍元帥福煦所預言的:“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的休戰。”
巴黎和會(Conférence de paix de Paris)
美國:美國在巴黎和會中,本是想一統天下霸權,但當時,美國雖是世界經濟水平第一,但海軍沒有英國強,陸軍沒有法國強,所以在當時,英法對美國的這種想一統天下霸權的野心表示極度不滿,故將美國逼出了巴黎和會。
英國:當時在歐洲,德國實力極大的強於法國,所以它希望能消減一定的德國的勢力,能夠讓法德勢力均衡。然後讓法德相互爭鬥,從中謀求好處,最終一統歐洲。
法國:由於在普法戰爭中,法國大軍被德國的軍隊一直逼到了巴黎城下,所以法國人民一直將普法戰爭當作他們的恥辱,終於有了能報仇雪恨的機會,它們能放棄嗎?所以極大的削弱德國勢力,由於是在本國,其他大國(如英國)都對它的行為表示支持(如果在其他地方開會就不一定了)
華盛頓會議(Washington Meeting)
美國:削弱日本的一定的權利,使自己能夠更容易的入侵中國,以獲得更大的利益
示意圖
各國在兩次會議中的目的以及它們的結果
對比
相同點
①都是在世界大戰破壞了原有的體系上建立的;
②都是通過一系列會議確定了基本原則,重新劃分勢力範圍和世界版圖,從而確定新的國際體系;
③都是大國意志的體現,其內容體現了大戰前後各大國實力對比的變化,打上了大國強權的烙印;
④都隨著大國力量的消長而瓦解。
不同點
①體現英法美等大國意志;
②是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國際格局;
③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間的矛盾;
④建立在戰勝國對戰敗國的處置上;;
⑤主要矛盾是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
⑥對於侵略戰爭的制裁沒有具體措施,不能制止戰爭的發生。
①體現美蘇兩大國意志;
②超出了歐洲範圍,體現了歐洲地位的下降;
④是兩大戰勝國之間的妥協,是兩種不同社會制度的矛盾;
⑤專門建立了旨在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性組織——聯合國,並且為制止戰爭的再度發生髮揮了積極有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