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一般指本詞條

凡事豫(預)則立,不豫(預)則廢,意思是:做任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就可以成功,沒有準備就會失敗。說話先有準備,就不會詞窮理屈站不住腳;行事前計畫先有定奪,就不會發生錯誤或後悔的事。哲學上反映的是原因和結果的關係。

此句出自於《禮記·中庸》:“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豫,亦作“ 預 ”。

在毛澤東《論持久戰》亦曾引用:“‘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沒有事先的計畫和準備,就不能獲得戰爭的勝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 外文名:Preparedness ensures success, and unpreparedness spells failure
  • 類別:語句
  • 出處:《禮記·中庸
  • 解釋:事先準備就能成功,不然就會失敗
  • 拼音:fán shì yù zé lì ,bú yù zé fèi
  • 注音:ㄈㄢˊ ㄕˋ ㄩˋ ㄗㄜˊ ㄌㄧˋ,ㄅㄨˋ ㄩˋ ㄗㄜˊ ㄈㄟˋ
釋義,例句,典故,關於《禮記》,原文及注釋,

釋義

預:預先,指事先作好計畫或準備。
立:成就。
廢:敗壞。
不論做什麼事,事先有準備,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會失敗。

例句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沒有事先的計畫和準備,就不能獲得戰爭的勝利。——毛澤東《論持久戰》八八

典故

關於《禮記》

《禮記》是一部儒家經典書,它在經學中的地位早有定論。《禮記》是西漢武宣時代禮學家戴聖編定的四十九篇本,是先秦儒家學術論文彙編,非一人一時所著。它包涵了從孔子到孟、荀各家各派的論著,其中皆為孔子七十子後學所記,內容相當龐雜。大多寫就於春秋戰國時代,文中反映的基本內容多系先秦古制,其中錄有一些孔子言論或其弟子對孔子思想真諦的發揮,即使有個別篇章是秦漢儒生所撰,但其基本內容也都是對先秦古制的追記。書中還包涵了古代禮制和當時社會生活情景的內容。另外,從治國方略至家庭準則,《禮記》中都有專門篇章論述。這些篇章處處體現出宗法制的原則和精神 《禮記》在儒家學術史上占有相當突出的位置。把《禮記》中有關篇章聯繫起來考察,大致可勾勒出孔孟荀之間乃至秦漢之際儒家各派思想體系傳承關係的輪廓。《禮記》為研究先秦儒學史提供了充分的資料,尤其是蘊含的禮學思想最為豐富。儒家的禮學思想博大精深,從孔子禮學思想,經孟荀的發展達到了一個更高的階段,體系大備。其間《禮記》對禮學的闡述最為精彩完備。《禮記》還結集了如《中庸》《大學》《禮運》等蘊含深邃的思想內容的學術論文,是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名作,影響極其深遠。它們是了解儒家的禮學思想的重要參考依據。

原文及注釋

凡事預(豫)則立,不預(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禮記·中庸》。
1.預:事先有準備,預先。
2.凡事:無論什麼事情。
3.跲:音夾,本意是絆倒。這裡是理屈詞窮的意思。
4.困:困難,阻礙。
5.疚:後悔的意思。
6.窮:這裡指窮途末路。
7.選自 《禮記.中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