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壽寺塔

凝壽寺塔

凝壽寺塔位於甘肅省東部慶陽市寧縣政平鄉政平村涇河北岸,地處馬蓮河、無日天溝河、涇河三河交匯處,該塔即是凝壽寺內之塔。明代因遇山洪,淹沒凝壽寺,僅存此塔至今。

基本介紹

位置信息,歷史概說,文物保護,
這裡歷史悠久,唐代在此設過定平縣,明代設政平驛,清代為鎮。這裡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古寺道觀林立,凝壽寺尤為著名。傳說凝壽寺規模宏大,造型別致,四方僧俗頂禮膜拜,到宋代香火依然很盛。宋代文學名家張舜民曾說:“政平山不如水,水不如寺,寺不如凝壽”,由此可以想見當日之盛景。
凝壽寺原位於艮宮山北麓通商古道旁川台上,坐北朝南占地十餘畝,唐初修建。當時秦王李世民西征“西秦霸王薛舉父子之後,坐鎮政平(今甘肅省寧縣中村鄉政平村),為了遙祝其母壽誕而建寺廟。他親筆題寫“凝壽寺”三字於寺門,取其“凝神矚目長安,祈求母儀萬壽無疆”之意。此寺與西安慈恩寺在布局結構上相似,規模宏大。殿宇僧舍皆為磚木結構,五脊六獸,四檐出水,明柱承檐,斗拱翹角,雕樑畫棟,造型極具佛教氣象。寺院內建有一塔,蔚為壯觀。四方僧俗頂禮膜拜者如雲而至,直到宋代香火依然很盛。
凝壽寺塔建於青磚結構,平面呈正方形樓閣式,共五層。通高21.2米,基寬6米。第一層正面開南門,門高2.2米,寬1.58米。第二層開東西直門洞,第三層開南北直門洞,以此規律開門洞至五層。塔上疊澀出檐,第一層檐部斗拱每面兩朵,一斗三升,隱出泥道拱一跳,用普柏枋承擔。在拱眼上繪有牡丹、蓮花、菊花,上承疊澀出檐九層,檐上方椽鋪以筒瓦。第二、三層有磚雕仿木欄桿,欄桿所砌磚面雕刻各種花紋,第四層以上無座。塔內有室,南北進深2米,東西寬2.11米,依梯形直通塔頂,各層均設木樓板,現樓板已毀,留存四層梁。塔磚尺寸分別為33×18×5厘米,33×18.5×6厘米,38×20×4厘米,用黃土膠泥砌築,頂為疊澀上安寶頂。此塔造型敦厚,酷似西安大雁塔。
延及明代,因暴雨驟至,山洪突涌,凝壽寺慘遭淹沒,僅存寶塔一座。至清代順治年間,人們又重新選址,在現長寧大橋西側台地重修凝壽寺。新建的凝壽寺雖然規模不如原寺,但佛像雕塑工藝十分精美。清後期幾次兵燹,凝壽寺遭到了嚴重毀壞。尤其同治年間,回民反清數次經政平、駐政平,毀了除堡子外的所有建築物,城毀人散。凝壽寺也未能倖免,山門和兩廂廊房成了廢墟,只剩下大雄寶殿和三間僧廚,門窗殘缺不全,後又喪身“文革”破“四舊”中。
此塔是慶陽市境內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磚塔。1963年被甘肅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省級文保單位,1964年生產隊在塔周圍地里種瓜,受犁耕雨蝕影響加上人為的破壞,塔的第一層損毀較為嚴重,當時本地村民張芳、黃景鈞二公以個人名義主動維修。1976年初,中國科學院古建築史研究所張馭寰教授評價說:“這座塔造型較美,工程技術質量很高”。1981年10月,被甘肅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年年寧縣博物館又對第一層進行了搶救性維修。1994年上級主管部門又撥巨資對該塔進行了全面維修,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