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凌公塘
- 外文名:Ling Gong Tang
- 位置:西接南湖、東接平湖塘
- 長度:寬十餘米,蜿蜒曲折
- 歷史:距今已有1779多年
- 影響:聞名歷史
歷史,發展,
歷史
傳說凌公塘的出現和三國時期吳國名將凌統有關。根據相關史料記載,三國建安八年,嚴白虎據守吳郡,自稱東吳德王,派部將守烏程、由拳和孫策領兵連克吳郡、烏程、由拳,當地人凌操、凌統領百姓殺敗嚴白虎兵匪。嚴白虎奔逃餘杭,孫策收了凌操父子,封為校尉,便引兵渡過錢塘江。後孫權讓凌統駐兵餘杭、由拳。三國吳黃龍三年(公元231年),由拳野稻自生,改由拳為禾興,據傳凌統在由拳、禾興駐軍時期,愛護百姓,領軍民挖塘河,大開稻田。此一帶從此人丁興旺,盛世空前。凌統領軍民所挖的塘河,後人便稱為“凌公塘”,是孕育了嘉興大地的母親河。由此算來,凌公塘距今已有1779多年歷史。
凌公塘附近有一個凌公塘村(1982年凌公塘村拆遷),該村附近有“鳥船村”。該村凌姓老人述,他們是凌統後人,其中有一支在秀水(新塍)有凌家堂(廳)。凌家堂清代有兩位畫家凌雲漢、凌哲所著《藝林悼友錄》(現收藏於北京國家圖書館)、《濮川所聞記》(現收藏於嘉興圖書館)。
《三國志》載:凌統,餘杭鸕鳥村人。凌統應是嘉興凌公塘一帶的人。
發展
“鳥去鳥來山色里,人歌人哭水聲中”,千百年來承載無數先民聚族於此生活的這片土地終於迎來了歷史的機遇。
在2005年通過的《嘉興市南湖新區中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中,宛如一條玉帶橫貫南湖新區的凌公塘串珠成鏈,由西至東將市民公園、體育公園、文化公園、商貿公園、生態公園、濱水公園6個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融合的主題公園連在一起,形成“水都綠城”東南片區的一條重要綠色生命線,即凌公塘濱河原生態景觀帶。
“我們也非常有信心和決心,使得我們嘉興再重現我們原來‘江南水鄉,小橋流水’老百姓安居樂業這樣怡人的景象”,2008年7月,嘉興市委書記陳德榮在接受人民網專訪時就曾公開表示。
作為六大主題公園之一的凌公塘文化主題公園無疑正擔負著這樣的使命。這個厲時四年有餘精心打造的文化公園在剛剛過去的這個端午節驚艷開園,為正在舉辦的第七屆“南湖之春”文化經貿活動添色不少。
2005年3月獲得市、區規劃委員會審查和批准,2006年2月立項,2007年2月28日施工單位進場,2007年10月18日隆重開工,2009年5月28日文化公園盛大開園。四年造一園的背後,是一個城市對未來發展的審慎和期待。
隨後,2009年7月27日, 凌公塘可持續發展公園規劃啟動,該規劃由同濟大學城市規劃學院景觀系主任劉濱誼教授主持設計,共分科普教育區、科研實驗區、濱水休閒區、生態綠林區和生態保育區五個部分,有望在年底啟動建設。
可持續發展公園位於凌公塘文化公園西側,占地約10公頃。它作為凌公塘整體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重點以環保為主題,功能定位於環保技術研發與培訓展示。該園充分融入“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理念,將其建設成綠樹掩映、河水清澈,鳥語花香、景色優美,人與自然融合的休閒場所。作為國際化的可持續發展思想教育與人才培訓基地,重點引進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同濟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主要培養環保節能領域從事研發、管理、運行和經營的高級人才。公園建成後將設“多媒體展示區”、“開放式公眾實驗動手區”等,作為一個向市民尤其是中小學生宣傳和展示可持續發展思想、環保節能精神意識、環保節能技術文化的視窗,並作為一個旅遊景點向社會公眾開放,寓教育於休閒之中、寓文化於娛樂之中。 可持續公園建成後還會申報國家級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嘉興市民無不歡欣鼓舞,激動萬分,因為:
嘉興,除了紅色的南湖,香噴噴的粽子,我們還有歷史的凌公塘!生態的凌公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