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底岱廟

冶底岱廟

冶底岱廟,也叫東嶽廟、澤州岱廟,俗稱西大廟,位於山西晉城市郊區南村鎮冶底村,是除泰山以外的唯一一座岱廟和道教主流全真派道場。

岱廟的始建年代不詳,最晚宋代就已有之,廟內最早的建築遺存為正殿天齊殿的宋代石基、文形覆蓮柱礎與石柱,石柱上有宋元豐三年(1080年)題記。

後歷金、元、明、清等各朝又屢加修葺,終成今日所見之形制格局。廟依山勢而分上、下兩院,高低錯落,清幽靜雅。沿中軸線從南往北依次為山門、魚沼、竹圃、舞樓、天齊殿。兩側又設有碧霞元君殿、土地殿、五穀神殿、蟲王爺殿、牛王殿、龍王殿、速報司神祠、關聖帝殿等。廟的下院有清泉、魚沼各一。

2001年,冶底岱廟,入選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冶底岱廟
  • 著名景點:山門、魚沼、舞樓、天齊殿,霞元君殿、土地殿、五穀神殿等
  • 修建時間:宋至明,約1080年
  • 地理位置:山西晉城市郊區南村鎮冶底村
  • 保護狀況: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入選時間:2001年
歷史沿革,地理位置,建築結構,建築景觀,岱廟銀杏,岱廟舞樓,岱廟天齊殿,岱廟魚沼,岱廟檜柏,岱廟沼壁,

歷史沿革

冶底岱廟的始建年代不詳,最晚宋代就已有之,廟內最早的建築遺存為正殿天齊殿的宋代石基、文形覆蓮柱礎與石柱,石柱上有宋元豐三年(1080年)題記。後歷金、元、明、清等各朝又屢加修葺,終成今日所見之形制格局。
冶底岱廟冶底岱廟
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重建天齊殿,金、元、明、清各代均有增建或續修。現存山門、舞樓、天齊殿等。天齊殿建於宋代所築高台上,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出檐深遠。殿內梁架木構皆為宋代遺物,金代重修時增添石刻門框及角石上的俯獅。門框上有精美的線刻圖案。殿內神台為須彌座式,上有磚雕圖案。台上有明清大型木雕神龕花罩,有較高藝術價值。
舞樓在天齊殿前,單開間,十字歇山頂,造型簡練,結構明晰,始建於元代,明萬曆年間(1673-1620年)重修。廟內有元以後碑刻15通。 東嶽泰山“峻極於天”,被古人視為與天相通之處,成為君主們告成於天的封禪聖地。在民間信仰中,泰山神的權力也十分了得,管陽間的貴賤吉凶,掌陰曹的懲處轉生,官位由“府君”直升為天齊王、東嶽大帝。利益所驅,供奉泰山神的天齊廟、東嶽廟便漸漸紅火各地。

地理位置

澤州岱廟,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郊區(澤州縣)南村鎮治底村,建築面積3128平方米,為2001年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曾經的輝煌與繁華,為冶底留下了很多珍貴的古建築。岱廟,就是這些古建築中現存最早和最負盛名的建築。
冶底岱廟

建築結構

整座廟占地面積3128平方米,廟依山勢而分上、下兩院,高低錯落,清幽靜雅。沿中軸線從南往北依次為山門、魚沼、竹圃、舞樓、天齊殿。兩側又設有碧霞元君殿、土地殿、五穀神殿、蟲王爺殿、牛王殿、龍王殿、速報司神祠、關聖帝殿等。廟的下院有清泉、魚沼各一。
岱廟岱廟

建築景觀

冶底岱廟的始建年代不詳,廟內最早的建築遺存為正殿天齊殿,於北宋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重修,此後金、元、明、清歷代又屢加整繕,現存格局成形於明永樂初年。全廟建築分上下兩院,高低錯落。
作為入選2001年第五批“國保”的古建築,冶底岱廟最珍貴的莫過於它金元風韻的舞樓和北宋正殿天齊殿。
沿中軸線從南到北依次排列有山門、魚沼、舞樓、天齊殿。兩側設有碧霞元君殿、土地殿、五穀神殿等。廟裡精湛的石雕、磚雕、栩栩如生的木雕、琉璃、壁畫無一不顯示著我國宋、金、明、清工藝的顯著卓越。

岱廟銀杏

泰山以外唯一建有岱廟的地方
緊挨冶底岱廟旁矗立著一棵銀杏樹,據專家考證該樹至少已有6000多年歷史,是晉城所有樹種中最粗大十大樹王之一,在國內來說都是獨一無二的。岱廟門前,樹冠鋪散開來遮天蔽日,像一把撐開的巨傘。 原來這棵樹有8個支幹,在解放初期為了給村里學校的學生做桌椅板凳砍掉6支,現在只剩下了兩支。
岱廟銀杏岱廟銀杏
銀杏樹邊樹立的一塊牌子,上面寫著它的簡歷,銀杏王:又稱公孫樹、白果樹。這棵樹高達25.4米,胸徑3.25米,周粗9.6米,盤根14.6米。據中國科學院估算,樹齡約5000年至7000年,是迄今省內現存銀杏樹中最大的一株,可與北京潭柘寺的銀杏樹相媲美。
岱廟的銀杏王在當地百姓眼中被看做“神樹”,銀杏屬於異株異花授粉植物,一般而言都是雌雄並植的。
岱廟的千年銀杏王,竟為單株結果,更令人驚奇的是在它主桿的側枝上發現一向下長的枝桿,該樹枝粗壯無葉,已有30多厘米長。銀杏樹幹高5米,而樹高25.4米,要八人圍抱才能將樹合攏。而枝桿向下生長的狀態,在世界都實為少見。
相傳,自秦時從西京長安到泰山祭天必經冶底,帝王每到此處必焚香祭拜“銀杏王”,祈求神樹保佑。後在樹旁建成岱廟(泰山古稱“岱”,岱廟由此得名),冶底是除泰山以外唯一建有岱廟的地方。

岱廟舞樓

舞樓始建年代或早於王報戲台
舞樓位於上院天齊殿對面,坐北朝南,下臨竹圃、魚沼,也是岱廟的主要建築之一。
岱廟舞樓岱廟舞樓
整個舞樓八卦形木構架藻井,平面為正方形,單開間,寬約7米餘,台基高1,03米,為十字歇山頂亭式建築。四角立柱,其中東北角柱雕有花、草、童子等圖案,其餘三根皆素麵且砂石質地有異,由此推斷應該不是同時之物。
碑錄記載,池之北左右石階而升高丈余,入左門二小門,之間有樓焉。南則俯視與池,然二覺其樓之高也;北則仰瞻於祠,恍然而悟其樓之卑也。碑錄里記載的“樓”即岱廟之舞樓。
早些年舞樓東北角石柱柱頭東側題牌中還有隱隱可見的字跡,字跡顯示舞樓創建於金正隆二年(1157年)。從已剝落的文字中看到“正隆貳”三字,應該是金海陵王正隆二年,即1157年。
另據廟內碑刻所載,重修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其中台基、台明、石柱、檐額及勾欄仍為金代遺構,斗栱及屋架、屋頂等顯示為明代風格。2003年,我國現存最早的戲台在高平市王報村二郎廟被發現,經過推算,王報村的戲台距今已有829年歷史,如此看來,舞樓建造年代可能比王報戲台還早26年。
不過,由於雕花的東北角石柱風化嚴重,現在石柱上的字跡已模糊不清,無法通過它確認舞樓確切的修建時間,不然我國最早的戲台很有可能會易主。雖然現有文字資料不足證明岱廟舞樓是國內現存最早的戲台,但其仍是國內現存歷史較為悠久的戲台。

岱廟天齊殿

天齊殿建築工藝只有宋代才有
正殿天齊殿,又名五嶽殿,居岱廟中軸線最北端,是奉祀泰山神東嶽大帝的殿堂。天齊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前面一間為走廊。殿前四根方形抹角石柱和一米見方的方形覆蓮柱礎為宋代遺物,柱上有宋元豐三年題記。金代石刻門框選料講究,線刻龍、獅、菊、蓮、牡丹、化生童子等圖案,刀法洗鍊,工藝精湛。殿內原有塑像現今早已不存,但是磚砌神台、神龕花罩均保存完好。
岱廟的天齊殿又名五嶽殿,是奉祀泰山神東嶽大帝的殿堂。天齊殿坐落於廟內中軸線最北部。由總體院落地形高差來看,與其兩側的配殿、耳殿等實居於第三層台梯上。前檐石柱及石質門額上的題刻為該殿歷史提供了確切依據,是一座主體構架屬於宋代(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而局部木構件及裝修等歷經金代(大定二十七年,公元1187年)重修的木構古建。大殿坐北朝南,建於高1.64米的磚砌台基上,面闊、進深各三間,前檐兩椽出廊,單檐歇山頂。其建築風格挺拔古樸,集宋金石雕、磚雕、栱眼壁畫、各類瓦件、琉璃吻獸、木雕神龕、彩繪為一堂。
冶底岱廟的正殿天齊殿是宋金時代的建築,而其相對的戲台也是金代建築。金元時期的戲台相對的正殿建造時間都比較晚,有的正殿是明代的,有的是清代的。
天齊殿卻是絕對的宋代遺物,天齊殿台階上的磚與磚間,由一些黏狀液合攏,縫隙很小,連一根針都插不進去,這種工藝只有宋代才有。這就是冶底岱廟獨特有價值的地方。
天齊殿梁架斗栱構件的間隙之間,以磚坯封閉,內外白灰抹面,滿布壁畫。大面積畫法為水墨寫意各種花卉,畫面四周以墨線畫出栱枋輪廓。
其中前檐板門上方與攀間枋之間的壁畫三幅,不論其面積、繪製方法、內容還是保存情況均可堪稱闔殿壁畫的奇葩。壁畫內容為山水木石、漁樵耕讀,經多方面專家鑑定為宋代原物。三幅壁畫皆為水墨淺絳小寫意,山石披皴,濃淡墨的不同變化而深淺得宜,清新寧靜幽雅之境躍然壁上,體現出宋代鄉野生活的恬淡安然,具有極強的寫實主義畫風。
整個殿宇囊括石雕、木雕、磚雕、壁畫、琉璃等附屬文物於一起。所以說不論其建築技術還是其藝術成就,天齊殿都具有鮮明的特色,而且還反映出澤州地區宋金建築的一些共性,成為研究本地區早期建築的寶貴資料,具有極重要的文物價值。

岱廟魚沼

岱廟是北方園林建築的“活化石”
通常意義上講,一般的北方寺廟更多給人的是凝重莊嚴的感覺,而岱廟卻有完全不同的感覺。
岱廟魚沼岱廟魚沼
現在已經無法查知當初寺廟的設計者,但據考證是位滿腹經綸的飽學之士。正是因為設計者別具匠心的園林布局及景觀點綴,才讓岱廟具有有別於其他廟宇與眾不同的風采,正如魚沼的設計就讓人欽佩不已。
魚沼位於一進院內中軸線上,北側由竹圃過渡於廟內第二層台梯石壁之下,為一個平面方形、四周條石砌成壁體的水池。因其平面呈方形,池內有魚,故名魚沼。屬於因泉聚水,因水砌石成池的自然與人工相結合的“建築”。泉自池北壁中間的石雕龍頭口中涓涓流出落下方寒潭,頗似畫中之境。
相傳該魚沼有一奇特之處,就是它可以報旱澇。魚沼內側壁有石雕龍頭、虎頭各一,水淹龍頭多為澇年,虎頭外露則為旱年,龍頭不淹、虎頭不露即風調雨順,據說這非常靈驗。
魚沼北種有竹圃一方,再北石崖上方建有舞樓,舞樓兩側為東西雲水樓,這樣魚沼、竹圃、舞樓在立面上便形成了由下而上參差升高的風格。

岱廟檜柏

魚沼東側並列兩株23米多高的人字檜柏,古柏倒映在水中,這些借景與托景的園林化處理,使其賦予了正如雲水樓上方題刻的“柏映寒潭”的景致,形成了“廟在園中、園在廟內”的園林化祠廟建築景觀。

岱廟沼壁

岱廟沼壁為人工砌成,粗獷古樸的黃砂岩條石壁體與上述風格相融為一體,給凝重莊嚴的宗教祠廟平添了許多情趣與生機,屬於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協調融洽,再現了道教所崇衍的“天人合一”的建築理念。岱廟其以碧水青山、古樹翠竹輔襯殿宇亭台這一獨到之舉,也反映了先人們在廟宇規劃中的匠心獨具。難怪有專家考證後由衷讚嘆,岱廟完整地保留了古代北方園林建築的形式,不愧是北方園林的“活化石”。
岱廟石獅子岱廟石獅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