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之父:施雅風傳

冰川之父:施雅風傳

《冰川之父:施雅風傳》是2013年7月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圖書,作者是李伶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冰川之父:施雅風傳
  • 作者:李伶伶
  • 語言:簡體中文
  • 出版時間:2013年7月1日
  •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 頁數:163 頁
  • ISBN:9787214096876 
  • 定價:15.5 元
  • 開本:32 開
  • 類型:傳記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

內容簡介

《冰川之父:施雅風傳》中“創”和“闖”是施雅風的妻子沈健對他的評價。她將她對他的了解和認識只用了這兩個字加以概括。創!他創造性地在中國興建了“冰川學”這門新學科,開闢了“冰川”這個新領域;闖!他不畏艱險勇闖高原山峰進行科學考察,也無所畏懼敢於挑戰權威。
《冰川之父:施雅風傳》中施雅風,地理學家、冰川學家。長期從事冰川學和地理學研究,是中國現代冰川科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並領導和促進開展凍土學與土石流的研究,在發展中國地貌學、乾旱區水文學、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第四紀氣候和環境變化研究等方面,都有重大建樹。

圖書目錄

開篇
第一章喜歡翻閱地圖的學生時代
1.長兄施成熙:人生楷模
2.陳倬云:地理學的啟蒙老師
3.戰訓班:大學生活中的一個小插曲
4.葉良輔:第一次創新的導師
5.黃秉維:地貌學轉向水文學的引路人
第二章神秘而驚心的地下工作時期
1.營救王天心:第一次秘密工作
2.找工作:願望美好現實殘酷
3.呂東明:政治上的引路人
4.願望:加入共產黨
5.解放前夕,“走”與“留”的爭奪
第三章冰川的誘惑
1.《地理知識》“泄密”事件
2.“七一冰川”:第一次的發現
3.兩次挫折:天山冰川考察和祁連山冰雪水源利用
4.舉家遷徙:從北京到蘭州
5.揭開希夏邦馬峰的神秘面紗
6.“文革”中—怒跳黃河
7.巴托拉冰川:中巴公路的“殺手”
第四章致敬名師,挑戰權威
1.致敬名師:編輯《竺可楨全集》
2.挑戰權威:質疑李四光
3.晚年憂思:環境、道德、腐敗
後記

後記

科學家施雅風的人生道路在他那一代知識分子中頗具代表性。民國時期的他,正常地求學、工作、發展,向科學之路邁進,前途照理也應不錯,可是國民黨政府的腐敗,使他對它產生了厭惡,新興的共產黨的朝氣,使他對它漸漸親近,甚而甘願為它冒險獵取情報,直接為推翻國民黨的統治出力。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解放後,他生活於從國民黨手中奪取了政權的共產黨的天下,競也遭受了挫折,甚至於憤而放棄生命去跳黃河。
秋天裡我去了一趟大西北,想到施雅風曾經工作與生活的地方去看一看,去找一找他的足跡,去感受一下他的氣息。
我到了蘭州,選擇了地處平涼路的一個旅館住下,那裡離施雅風工作的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不遠,步行可達。來去時,會經過一條叫“一隻船”的路,這路名真是有趣,路上還有一所國小,就叫“一隻船國小”。西北多沙漠,使人不禁想起“荒漠之舟”這幾個字來。將來若有一天,人類遭遇滅頂之災,地球上只剩了最後的幾十人,想像中,大概就是乘坐在唯一的一條船上,往不可知的去處漂去了吧。
中科院蘭州分院大門朝西,我進了大門一直往東走,走到底,就到了施雅風工作的冰川凍土研究所——如今更名為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建築也是新建的。我在研究所行政樓的門廳,瞻仰了施雅風銅像,在他無數次走過的地方——走廊,樓梯口、傳達室、辦公室、實驗室躑躅。研究所大樓外,即是中科院蘭州分院大院的南門,也即寒旱研究所的大門。
至此我才搞清楚中科院蘭州分院的地理位置。一個四岔路口四個角,蘭州分院占據的是東北角,東南角是蘭州大學,西北角是蘭州曾經的標誌性建築、古老的蘭州飯店。
蘭州是中國唯一的一座黃河穿城而過的城市,黃河與蘭州城、與蘭州人的密切而特殊的關係,恐怕沒有任何城市能夠相比。施雅風當年不堪政治運動的摧殘,決定了結自己的生命,選擇的方式就是從黃河大橋上跳下去。那是傳主人生里程中的一個重要節點,那么悲壯,那樣決絕。我站在他曾一躍而下的雁灘大橋下,遐想當年那撕裂人心的一幕。
大橋橋面離河面雖然不是很高,但水流十分湍急,打著漩的濁黃猶如泥漿一般的河水,就像是一頭嘴角不停嚼動、無論什麼它都能吞噬的怪獸。
那一帶的河灘與別處不同,生長著大片的暗紅色灌木,大概是大雁喜歡落腳棲息的地方,故而名之。隨著施雅風的那一跳,當路人的驚呼聲響起,抑或還有大雁的哀鳴聲?
到大西北,我最想看的,當然還是冰川。我想親眼看看冰川究竟美到什麼程度,令施雅風為之傾倒,為之痴迷,甘願為之獻出畢生的精力和心血。我乘車往祁連山去,可是才看了幾座雪山,汽車竟躥下路基,在凸凹不平的草地上顛碎了窗玻璃,顛爆了右輪胎,顛得車體也變了形,所幸人還活動自如,實際上卻有四根肋骨骨折,這次姑可名為“追尋足跡之旅”就這樣意外而急促地畫上了句號。
當初在是否接受施雅風傳記這個任務時,我一度猶豫,一邊猶豫一邊翻看資料。當我看到施雅風他那相濡以沫、患難與共的妻子是一位嚴重的骨質疏鬆患者、先後有四次骨折時,我決定寫他了。因為我與她一樣,這些年幾乎每年都要骨折一次,當時也正好骨折過四次。只是沒想到後面還有一次大的骨折,超過了她的記錄了。
我回到南京後,一邊養傷,一邊做施雅風傳記剩下的工作,對於施雅風當年考察冰川野外工作的艱辛與危險,這下有了切身體會了。
在此要特別感謝曾任施雅風秘書的顧人和先生、施雅風的小女兒施建平女士,沒有他們所給予的幫助,這本書不會如此順利。
作者
2012年11月8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