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血濁論

冠心病血濁論,是在現代醫學影響下提出的中醫學的創新性病機。

血濁將血的成分異常與循行不暢綜合概括,已成為現代諸多疾病的病理基礎。結合血濁的概念與形成理論,從“血濁”辨證論治冠心病,關注發病的關鍵點,強調“治未病”;把握髮病中間環節與病理產物的關係,體現“整體觀念”;注重“濁”本質的防治,突出“致病求本”。從血濁辨治冠心病補充完善了中醫“胸痹”的辨治思路。
現代醫學認為,心臟作為血液循環最重要的器官,血液乾淨與否對心臟有著重要的關係,血液不乾淨、不健康會致使血管內皮損傷,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緩慢,局部斑塊形成,導致冠狀動脈血管狹窄或堵塞,引發冠心病。
2.臨床表現
血濁往往貫穿冠心病始終,病情發展程度往往由輕到重。
血濁初起時,因濁血營養作用減弱,兼化了“血虛” 特點,不能潤養心脈,化生心氣,維繫心陽,導致心氣心陽虧虛。此時冠心病症狀並不不明顯,主要表現為胸悶、氣短、心悸乏力這些症狀。
氣陽主運血脈,若血濁繼續發展,則心氣心陽虧虛加重,血液失去推動之力則易產生血瘀;津血同源,血運異常,則津液也會異常凝聚,出現痰濁內蘊;痰瘀阻塞,久則化熱生毒,蘊生毒邪。
上述過程往往是冠心病中晚期的病理變化,此時患者表現為心胸部較為劇烈的疼痛等,可伴有氣促、舌質黯有瘀斑、脈沉澀等症狀。血濁常長期存在,其作為冠心病的病理基礎,也是心絞痛反覆發作的主要宿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