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同“剮”。
1. 地方方言。被尖銳的東西劃破:~破。手上~了一個口子。湘渝川等地方言。
2. 封建時代一種殘酷的死刑,把人的身體割成許多塊:~刑(即“凌遲”)。千刀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冎
- 拼音:guǎ
- 部首::冂
- 筆順編號::25525
基本信息,基本字義,民俗參考,音韻參考,古籍解釋,康熙字典,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索引參考,
基本信息
拼音:guǎ
注音:ㄍㄨㄚ
部首:冂
部外筆畫:3
總筆畫:5
五筆86:MNMB
五筆98:MNMB
鄭碼:ldld
倉頡:BMLB
筆順編號:25525
筆順讀寫:丨フフ丶フ丨フ一一
四角號碼:77227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518E
基本字義
古同“剮”。
1. 地方方言。被尖銳的東西劃破:~破。手上~了一個口子。湘渝川等地方言。
2. 封建時代一種殘酷的死刑,把人的身體割成許多塊:~刑(即“凌遲”)。千刀萬~。
民俗參考
是否為常用字:否
姓名學:非姓氏
音韻參考
[ 廣 韻 ]:古瓦切,上35馬,guǎ,假合二上麻見
[ 國 語 ]:guǎ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古瓦切,音寡。《說文》剔人肉,置其骨也。《集韻》亦作剮。《韻會》或作叧。
說文解字
【卷四】【冎部】冎
剔人肉置其骨也。象形。頭隆骨也。凡冎之屬皆從冎。古瓦切
說文解字注
(冎)剔人肉置其骨也。剔當作𩮜。解也。其周禮膊之、焚之、辜之之㓝與。列子曰。炎人之國。其親戚死。冎其肉而棄之。刀部無剔字。冎俗作剮。象形。頭隆骨也。隆豐大也。說此字為象形者、謂上大下小象骨之隆起也。古瓦切。十七部。口部咼以為聲。凡冎之屬皆從冎。
索引參考
[ 古文字詁林 ]:04冊,第32部,冎部,1
[ 故訓彙纂 ]:201|0279.5
[ 說文解字 ]:編號2554,第04卷下,冎部第1字
[ 康熙字典 ]:頁129第09
[ 漢語字典 ]:卷1頁0100第05
[ 辭 海 ]:卷1頁6520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