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病人”

再造“病人”

《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第2版)》的主要目的是探討晚清以來的中國人如何從“常態”變成“病態”,又如何在近 代被當做“病人”來加以觀察、改造和治療的漫長歷史。“東亞病夫”的稱謂既是中國人被欺凌的隱喻,也是自身產生民族主義式社會變革的動力,在 這個意義上,“治病”已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醫療過程,而是變成了政治和社會制度變革聚焦的對象,個體的治病行為也由此變成了群體政治運動的一 個組成部分。

作者楊念群以新穎獨特的敘事手法,通過數十幅相互銜接的場景,形象地再現了中國社會變遷波瀾壯闊的另一個歷史側面。在這些場景中活動的人 物既有西醫傳教士、助產士和社會改革者,亦活躍著坐堂中醫、頂香看病人和走方行醫者,還有各類政治家和赤腳醫生的身影。《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第2版)》力求在一種“情境化寫作”的狀態中充分展示近現代政治演變與傳統醫療因素之間複雜的互動博弈關係。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再造“病人”
  • 創作年代: 2013年1月
  • 作品出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作者:楊念群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內容摘要,

內容簡介

《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第2版)》的主要目的是探討晚清以來的中國人如何從“常態”變成“病態”,又如何在近 代被當做“病人”來加以觀察、改造和治療的漫長歷史。“東亞病夫”的稱謂既是中國人被欺凌的隱喻,也是自身產生民族主義式社會變革的動力,在 這個意義上,“治病”已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醫療過程,而是變成了政治和社會制度變革聚焦的對象,個體的治病行為也由此變成了群體政治運動的一 個組成部分。
作者楊念群以新穎獨特的敘事手法,通過數十幅相互銜接的場景,形象地再現了中國社會變遷波瀾壯闊的另一個歷史側面。在這些場景中活動的人 物既有西醫傳教士、助產士和社會改革者,亦活躍著坐堂中醫、頂香看病人和走方行醫者,還有各類政治家和赤腳醫生的身影。《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第2版)》力求在一種“情境化寫作”的狀態中充分展示近現代政治演變與傳統醫療因素之間複雜的互動博弈關係。
歷史學家本善於講故事,可我們又不得不承認,生活在今天的許多歷史學家越來越不會講故事了,本該是講故事的場所放眼望去充斥著被現代觀念肢解過的所謂“歷史”的殘肢斷臂。而一次偶然的機會又使我不得不相信,一個普通的故事也許僅僅會改變一個人的心情,在特定場合講出的某個故事卻能改變一個人看待歷史的方式。

作者簡介

楊念群,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學地域化的近代形態——三大知識群體互動的比較研究》(1997)、《楊念群自選集》(2000)、《中層理論東西方思想會通下的中國史研究》(2001)、《雪域求法記——個漢人喇嘛的口述史》(合編,2003)、《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2006)《何處是江南——清朝正統觀的確立與士林精神世界的變異》(2010)等,主持《新史學》叢刊(中華書局版)及“新史學&多元對話系列”叢書。主要學術興趣是中國政治史、社會史研究,並長期致力於從跨學科、跨領域的角度探究中國史研究的新途徑。

內容摘要

  1. 導言:醫療史的另一種敘事
  2. 第一章 救不了靈魂的醫生
  3. “醫務傳道”理念的起源與分歧
  4. 新殖民邏輯與“醫務傳道”的規模化
  5. 醫院作為福音傳播的空間
  6. 滄州個案
  7. “余先生”的故事
  8. 修復身體還是救贖靈魂?
  9. 靈魂拯救為什麼總是失望大於希望?
  10. 內心衝突的世俗根源
  11. 第二章 對陌生空間的恐懼與接納
  12. 重設內與外的邊界
  13. “採生折割”:官方與民間的想像
  14. 反教話語的製作
  15. 謠言傳播與教堂空間
  16. 病人是怎樣委託給外人的?
  17. 醫院與“委託制”
  18. 慈善組織與“醫院”的區別
  19. 大樹底下動手術
  20. 恐懼感的消散
  21. 對非常狀態的控制
  22. 瘋人禁錮史
  23. 虛擬的家庭
  24. 瘋癲治療與地方政治
  25. 第三章 “公醫制度”下的日常生活
  26. 從“話語”到“制度”
  27. 輿論先行
  28. “警”與“醫”:分分合合的軌跡
  29. 什麼是“醫學的國家化”
  30. 社會服務理念的誕生
  31. 從“臨床醫學”到“地段保健”
  32. 走出醫院,走進胡同
  33. 別樣的“圈地運動”
  34. “蘭安生模式”
  35. 醫療空間與地方自治
  36. 第四章 現代城市中的“生”與“死”
  37. 從生到死:空間儀式的傳統表現
  38. “吉祥姥姥”與“陰陽先生”
  39. “添盆”和接生口訣
  40. “洗三”的含義
  41. 死亡控制的時空技術
  42. “出殃”與社會秩序
  43. “街道政治”:生死場中的抗拒與變遷
  44. 生命的檔案化
  45. “調查員”取代“陰陽生”
  46. 死亡監控的訓練
  47. 舊產婆洗心革面
  48. 訓誡範圍的擴大化
  49. “產婆”檔案中的多重聲音
  50. 進入刑偵報告
  51. 產婆印關氏
  52. 徐小堂喊告
  53. 三種不同的聲音
  54. 陰陽生:徘徊於法律與醫學監控之間
  55. 警察視野中的陰陽生
  56. 楊如平陳說斷案隱情
  57. 誤診的秘密
  58. 取締與抗辯
  59. 一種職業的沒落
  60. 第五章 鄉村醫療革命:社區試驗
  61. “白大褂”如何下鄉?
  62. 從蘭安生到陳志潛
  63. 鄉村的“社會實驗室”
  64. “成本”決定一切
  65. 三級保健:“在地化”訓練的探索
  66. “巫”與“醫”的現代之爭
  67. “巫”還是“醫”:經濟的考量
  68. “效力”的較量
  69. “社區醫學”與鄉村社會
  70. 第六章 追剿“巫醫”
  71. “巫醫”與民間宗教秩序
  72. 從“俗凡”到“神聖”
  73. “瞧香”與“頂香”
  74. “壇仙”的空間安排
  75. 不安分的“壇仙”?
  76. “王奶奶”的故事
  77. 鄉民眼中的“神譜”
  78. “催香火”與“地方感”
  79. 靈驗決定一切
  80. “四大門”喧賓奪主
  81. “狐仙街”
  82. “頂香看病”與社會秩序
  83. 村莊裡的神秘醫術
  84. “香頭”與村莊生活
  85. 在城與在鄉:“巫醫”的移動與控制
  86. 一個捕捉“游醫”的地方案例
  87. 作為移民的“香頭”
  88. “巫醫”還是“中醫”?
  89. “地方感”為什麼消失了?
  90. 以“衛生”的名義
  91. 現代習俗改良的背後
  92. 巡警·媒體·疾病分類
  93. 第七章 中醫自救面面觀
  94. 滲透著家庭感覺的空間
  95. “聰明的流氓”
  96. 數字中顯示的傳統醫療網路
  97. 1929年:中醫成為“社會醫學”的救治對象
  98. 什麼是中醫“存”與“廢”的關鍵?
  99. 西醫擁有“政治正確性”
  100. 最後抵抗的邏輯
  101. 插曲:對“公醫制”的微弱質詢
  102. 何謂“公醫制”?
  103. 醫療“省有制”風波
  104. 個體防疫與診療經驗
  105. 尷尬的自衛姿態
  106. 從“個體防疫”向“群體防疫”的過渡
  107. 為爭取群體防疫身份而苦鬥
  108. 培育“群體”認同觀念
  109. 官府的曖昧態度
  110. 體制容納的後果
  111. 城鄉之別
  112. 猶疑中的默許
  113. 參與“防疫”的新體驗
  114. 一位中醫的獨白
  115. 中西醫的“蜜月期”
  116. 在運動中感受政治
  117. “西醫化”浪潮的威脅
  118. 一支華北防疫隊的故事
  119. 中醫速成“西醫”
  120. 新型意識形態支配下的“中醫世界”
  121. 專業分層與政治分層
  122. 分層的後果
  123. 表達與現實的錯位
  124. 中醫“自組織形態”的蛻變
  125. 職業認同與地方禮儀
  126. “衛協會”的功能
  127. 學會“聯合”
  128. 第八章 防疫、社會動員與國家
  129. 小小“細菌”改變了世界!
  130. 密度極高的轟炸時間表
  131. 一個秘密的“沾帶”行動
  132. “沾帶”行動後的空間效果
  133. 此“細菌彈”非彼“細菌彈”?
  134. 內外有別:信息流通的模糊性
  135. “美國細菌”變成了上帝扔下的“瓶子”
  136. 民眾反應的差異
  137. 克服恐懼
  138. 防疫如何變成了一種日常生活的政治
  139. 甄別與平衡兩種心態
  140. 愛國主義情感的激發
  141. 兩則病例
  142. “愛國衛生運動”的制度化過程
  143. 防疫策略的轉變
  144. 防疫政治的構造:走民眾路線
  145. “工農兵”作為預防主體之後
  146. 衛生防疫中的空間政治學
  147. 第九章 在政治表象的背後
  148. 餘波與前奏
  149. 毛澤東的焦慮
  150. “中醫”為什麼不是“保健員”?
  151. 不中不西 亦中亦西
  152. 從一堂訓練課說起
  153. 赤醫劉明柱
  154. “摻沙子”
  155. “草醫”復活
  156. 政治運動中的人際關係網路
  157. 身份與資格
  158. 赤腳醫生是“道德聖人”嗎?
  159. 醫病關係的“不變”與“變”
  160. “口罩論”與“穿鞋論”
  161. 尾聲:赤腳醫生的黃昏
  162. 結論:醫療史、“地方性”與空間政治想像
  163. 貫通三重要素
  164. 醫務傳教與現代“帝國”殖民品格的形成
  165. “地方”是如何被感知的?
  166. 疾病隱喻、社會動員與“國家意識”
  167. 跨區域運動與“地方性”的重構
  168. 附錄:如何從“醫療史”的視角理解現代政治?
  169. 什麼是“現代政治”?
  170. 作為問題出發點的 “身體”
  171. “空間”的涵義
  172. “身體”→“空間”→“制度”
  173. “社會動員”與“國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