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尋麒麟童:寧波籍京劇大師周信芳

再尋麒麟童:寧波籍京劇大師周信芳

《再尋麒麟童:寧波籍京劇大師周信芳》是一本紀念寧波籍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周信芳為題材的紀實文學。與現有的周信芳傳記作品相比較,這部作品更多地從鄉情視角寫周先生與家鄉的淵源,寫京劇寧波的氛圍,寫周先生愛鄉、愛國、愛人民的情懷……讀來讓人感到親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再尋麒麟童:寧波籍京劇大師周信芳
  • 作者:王靜
  • 出版社:寧波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年8月1日
  • 頁數:355 頁
  • 開本:16 開
  • ISBN:9787552603651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再尋麒麟童:寧波籍京劇大師周信芳》的行文,基本做到了深入淺出。不熟悉京劇藝術的人,讀後能對京劇藝術有初步認識;熟悉京劇藝術的人,也能從《再尋麒麟童:寧波籍京劇大師周信芳》得到關於周信芳、關於京劇的新的知識,頗有雅俗共賞的意味。就此而言,《再尋麒麟童:寧波籍京劇大師周信芳》是一部成功之作。

圖書目錄

前言 尋找一種精神/傅丹
藝術篇
拜師學藝
遭遇倒倉
丹桂軼事
黎明之前
生死兄弟
七齡童生
“偷”學譚戲
堂會風波
龍鳳呈祥
喜連同台
被迫停演
寧波公報
巧遇老鄉
人生篇
緣於“追星”
堂房兄弟
周劉兩家
20歲生日
采壽里記
京劇寧波
認祖歸宗
愛與被愛
周家書房
最後日子
周御史房
戲上天然
父子情深
鄰居朋友
評論篇
南麒北馬
被學麒派
考官院長
麒派價值
德尚藝榮
麒派門人
同台合演
藝術土壤
相識五年
我的堅守
我當替身
附錄一:周信芳大事年表
附錄二:周信芳演出劇目年份表
附錄三:名家評麒藝
附錄四:主要參考文獻
尋訪筆記(代後記)

作者簡介

王靜,供職於寧波市江北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潛心文學創作,致力寧波地域文化的研究。著有《城北山水城北人》、《留住慈城》、《半生文緣》等,《中國的吉普賽人——慈城墮民田野調查》、《慈城年糕的文化記憶》分別獲第八屆、第十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司文藝學術著作獎。

後記

尋訪筆記
1995年1月,時為基層廣播站記者的我參加了寧波市、江北區在慈城鎮舉行的紀念周信芳先生誕辰一百周年活動。歲月悠悠,具體的活動細節好多都模糊了,而“麒麟童”三個字卻深深地烙在記憶里。新千年後的一個秋天,與一文友在慈城尋訪周先生的出生之謎。
周信芳的出生至少有兩種說法,一是江蘇清江,一是浙江慈谿。不知是以訛傳訛,還是怎么的,有關他出生慈谿之說也有兩種版本,一說出生於清江後在慈城的外婆家長大,一說周許氏落月之前回到慈城的娘家生下了兒子。於是我們在城內尋找慈城周氏族人,在城外訪問周御書房之後,希冀能解開這傳說之謎。而十幾個下午的尋訪,不是太牽強附會,就是子虛烏有。儘管如此,那時,我比較偏向出生於慈城的說法。
這是我的大師緣。
或許是因為這大師緣,辛卯年初秋,寧波市文聯書記李浙杭打電話給我,讓我做_份有關“紀念周信芳”圖書的創作方案,並將這一創作任務布置給我,我欣然答應。
……
當陸續收到由周先生親屬提供的舊照片,每一次都會有不小的驚喜,但也隨之產生一些圖注方面的困惑——許多照片,提供者只能指認人物,說不出拍攝時間。經與書稿的責任編輯再三斟酌後,擬定了本書圖注的三條原則:一、實注可考並明確的;二、可考拍攝時段,然具體年份模稜兩可的,採用“約XX年”注法;三、年份無考的,就空白留給讀者考證。其他實物或資料影印件的時間標註亦照此原則。
最後,我感謝上海京劇院、淮安運河博物館和周信芳親屬等為本書提供照片;感謝本書責任編輯徐飛先生為本書出版所做的一切;我還要感謝寧波市文聯,因市文聯的策劃與信任讓我這棵小草有了寫大師的機會。坦率地說,這次創作十分艱難,我自嘲是個艱苦並快樂的過程。然而,這一艱苦並快樂的過程卻是一個追與尋的過程——追不折不撓的大師精神,尋愛國愛鄉的遊子足跡。正是這追與尋的過程,讓我觸摸到大師的標高。
坦白地說,這是一部門外人寫京劇大師的作品,由於對京劇藝術認知有限,對藝術大師感悟不深,加之創作時間匆促,作品可能還存在不足,敬請讀者見諒。
作者
壬辰年初夏

序言

尋找一種精神
傅丹
寧波,東臨浩瀚大海,西枕四明群山。那水,培育了機智而能容的寧波人;那山,造就了勤勞而求進的寧波人,誠可謂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19世紀中葉以來,寧波人又以“耕讀傳家”與“工商皆本”並舉,借得西風東漸、革故鼎新的時勢,湧現了眾多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人物,他們與數千年歷史風雨洗鍊而就的古代先賢,構成了寧波的歷史名人文化長廊。如果將這名人文化長廊分成商海巨子、政壇名人、文化群星三個板塊,那么文化群星間有一顆耀眼奪目的明星,他就是近代京劇表演藝術家周信芳先生。
京劇是中國的國劇,形成於清朝同治年間,享有“國粹”之譽,至今仍是有著世界級影響的大劇種。而周信芳開創了京劇的麒派藝術,為傳承、發展京劇藝術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他與梅蘭芳自幼喜連同台,後來他倆一個坐南朝北、一個坐北朝南,被譽為“梅芳麒韻”,是京劇發展史上的兩顆巨星,中國文聯、文化部等部門曾為這兩位藝術大師先後舉辦了從藝五十周年、六十周年(周信芳),誕辰九十周年、一百周年、一百一十周等紀紀念活動。
為展示寧波文化名人周信芳先生多姿多彩的藝術成就,弘揚周信芳先生愛國愛鄉的崇高品德,寧波市文聯、寧波中華文化促進會實施了“文化名人·再尋麒麟童”工程,作為工程的第一步,請寧波作家王靜創作了紀實文學《再尋麒麟童》。
接受創作任務以後,王靜查閱大量文獻,奔波於上海、北京等地採訪周先生的學生、親屬和戲劇界名家、京劇理論研究專家,最終形成近15萬字的《再尋麒麟童》。與現有的周信芳傳記作品相比較,這部作品更多地從鄉情視角寫周先生與家鄉的淵源,寫京劇寧波的氛圍,寫周先生愛鄉、愛國、愛人民的情懷……讀來讓人感到親切。
這部作品的行文,基本做到了深入淺出。不熟悉京劇藝術的人,讀後能對京劇藝術有初步認識;熟悉京劇藝術的人,也能從本書得到關於周信芳、關於京劇的新的知識,頗有雅俗共賞的意味。就此而言,本書是一部成功之作。
難能可貴的是這部作品還有一定的思想高度。循著作者尋找麒麟童的脈絡,我們可以發現周先生的演劇精神,可以發現周先生的崇高境界。作者將此置於當下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的層面加以思考、加以追溯,使作品不因懷念與追悼一位京劇大師而顯得單薄,而是體現出促進藝術發展、變革、轉型等與時俱進的理念,作品由此而顯得厚重。周信芳生於他“厭惡和痛恨的舊時代、舊社會”,卻“喜為人間吐不平”,被譽為戰鬥的京劇表演藝術家。應該說,“喜為人間吐不平”既是周先生的演劇態度,又是他的演劇思想。我們一直在呼籲文藝工作者要謳歌時代,謳歌生活,謳歌人民。身處動盪年代的周先生,“喜為人間吐不平”,自覺與時代同呼吸,與人民共命運,這種文化自覺,不正是今天的文藝工作者所孜孜追求的嗎?
《再尋麒麟童》,讓我們循著作者的尋找思路,來追尋這位寧波籍京劇大師的精神。
是為序。
2012年3月
(作者為寧波市政協副主席、寧波市文聯主席、寧波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