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號
冉閔以其出身地為古
魏郡,都城也為魏郡治所鄴,故國號為“魏”,以示“重本不忘故”,又和於
讖緯之說又王室姓
冉,故名“冉魏”。
歷史
中原大亂
永和五年(349年),石虎死,
石世即位。同年五月,
石遵得到冉閔支持發動
政變推翻石世。即位後,冉閔任中外諸軍事、輔國大將軍、錄尚書事。又打敗起兵討伐石遵的沛王
石沖。
起初,石遵答應立冉閔為皇儲,後來卻立石衍為皇儲,引發冉閔的不滿。孟準等人勸石遵誅殺冉閔,石遵便與其兄
石鑒及母親
鄭櫻桃商議,鄭櫻桃認為石遵之所以能夠即位,冉閔有功勞,不可殺他。會後,石鑒將此事密報冉閔。冉閔遂協同漢族將領
李農和
王基遂推翻並誅殺鄭櫻桃與石遵、石衍,改立石鑒。冉閔被任命為
大將軍,封武德王,並掌控大權。
石鑒篡位後,指使
石苞及中書令李松、殿中將軍張才等在琨華殿誅殺冉閔和李農,但是謀殺計畫失敗,
石鑒假裝不知此事連忙殺掉了石苞和李松。
後來,石虎的另一個兒子石祗在襄國起兵,聯合羌族
姚弋仲、氐族蒲洪,發兵誅討冉閔、李農。石鑒於是下詔派兵討伐石祗。大軍外出,鄴城空虛,石氏宗室的中領軍石成、侍中石啟、前河東太守石暉密謀趁機殺死冉閔和李農,謀殺計畫又一次失敗,反被冉閔和李農殺掉。
羯族將領孫伏都秘密集結三千多羯族士兵企圖殺冉閔,故帶隨三十個甲士前往劫持皇帝石鑒,並向其宣稱李農等人要造反,得到石鑒的鼓勵,於是孫伏都攻打冉閔和李農,結果突襲失效,未能成功,只得退回皇宮。石鑒因而騎馬去向冉閔和李農宣稱孫伏都要造反,於是冉閔縱兵直入,血洗宮禁,屠殺孫伏都連同黨羽數千,“橫屍相枕,流血成渠”,而石鑒也被幽禁在御龍觀,冉閔派尚書王簡、少府王郁率數千人看守,用繩子把食物吊給他。
慕容俊二年初;後趙大將軍冉閔據
鄴,自立為帝,
國號大魏。 燕
輔國將軍慕容恪等攻占中山。352年(慕容俊元璽元年,魏永興三年)正月,冉閔攻取後趙
襄國;三月,求食於
常山、中山各郡,欲圖
幽州。前燕占領後趙幽州後,繼續南進圖據中原。四月,冉閔將與燕戰,大將軍董閏、
車騎將軍張溫建議:鮮卑乘勝鋒銳,且彼眾我寡,宜且避之;待其
驕惰,然後
進擊可勝。冉閔不納。遂移軍於安喜。慕容恪隨即
引兵而至。冉閔引軍趨向常山,慕容恪率軍追至廉台,兩軍交戰10次,燕兵皆敗。冉閔素有勇名,所部
將士精銳,燕軍畏懼。慕容恪於陣前激勵將士,指出冉閔有勇無謀,其軍飢疲難用,定可擊破。
冉閔以所部多
步卒,欲引燕
騎兵至叢林作戰。慕容恪採納參軍高開之策,急派輕騎截擊之,然後佯敗誘敵至平地,並將燕軍分為三部;自率主力加強中軍,選善射者5000人,以鐵鎖
連戰馬結方陣而前,另兩部各置一側配合主力進擊。冉閔恃勇輕敵,果然中計,直突燕軍中部鐵馬方陣。燕軍側翼部隊即從兩面夾擊,大敗冉閔軍,斬7000餘人。冉閔突圍東走,坐騎忽死,被俘。燕軍進屯常山。
慕容恪廉台獲勝後,
燕王適時派輔弼將軍
慕容評、
中尉侯龕率軍1萬進攻魏都
鄴,魏大將軍蔣斡一面致書前燕,表示投降,又派人向東晉求救。五月,燕王派
廣威將軍慕容軍等率步騎2萬增援慕容評攻鄴。六月,東晉壯士100餘人入鄴助守,蔣斡率軍5000及晉兵出城迎戰,被慕容評擊敗,戰死4000人,其餘退回城中。八月,
魏長水校尉馬願等出降。燕軍克鄴,蔣斡等棄城而逃,冉魏遂滅。
神州沉陸
西晉末年
永嘉之亂後,中國北方陷於戰火之中。以晉室為代表的中原世家大族紛紛
衣冠南渡,逃往南方投靠東晉政權,而東晉政權尚統領神州一半疆土,是為華夏正統及中原文化的一大庇護所。而北方亦有遼東馮氏的
北燕與河西李氏的
西涼兩個漢家政權為中原人民躲避戰亂提供了保護所。後期除了南下之外,尚有許多黃河沿線的漢族投奔涼州張氏政權、遼東慕容氏政權以及幽州王氏。慕容氏積極招納流民,還仿效東晉政府在遼東設定了一些僑縣。
北方人口的遷入使三地獲得一定程度發展,但中原卻因為戰亂及人口流失陷入凋敝之中,經濟活動陷於停滯,社會文化遭到戰爭破壞。
屠殺
冉閔以“後趙大將軍,武德王,石虎義孫”身份,宣布六夷胡人有敢持兵器的一律斬首,於是出現胡人逃亡的現象。後來冉閔下令安撫人心,宣告“近日孫、劉構逆,支黨伏誅,良善一無預也。今日已後,與官同心者留,不同者各任所之。敕城門不復相禁”,結果是“趙人百里內悉入城,胡、羯去者填門”。冉閔認為胡之不為己用,班令內外:“趙人斬一胡首送鳳陽門者,文官進位三等,武官悉拜牙門。”,一日之中,斬首數萬。屯據四邊的各鎮,也根據冉閔命令四處捕殺羯胡。由於以驗首計功,
以至於漢人當中鼻子高一些的,眼窩比較深的,甚至鬍子濃密的也被濫殺。冉閔親自率領趙人誅殺胡羯,不論貴賤男女少長一律殺頭,死者達二十餘萬,屍體在城外,全被野犬豺狼所吃。集居在四方的胡人,當地的軍隊依照冉閔的命令殺了他們,當時外表長得高鼻多須的人有一半因濫殺而死。同年十一月,
冉閔以其子為大單于,收攏一千名投降的胡人為其部下,冉魏光祿大夫韋謏進諫,“胡、羯皆我之仇敵,今來歸附,苟存性命耳;萬一為變,悔之何及。請誅屏降胡,去單于之號,以防微杜漸”,
請求誅殺驅逐投降的胡人,以及取消單于的稱號,但被冉閔殺死。
命令頒布後,在中國北方造成了極大混亂,“青、雍、幽、荊州徙戶(
四州遷移到冀並編戶的漢人)及諸氐、羌、胡、蠻數百餘萬,各還本土,道路交錯,互相殺掠,且飢疫死亡,其能達者十有二三。
諸夏紛亂,無復農者”,導致中原大飢,疾疫流行,活人相食。 由於殘酷的民族仇殺和連綿的戰爭,加之饑饉,先前被遷到
冀州、司州的胡漢各族人民數百餘萬各還本土,路上互相殺掠,飢疫死亡甚眾,冉魏轄地漸小,人口銳減,農業生產陷於停頓。
滅亡
冉閔的政策引來
胡人的反抗。350年,石虎庶子
石祗於
襄國(今
河北邢台)稱帝,非漢人的將官紛紛回響。351年,石祗聯合鮮卑、羌人夾擊冉閔,冉閔起初大敗,部眾大量死亡。此戰後,冉閔所據的
徐州、
豫州、
兗州和
洛陽等紛紛歸降
東晉,冉閔繼續與胡人攻戰。期間冉閔誅殺齊王李農及其三子。
四月,石祗部下
劉顯殺死石祗,投降冉閔,從而
後趙滅亡。後來劉顯攻打鄴城並自行稱帝,亦被冉閔攻滅。當時占據
遼東並由鮮卑族慕容氏所建的
前燕乘機占據
幽州,分三路軍隊南下。
慕容恪帶領的前燕軍在
廉台(今
河北石家莊東部
無極縣東北)攻冉閔。起初冉閔出擊,十戰十勝。後來中計陷入鮮卑
騎兵重圍,冉閔突圍東走二十餘
里,坐騎
朱龍突然死亡。冉閔於是被趕上的前燕兵生擒。留守鄴的冉魏部下向前燕投降,前燕占領
鄴城,冉魏滅亡。冉閔被送往
薊城(今
天津市薊州區),後來在
龍城(今
遼寧朝陽)被
斬首,
諡號為
武悼天王。冉閔的疑似後人
冉華(染華)的
墓誌上稱冉閔為
平帝,
羅新教授認為這可能是冉魏政權給冉閔上的諡號。
歷史評價:
唐代官修史書對冉魏本身無評價,冉魏含在後趙內。但對慕容氏戰勝冉魏有評價:
宣英文武兼優,加之以機斷,因石氏之釁,首圖中原,燕士協其籌,冀馬為其用,一戰而平巨寇,再舉而拔堅城,氣讋傍鄰,威加邊服。
稱慕容氏平冉魏是正義之戰,一戰而平巨寇。< 註:唐時為民族融合時期>
胡三省在注資治通鑑的時候,對冉魏也多有評價:
遂立世為太子,以劉昭儀為後。〔虎父子相殘,廢長立少,天將假手於冉閔以夷其種類也。〕
及慕容儁平冉閔,兵戈之際,鄴下樂人頗亦有來者
這裡也是認為慕容氏平冉魏。也有平定戰亂的意思在。
人物傳記
《
晉書·卷一百七·載記第七》中記載,石閔(冉閔)字永曾,小字棘奴,是後趙君主
石虎的養孫。父
冉瞻,字弘武,本姓冉,名冉良,魏郡內黃人,後改名石良。
史載冉良冉閔父子為後趙攻打
東晉、
前趙等對手立下了汗馬功勞。
《
晉書 載記第五》中記載,“(324年)春正月,勒將兵都尉石瞻寇下邳,敗晉將軍劉長,遂寇蘭陵,又敗彭城內史劉續。”
《
晉書 載記第六》中記載,“(338年)五、六月,
季龍之敗於
昌黎,閔軍獨全,由此功名大顯。”
《
資治通鑑 卷第九十三》中記載,“(325年)夏四月,後趙將石瞻攻晉
兗州刺史檀斌於鄒山,殺之”;“(326年)十二月,石瞻攻河南太守王瞻於邾,拔之。彭城內史劉續復據
蘭陵石城,石瞻攻拔之。”
《資治通鑑 卷第九十四 》中記載,“(328年)七月,中山公石虎帥眾四萬……進攻蒲阪。趙主劉曜……自將中外精銳水陸諸軍以救
蒲阪;虎懼,引退。曜追之。八月,劉曜軍追石虎軍及於高候,與虎戰,大破之,斬石瞻。”
《資治通鑑 卷第九十六》,《晉書 載記第六》中記載,“(339 年)八月,庾亮鎮武昌,卒使毛寶、樊峻戍邾城。趙王虎惡之,以夔安為大都督,帥石鑒、石閔、李農、張貉、李菟等五將軍、兵五萬人寇荊、揚北鄙,二萬騎攻邾城。毛寶求救於庾亮,亮以城固,不時遣兵。九月,石閔敗晉兵於沔陰,殺將軍蔡懷;夔安、李農陷沔南;朱保敗晉兵於白石,殺鄭豹等五將軍;張貉陷邾城,死者六千人,毛寶、樊峻突圍出走,赴江溺死。夔安進據胡亭,寇江夏;義陽將軍黃沖、義陽太守鄭進皆降於趙。安進圍石城,竟陵太守李陽拒戰,破之,斬首五千餘級,安乃退。遂掠漢東,擁七千餘戶遷於幽、冀。”
帝王世表
姓名
| 表字
| 廟號
| 追謚
| 生卒年月
| 備註
|
---|
| ——
| ——
| 元皇帝
| 不祥
| |
| 弘武
| | 高皇帝
| 299(?)-3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