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布厄

其布厄

其布厄,是傈僳族彈撥弦鳴樂器。傈僳語“其”是弦子,“布厄”為傈果,意即圓筒形的弦子。又稱其伯、其白、其奔等。漢族稱傈僳琵琶。流行於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碧江、蘭坪、瀘水、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保山地區騰衝、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龍陵等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其布厄
  • 所屬民族傈僳族
  • 屬性樂器
  • 又稱:其伯
概述,發源地,地區差異,歷史傳說,結構組成,演奏方法,彈法,伴奏,自娛自樂,著名奏曲,

概述

發源地

傈僳族,不會彈三弦、不會跳舞的男子,婦女是看不起的。所以,10歲左右的男孩就開始學習彈奏和跳三弦舞。婦女大多既能彈三弦、舞也跳得棒。

地區差異

其布厄因流傳地區的不同,在琴的大小和弦數上也有區別。既有30厘米左右的小其布厄。也有一米多長的大其布厄。在龍陵地區,其布厄的琴筒圓周長度與弦枕到琴筒長度相等,所以,琴身長的琴筒也大,琴筒小的琴身也短。在保山、芒寬一帶還流傳有四弦其布厄,琴長70厘米左右,琴筒 橢圓形,筒前口不蒙皮膜而膠以薄木板。
其布厄,線條粗獷而奔放,在每支琴身上都配有一條色彩艷麗的背帶,拴繫於弦槽和琴尾之間,它不僅便於挎著演奏,還起著美化和裝飾作用。
背帶常用各種彩色棉線或絲線織成,兩端飾以散須、刷須或泡花球,尤以系在琴頭一端的飾物更為華麗奪目,它表現出傈僳婦女精巧的編織手藝。
在德宏州的龍陵一帶,則普遍使用著用紅、白或蘭、白兩色綢布縫製的背帶。

歷史傳說

傈僳族山寨里,流傳著阿迪傳琴的故事:傳說很早以前,一戶傈僳人家有七個兄弟,阿爺叫他們出門去學本領,三年過後七個兄弟都回來了。老大學到開山耕地本領,老二學到蓋房起屋本領,老三學到編制篾器,老四學到射弩打獵,老五學到捕魚撈蝦,老六學到看病抓藥,阿爸高興得每人獎給一筒蜂蜜。輪到老七阿迪,他拿起四弦其布厄彈了起來,那琴聲就像叮咚的山泉流水,又似珍珠落到玉盤,優美動聽。他又繞著火塘舞了起來,先跳轉圈舞,再跳踢腳舞,又跳三步舞、趕腳兩步舞、搖身舞,並模仿各種飛禽走獸和家畜的動作,跳出各種優美的舞蹈。他的表演受到鄉親們的歡迎,男女老少興高采烈,笑逐顏開。可阿爸卻很惱怒,罵他謀生本領沒學會,只學到遊手好閒的騙術,便把他趕出了家門。阿迪來到荒野山坡上,用竹桿和茅草搭起窩棚,坐在窩棚門口彈起悠揚的樂曲。琴聲傳到了怒江深處的龍宮裡, 龍王請阿迪到龍宮彈琴跳舞,給龍子龍孫傳授技藝。為了感謝他,龍王把美麗的龍女嫁給他,又幫他在山坡上蓋起樓房,開出良田。六個兄弟和阿爸見了,知道阿迪學到的也是一種本領,轉怒為喜,和好如初。阿迪把本領教給了鄉親們。從此,怒江兩岸到處都有了其布厄,有了歌舞,有了歡樂。

結構組成

形制多種多樣,各地區有顯著差異,外形與侗族琵琶相近。琴體多用一整塊當地出產的紅花櫻桃木、映山紅木、楠木、桑木、紅椿木、楸木或其它硬雜木斫制,由共鳴箱、琴頭、琴桿、弦軸、琴馬和琴弦等部分組成(圖)。因流傳地區的不同,琴的規格也有大小區別,琴體一般全長50厘米~80厘米,但也有最小的其布厄,琴體僅長30厘米,而最大的其布厄,全長可達100厘米以上,最為常見的其布厄,全長60厘米~70厘米。共鳴箱有扁圓形、橢圓形、長圓形、扁梨形和扁梯形(四角弧形)等多種,也能見到扁葫蘆形、六角形或八角形的,但為數很少。琴框用硬雜木製,正面蒙以桐木、雲杉、雪松、紅松等質地較軟的薄木板,面板用竹釘固定,用豬膠或魚膠粘牢,板面中部開有若干個圓形小音孔,排列呈對稱的幾何圖形。琴箱長20厘米~30厘米、面寬15厘米~25厘米、厚5厘米~8厘米。琴頭多為扁鏟形,上部稍寬,向後彎曲,最多不超過45°角,也有的呈方柱形、平頂,還有的雕刻出鳥雀、龍、虎、牛、雞或魚等動物頭部造型,但較少見。中間開有長方形通底弦槽,兩側設有四個木製弦軸(左右各二),軸柄有圓錐形、方柱形和扁方形等多種。琴桿長短不一,上窄下寬,上端設有山口,下端有的與琴箱連為一體,正面平坦為按弦指板,不設品位。竹製長橋形琴馬置於面板中下部。張有四條琴弦,最早使用棕絲、馬尾或羊腸弦,現多用鋼絲弦或尼龍弦。傈僳人民就地取材,製成各種各樣的 其布厄,在德宏州的龍陵,其布厄多為扁圓形,琴箱圓周的長度,正好與琴桿的長度相等。 所以這裡的其布厄,琴體長的琴箱也大,琴箱小的琴體也短。在保山地區的芒寬、保山一帶,流傳的多是琴長70厘米、琴箱橢圓形的其布厄。
傈僳族的其布厄,線條粗獷而奔放,在每支琴身上都配有一條色彩艷麗的背帶,拴繫於弦槽和琴尾之間,它不僅便於挎著演奏,還起著美化和裝飾作用。背帶常用各種彩色棉線或絲線織成,兩端飾以散須、刷須或泡花球,尤以系在琴頭一端的飾物更為華麗奪目,它表現出傈僳婦女精巧的編織手藝。在德宏州的龍陵一帶,則普遍使用著用紅、白或蘭、白兩色綢布縫製的背帶。

演奏方法

彈法

演奏其布厄時,可採用立姿或坐姿,將琴上的背帶套於左肩上,琴體斜掛於胸前,琴箱置於右腹處,琴頭斜向左上方,左手扶持琴桿,用食指、中指按弦,無名指、小指也偶爾使用,右手用拇指、食指、中指彈撥琴弦發音,也有的地區採用牛角或木製撥片彈奏。其布厄的定弦根據所奏樂曲的不同而有異,一般多以琴弦鬆緊適度、音響效果良好為標準。定弦法有十多種,常用的定弦為:a、c1、e1、a1;a、c1、g1、a1;a1、c2、a1、 d2;g1、c2、d1、d2;c1、e1、g1、a1;#c1、e1、#f1、#g1;g、c1、e1、g1;a、e1、a1、e2;#f1、b、#c1、a1等。音色圓潤而明亮,纖細而甜美。無論何種定弦,均可在低音兩弦、高音兩弦或中間兩弦奏出旋律,另兩弦作為和音伴奏。左手指法有打音、帶音和擻音等,右手技法有彈弦、挑弦和掃弦等。常用於獨奏、齊奏、合奏或為民間歌舞伴奏。男、女均可彈奏,並可邊彈邊唱或邊彈邊舞。

伴奏

其布厄在為民歌伴奏時,常常邊彈邊唱,與“琵琶彈唱”酷肖,歌詞內容廣泛,多為表現愛情生活。在為歌舞伴奏時,常以其布厄為領奏或主奏樂器,並由傈僳三弦、呃吱、竹簧、笛子、 葫蘆笙和木葉等樂器配合演奏。男子奏其布厄、三弦、呃吱和葫蘆笙,女子奏竹簧、笛子和木葉,不奏樂器者則歌唱,這種表演形式稱為“琵琶歌舞”。在這種器樂合奏中,平常至少要用三、四支其布厄,有時可多達二十支左右。舞蹈表現的內容非常廣泛,有反映農耕生產 、狩獵過程、日常生活、社交戀愛和模仿鳥獸動作的各種舞蹈,並產生了許多與之相關的傳統舞蹈伴奏曲,如《砍山地》、《打穀子》、《找馬麂》、《紡線舞》、《盾牌舞》、《三 步舞》、《青蛙跳》和《陽雀舞》等等。迪慶州維西的舞曲有《踏妥光》等,怒江州一帶的舞蹈伴奏曲有《千木千》等。

自娛自樂

最令人驚嘆不已的是在邊彈邊舞的場合里,有的彈奏者將其布厄舉在頭頂上平彈,更有的將其置於頸後的左肩上彈奏,頗有“反彈琵琶”之趣。此外,也有男女二人共彈一琴之舞,即二人相對,女子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摟著男子腰部,男子用左手摟著女子右肩,右手撥彈琴弦,兩人邊彈邊舞,持琴者和彈奏者還經常調換。還有男女二人串彈兩支其布厄的舞蹈,並在此基礎上發展為集體串彈舞,大家圍成一圈,每人手中一琴,甲彈乙按,乙彈丙按,……邊彈邊舞,氣氛熱烈,妙趣橫生。
傈僳族,逢年過節、婚嫁喜慶、新房落成、豐收獵獲之時,人們都要歡聚在一起唱歌跳舞,還時常通宵達旦。其布厄是傈僳族人民喜愛的彈弦樂器,尤其受到青年男女的寵愛,主要用於獨奏自娛,並常在社交和愛情生活中使用。

著名奏曲

較著名的獨奏曲有:《阿資匹其本其尼阿》、《尼窩尼窩》、《傈僳調》、《彈調》和《結婚調》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