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貴伐謀說

兵貴伐謀說是儒家關於在戰爭中重視謀略的思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兵貴伐謀說
  • 定義:儒家關於在戰爭中重視謀略的思想
孔說,孟說,荀說,六術,五權,三至,五無壙,影響,

孔說

孔子首先提出:“臨事而懼,好謀而成”的謀略思想。《論語·述而》記載:“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在回答子路關於行兵作戰,將會和誰一起共事的問題時,孔子明確回答說:靠兩隻手與虎搏鬥,靠兩隻腳蹬水過河,死了也不會後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一定要找人共事,那就是面臨行軍打仗知道小心謹慎,善於謀劃並能完成任務的人。他認為,對於戰爭的態度必須謹慎,反對單憑勇力,魯莽冒失。

孟說

孟子基於戰爭勝負根源於人心向背的觀點,提出了“與民守之”的思想。《孟子·梁惠王下》記載:“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間於齊楚。事齊乎?事楚乎?’孟子對曰:‘是謀非吾所能及也。無已,則有一焉:鑿斯池也,築斯城也,與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則是可為也。’”滕國雖小,又處於強國齊、楚之間,但只要堅持“與民守之”這一思想原則,還是“可為”的。對孟子這一謀略,朱熹評價說:“此章言有國者當守義而愛民,不可僥倖而苟免。”(《四書集注·孟子·梁惠王下》)

荀說

荀子比較全面地論述了儒家的軍事謀略思想,提出了“六術”、“五權”、“三至”、“五無壙”等原則。他認為只要謹慎地實行這些原則,就可以指揮若定,得心應手,成為天下無敵的大將。

六術

荀子說:“知莫大乎棄疑,行莫大乎無過,事莫大乎無悔。事至無悔而止矣,成不可必也。故制號政令,欲嚴以威;慶賞刑罰,欲必以信;處舍收藏,欲周以固;徙舉進退,欲安以重,欲疾以速;窺敵觀變,欲潛以深,欲伍以參;遇敵決戰,必道吾所明,無道吾所疑。夫是之謂六術。”(《荀子·議兵》)荀子認為,行軍打仗最重要的是要全面、準確、及時掌握敵我雙方的必要情況,並據以提出了“六術”的謀略原則:制度號令,要求嚴格有權威;獎賞刑罰,要求堅決,說到做到;營壘的構築,財物輜重的收藏,要求完備而牢固;行軍轉進的時候,要求秩序井然而穩重,敏捷而迅速;窺測敵情觀察動靜,要求隱蔽而深入,反覆比較參驗,力求得到確實情況;遭遇敵人進行決戰,一定要按照我方明了的情況行事,不按照我方有疑慮的情況行事。

五權

荀子說:“無欲將而惡廢,無急勝而忘敗,無威內而輕外,無見利而不顧其害,凡慮事欲熟而用財欲泰。”(同上)這就是“五權”的原則,即不要只想保住自己的將帥職務而忌恨被廢黜,不要急於求勝而忘記失敗的可能,不要只顧對內嚴厲而對敵輕忽,不要只看到有利因素而看不到不利因素,考慮事體要求精細而賞賜財物要求寬平。

三至

荀子說:“可殺而不可使處不完,可殺而不可使擊不勝,可殺而不可使欺百姓。”(同上)即寧可抗命被殺而不可使軍隊處在防守不完備的地方,寧可抗命被殺而不可使軍隊去攻擊不能打敗的敵人,寧可抗命被殺而不可使軍隊去欺凌百姓。這就是“三至”的原則。

五無壙

荀子說:“凡受命於主而行三軍,三軍既定,百官得序,群物皆正,則主不能喜,敵不能怒。夫是謂之至臣。慮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終如始,終始如一,夫是之謂大吉。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故敬勝怠則吉,怠勝敬則滅;計勝欲則從,欲勝計則凶。戰如守,行如戰,有功如幸。敬謀無壙,敬事無壙,敬吏無壙,敬眾無壙,敬敵無壙。夫是之謂五無壙。”(同上)這是說,大凡將帥接受國君的命令而指揮軍隊,全軍既已部署停當,各級將佐各就各位,各類事務都已走上正軌,那么他的情緒和意志就不能被國君或敵人所左右,能夠做到這點的叫做“至臣”。考慮問題必定在行動之先,而且經常保持慎重,慎重地對待結局如同對待開頭,且始終如一,這就叫做“大吉”。大凡一切事情的成功在於謹慎對待,失敗則在於怠慢。所以謹慎勝過怠慢就吉,怠慢勝過謹慎就亡;計謀克服貪慾就順,貪慾勝過計謀就凶。進攻像防守那樣謹慎,行軍像作戰那樣嚴整,有了成功就像僥倖得到一樣。因此,謹慎地對待計謀而不疏忽,謹慎地對待事務而不疏忽,謹慎地對待將佐而不疏忽,謹慎地對待戰士而不疏忽,謹慎地對待敵人而不疏忽。這就叫做“五無壙”。

影響

孔子、孟子、荀子的兵貴伐謀說,為歷代儒家所繼承。趙充國說:“帝王之兵,以全取勝,是以貴謀而賤戰。”(《漢書》卷六十九《趙充國傳》)認為帝王的軍隊,憑著萬全之策取勝,所以重視謀略的作用而不輕易訴諸武力。杜預則說:“以計代戰一當萬。”(《晉書》卷三十四《杜預傳》)認為用計謀代替戰鬥,就能以一當萬。《神機制敵太白陰經》指出,如果計謀妥善、態勢有利,打起仗來就是怯懦的人也會變得勇敢;如果計謀失誤、態勢不利,打起仗來就是勇敢的人也會變得怯懦。所以說:“謀能勢成,則怯者勇;謀奪勢失,則勇者怯。”《冊府元龜》卷四百二十一《將帥部·任謀》說:“夫經武之略,在於貴謀;濟眾之方,本乎從善。蓋所以詢能者之策慮,應一時之權變,決機制勝以懋厥功。”這是說,指導戰爭的韜略,在於注重計謀。救濟民眾的方法,關鍵在於施行善政。採納智士能人的善策良謀,以適應當時情況的變化,當機決斷奪取勝利,以求建立豐功偉績。唐代李愬說:“夫視遠者不顧近,慮大者不詳細。若矜小勝,恤小敗,先自撓矣,何暇立功乎?”(《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唐紀五十六》)要求將帥不滿足於小勝,憂慮於小敗。宋代歐陽修說:“蓋兵不在多,能以計取爾。故善用兵者,以少為多;不善用者,雖多而愈少。”(《歐陽修全集·居士集·準詔言事上書》)明太祖朱元璋則概括說:“伐敵制勝,貴先有謀。謀定事舉,敵無不克。”(《明太祖寶訓》卷一《經國》)認為討伐敵人取得勝利,貴在首先要確定計謀。確定計謀爾後部署戰事,敵人就沒有不可戰勝的了。可見,兵貴伐謀說為歷代儒家思想家或兵家所遵崇,是值得珍惜的優秀思想文化遺產。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