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少半釿

共少半釿

直徑2.78cm 重量3.3g

戰國時期魏鑄幣,流通於三晉兩周地區。共:古國名,西周時為共伯封國,共伯曾入列三公之秩。《左傳》:隱公元年(前722年),“太叔出奔共”。春秋時期共為衛國兼併,成為衛別邑;戰國時衛倍受強鄰魏國侵擾,前254年,衛名存實亡,成為魏之附庸,領地獨剩濮陽,共邑歸魏占有,其地望在今河南輝縣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共少半釿
  • 外形:直徑2.78cm 重量3.3g
  • 時期戰國時期
  • 相關文獻:《左傳》
流傳歷史,設計工藝,文物研究,

流傳歷史

據史料載:魏文侯時任用李悝為相,實行社會變革,採取一系列富國強民政策,使魏國一躍而成諸侯國中的頭等強國。在貨幣經濟方面,魏國除鑄行布幣外,首先開始使用一種圓形圓孔,面文紀地名兼或有紀貨幣單位的圜錢,其鑄期大約在魏惠王自安邑(今山西夏縣)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以後。在魏鑄圜錢中,紀“共”字地名的有“共屯赤金”、“共”、“共少半釿”三種。前兩種相當於一釿幣,重量通常在12克左右;後一種為小型半釿幣,重量只有一釿幣的四分之一。其面文紀地名兼紀值,且多一“少”字,少通小,或為半釿之子,當屬輔幣無疑。
“共少半釿”圜錢存世不超過八枚之數,極為珍罕,丁福保歷代古錢圖說》中曾有拓本,評級無定價,因實物已軼,眾泉家難窺其廬山真目,一直誤認為是臆造品或改刻贗品。現今實品圜錢的出現,一可證前譜所載之不謬,二可考魏鑄圜錢亦存在“子母相權”二等幣值說,其意義十分重大。

設計工藝

文物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