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國故事·強國之基:八六三計畫與火炬計

《共和國故事·強國之基:八六三計畫與火炬計畫正式啟動》是一部反映共和國60年偉大建設實踐的大型歷史故事叢書,它從多個視角,多個側面來解讀半個多世紀以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全套叢書內容涵蓋廣泛,涉及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社會、軍事、科技、教育、政策、外交、民生等方面。《強國之基·八六三計畫與火炬計畫正式啟動》為“共和國故事”之《強國之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共和國故事•強國之基:八六三計畫與火炬計
  •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頁數:119頁
  • 開本:32
  • 作者:王金鋒
  • 出版日期:2010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6318211, 9787546318219
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圖書目錄

一、計畫出台
中央號召制定科學規劃
科學家向中央提出建議
中央實施“”計畫
中央決策制定“火炬”計畫

二、科技發展
鄧小平關心高科技計畫
趙忠賢研究超導新材料
袁隆平研究農業新科技
女科學家研究圖像數據
科技計畫推動航空事業
中圍順利實現科技計畫

三、產業進步
中央為“火炬”計畫培養人才
中科院與深圳聯辦科技園
深圳科技園建設配套市場
中科院創建中關村一條街
建立高科技創業服務中心

文摘

科學家向中央提出建議
1986年3月3日,著名科學家王大珩把一份建議書鄭重託付給了時任科學技術部副主任的張宏。當天晚上,張宏就將這份材料送到了鄧小平手中,材料中所附的簡訊里寫道:
敬愛的小平、耀邦同志:
首先向你們致敬!
我們四位科學院學部委員,即王淦昌、陳芳允、楊嘉墀、王大珩,關注到美國“戰略防禦倡議”,即星球大戰計畫,對世界各國引起的反應和採取的對策,認為我國也應採取適當的對策。為此,提出了“關於跟蹤研究外國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現經我們簽名呈上,敬懇察閱裁奪。
我們四人的現任職務分別是:
王淦昌 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
陳芳允 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專職委員
楊嘉墀 航天部空間技術院科技委副主任
王大珩 科學院技術科學部主任
王大珩敬上
1986年3月3日
王大珩等4位科學家聯名給中央寫信,是經過了長時間思考的。他們為了寫這封建議書,花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科學家們聯名寫信的原因,要從美國的“星球大戰”計畫說起。
1983年3月23日夜,美麗的華盛頓非常安靜,似乎到處都呈現出一派和平安詳的氣氛。里根總統坐在橢圓形的辦公室中,對著攝像機沉默的鏡頭,微笑著作了電視講話。曾經是美國中西部最著名的體育節目播音員的里根總統,聲音依然動聽。
里根說:
由於核武器令人生畏的破壞力,我們必須謀求另外一種遏止戰爭發生的手段。
我宣布,我已決定為實現這個目標邁出重要的第一步,下令制定一個全面深入的研究計畫,即戰略防禦計畫,這個計畫的目的在於最終消除由攜帶核彈頭的彈道飛彈所造成的威脅。
我號召我國科學界,那些給我們造就了核武器的人們,現在把他們的偉大才智轉向人類和平事業,向我們提供使這些核武器失去作用和陳舊廢棄的手段!
里根這位美國歷史上年紀最大的總統,上台以後,他一直在尋求一種能扭轉軍事力量對比中的對美不利趨勢,重獲對蘇軍事優勢的有效方法。
講話發出三天后,里根命令國防部長溫伯格和國家安全顧問克拉克負責組織力量著手制定一項落實其講話精神的具體計畫。隨後,美國國防部於1983年10月正式向總統和國會提出了一項被稱之為“戰略防禦倡議”的計畫,即“星球大戰”計畫。
1984年1月6日,里根總統發布了《國家安全決定》第114號檔案,正式下令開始執行新的“星球大戰”計畫。1985年6月20日,經美國眾議院批准,美國國會為“星球大戰”計畫撥款25億美元。
“星球大戰”計畫是以天空為基地實施全飛彈攔截的綜合防禦體系。其實質既是軍備發展計畫,又是高技術發展計畫,它的出台,預示著一個全球性的高科技時代即將到來。
“星球大戰”計畫一出籠,立即在世界掀起了狂濤巨瀾。甚至有人打比方說:里根總統打了一個小小的噴嚏,便在全世界引起了一場大感冒。
最先“感冒”的,當然是蘇聯。蘇聯國防部長索可洛夫當即在一次內部會議上表示接受挑戰。
索可洛夫說:
如果美國開始宇宙軍事化,從而破壞現有的戰略均勢,那么蘇聯除了採取恢復均勢的反措施以外,別無選擇。
接著,蘇聯總統戈巴契夫也鄭重宣布:
如果蘇聯將被置於來自宇宙的現實面前,蘇聯就會找到有效的反擊的辦法。但願誰也不要對此表示懷疑。
此後,戈巴契夫開始了一系列的部署,還提出了《高科技發展綱領》。悶頭做事,而不到處宣揚,是聰明的蘇聯人的一貫作風。
里根說:
蘇聯人長期以來一直就他們的戰略防禦計畫進行深入的研究,他們只是不談而已。據悉,多達一萬多名蘇聯科學家和工程師正在從事與戰略計畫有關的研究。他們幹得如此出色,以至我們的專家們說,他們在本世紀末能把一個先進的防禦系統部署到太空。
1985年4月17日,法國召開了政府內閣會議。在此會議上,針對美國“星球大戰”計畫,法國總統密特朗首先提出了建立“技術歐洲”的計畫,即“尤里卡”計畫。“尤里卡”計畫是西歐在面臨巨大挑戰和壓力的情況下“自我覺醒”的產物。“尤里卡”這個響亮的名字一經呼出,很快受到西歐大多數國家的關注和歡迎。
“尤里卡”原是古希臘語,意思是“好啊!有辦法啦!”古希臘學者阿基米德,有一次在浴盆里洗澡,突然來了靈感,發現了他久未解決的計算浮力問題的辦法,他高興得衣服都忘了穿就跑出來,如痴如醉地喊著“尤里卡,尤里卡”,從此發現了阿基米德定律。
這個被人稱之為“尤里卡”或“在洗澡間裡想出來的主意”,首先得到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重視和支持。隨後,法國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又共同擬訂了“尤里卡”計畫的檔案,呼籲共同體諸國積極加入。6月底,歐洲共同體首腦會議對“尤里卡”計畫表示原則同意。
1985年7月17日和18日,西歐17國的34名外交部長和科研部長以及歐洲共同體委員會主席紛紛聚首巴黎,對“尤里卡”計畫展開了正式的討論。巴黎會議結束後,西歐17國還發表了聯合公報,正式宣布了“尤里卡”計畫的誕生。
“尤里卡”計畫建議西歐各國加強在尖端技術領域的合作,逐步成立“歐洲技術共同體”。當時制訂了計算機、生物工程、新材料等五大方面的合作計畫。
“尤里卡”計畫項目達300多個,其中有24個重點攻關項目。到1993年底,“尤里卡”共舉行了11次部長會議。成員除歐共體委員會外由17個增加到22個國家。1992年匈牙利作為東歐第一個國家加入了“尤里卡”。1993年俄國也申請加入了“尤里卡”。
此外,美國、日本、加拿大、以色列和波蘭等12個非“尤里卡”成員國的企業和科研機構也先後參加了26個“尤里卡”研究項目。“尤里卡”計畫的實施,不僅對歐洲,而且對整個世界經濟、政治產生了重大影響。
同處一個地球的亞洲各國面對這樣的國際局勢,當然也不甘示弱。日本是沖在最前面的亞洲國家。作為一個資源嚴重缺乏的島國,日本深感沒有高技術就難以在21世紀立足,暗中也撥響了小算盤。
美國的“星球大戰”計畫剛一出籠,日本政府當即便作出積極反應,率先提出了“今後十年科學技術振興基本政策”。
中曾根首相還在國會答辯中表示:
對美國的“星球大戰”計畫提供技術合作問題,將依據1983年11月兩國就美國提供武器技術所達成的一攬子協定進行,必要時還可以考慮派遣技術專家進行專門的洽談……
還有其他許多國家,也都制訂了相應的政策規劃。如印度發表了“新技術政策聲明”,韓國推出了“國家長遠發展構想”,南斯拉夫也提出了“聯邦科技發展戰略”……
這樣的國際局勢,對中國無異也是巨大的威脅和挑戰。中國的政治家、科學家也在考慮怎么辦,考慮中國如何制定發展自己的科技規劃。
當時,在國內,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急需高新科技的快速發展與之配合。
面對國際國內形勢的巨大壓力,中國的科學家再也坐不住了,他們開始了從國家戰略的高度上來思考中國的高科技發展問題,不得不考慮中國在21世紀的國際地位、競爭能力以及發展前景問題。在挑戰和機遇的雙重作用下,中國的科學家們開始了對中國高科技發展問題的苦苦思索。
中國該怎么辦?這個問題成天都在科學家陳芳允的腦子裡打轉。陳芳允是我國著名的無線電電子學家和衛星測控專家,中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1”號的測量控制系統就是由他主要負責研製的。
要認出這位大科學家,只要記住兩個特點就錯不了。一是自己給自己理髮,二是自己給自己縫補衣服。這位在新中國成立50周年之際,與王大珩等23位科學家共同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著名科學家,生活異常儉樸,做人也十分本分。每次出門在外,這位大科學家不是被人當成看門的老工友,就是被認做工廠的老師傅。
1983年11月,國務院經濟技術研究中心組織了全國上千名專家,對如何發展新技術的問題進行了研究,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長達150萬字的《中國迎接世界新技術革命浪潮挑戰和機會對策的研究》。
1986年初,國防科工委召開了國防科技計畫會議,研究國防科技的計畫和今後的發展問題,陳芳允出席了這個會議。參加這次會議的還有著名科學家王大珩。
在大會上,科學家們就美國的“星球大戰”計畫以及中國如何應對這一輪新的科技挑戰問題做了討論。
當時專家學者們普遍認為,從表面上看,“星球大戰”只是一個重點針對蘇聯軍事威脅的戰略防禦計畫。但從此計畫囊括了大批新興尖端科學技術這一點看,美國此舉不僅有強烈的軍事目的,還有深遠的政治目的。
但是,在中國應該採取什麼對策這個問題上,科學家們存在著很大的分歧。一種意見認為,我們也應該搞。理由是,在科學技術飛躍發展的今天,誰能把握住高科技領域發展方向,誰就有可能在國際競爭中占據優勢。我們不能輕易放棄這個機會。
另一種意見則截然不同,這一部分科學家認為,中國的國力,目前還不具備全面發展高科技的經濟實力。現在搞高科技,中國可以先搞短期見效的項目。等美國搞出來以後,中國也賺了錢,有了經濟實力,就可以利用美國的科技成果了。

序言

自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新中同已走過了60年的風雨歷程。歷史是一面鏡子,我們可以從多視角、多側面對其進行解讀。然而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個多世紀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會、民生等領域,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華民族已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60年是短暫的,但這60年帶給中國的卻是極不平凡的。60年的神州大地經歷了滄桑巨變。從開國大典到60年國慶盛典,從經濟戰線上的三大戰役到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三位,從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三大改造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確立,從宜將剩勇追窮寇到建立了強大的國防軍,從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到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從“雙百”方針到體制改革後的文化事業欣欣向榮,從掃除文盲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建設新型國家,從翻身解放到實現小康社會,凡此種種,中國人民在每個領域無不留下發展的足跡,寫就不朽的詩篇。
60年的時間在歷史的長河中可謂滄海一粟。其間究竟發生了些什麼,怎樣發生的,過程怎樣,結果如何,卻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對此,親身經歷者或可鮮活如昨,但對後來者來說卻可能只是一個概念,對某段歷史的記憶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於此,為了讓年輕人,特別是青少年永遠銘記共和國這段不朽的歷史,我們推出了這套《共和國故事》。
《共和國故事》雖為故事,但卻與戲說無關,我們不過是想藉助通俗、富於感染力的文字記錄這段歷史。這套500冊的叢書匯集了在共和國歷史上具有深刻影響的500個重大歷史事件。在叢書的謀篇布局上,我們儘量選取各個時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義的若干事件加以敘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國發展的全景和脈絡。為了使題目的設定不至於因大而空,我們著眼於每一重大歷史事件的緣起、過程、結局、時間、地點、人物等,抓住點滴和些許小事,力求通透。
歷史是複雜的,事態的發展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由於敘述者的視角、文化構成不同,對事件的認知或有不足,但這不會影響我們對整個歷史事件的判斷和思考,至於它能否清晰地表達出我們編輯這套書的本意,那只能交給讀者去評判了。
這套叢書可謂是一部書寫紅色記憶的讀物,它對於了解共和國的歷史、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和中國人民的偉大實踐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時,這套叢書又是一套普及性讀物,既針對重點閱讀人群,也適宜在全民中推廣。相信它必將在我國開展的全民閱讀活動中發揮大的作用,成為裝備中國小圖書館、農家書屋、社區書屋、機關及企事業單位職工圖書室、連隊圖書室等的重點選擇對象。
編者
2010年1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