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桶鄉

六桶鄉

六桶鄉地處修文縣西北部的烏江河畔,西臨烏江與黔西、金沙兩縣隔河相望,北接息烽縣,南靠修文縣大石鄉,是四縣延邊貿易集散中心。鄉政府駐地鹽井村,距修文縣城50公里,是修文縣距修文最遠的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六桶鄉
  • 面積:109平方公里
  • 人口:28529人(2006年)
  • 耕地面積:36417畝
行政區劃,歷史文化,地理環境,集市貿易,經濟發展,內設機構,發展現狀,機遇與目標,

行政區劃

六桶鄉地處貴州省修文縣縣城西北,距縣城50公里。全鄉國土面積109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36417畝,其中田5174畝;鄉轄28個行政村,1個集鎮管理辦公室,共188個村民組,居住著漢、布依、彝等13個民族,2006年年末人口28529人。
六桶鄉
六桶鄉是典型的山地地帶,喀斯特地貌明顯,大大小小各種溶洞星羅棋布,有規模宏大,景色奇異,遠近聞名的躲兵洞、何家洞。礦產資源較為豐富,有硫鐵礦等,吸引許多商人的目光,如今投資1000多萬元,年產15萬噸的清水溝煤廠已正式投產;生態多樣性保持較為完好;森林覆蓋率達30%以上。鄉內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2攝氏度,年降雨量950-1200毫米,無霜期270天左右,適宜多種農作物的種植。目前種養殖業成為六桶鄉農民收入的主要支柱,有聞名全市的林下土雞,肉牛養殖和生豬養殖。

歷史文化

六桶鄉文化開發較早,文化底蘊深厚,從民國初期教育的先河“天爐學堂”到現在規模宏大的全日制中國小,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六桶人;手工業和民間藝人是修文縣發展歷史較早的地區之一,烏江河畔的土法造紙已列入修文縣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技術的發展對六桶人民生活、生產和文明的進步與發展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地理環境

鄉境內非耕地面積約39616畝,其中牧草面積6445畝,主要分布在九嶺崗、坪山一帶,有利於發展養殖業。鄉境內分布著石灰質溶岩區和頁岩地質區,並蘊藏著豐富的礦藏資源。大大小小的溶洞星羅棋布。在與息烽交界處的“躲兵洞”,鄉境內的老硝洞、關牛洞、天寶洞、何家洞等洞穴景色奇異,遠近聞名。頁岩地質區域主要分布在保坪、復興、大新、榨土等村,岩頁是生產頁岩磚的好原料。礦藏主要有煤礦、硫鐵礦、汞礦和鐵礦等。煤礦主要分布在金星、河銀、來鶴、花榔、石頭、大興、順江、聯合、海馬等9個村;硫鐵礦主要在來鶴村;汞礦主要分布在河銀、金星、六桶等村。鄉境輕工業和手工業主要有冶煉,鑄造,造紙,沙鍋,磚瓦,石木業加工,糧油加工,副食品加工等。其中冶煉、造紙、鑄鏵、石木工藝等歷史都比較悠久,明清時期的“小荊州”盛況,海馬、順江繁忙的紙坊,晝夜火紅的鑄鏵和砂鍋,精緻的石木工藝等,這些都曾在鄉內這塊土地上閃耀著光芒,且為鄉民生存發展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現在,許多輕工業、手工業在鄉內都得到長足的發展,從而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並正在向小康社會邁進。
六桶鄉風光六桶鄉風光
鄉境大部分是喀斯特地質,不易保水,地下水容易流失,故有“六桶吃水貴如油”的哀嘆。歷年來各級黨委政府對這一問題都非常重視。1958年到處修築山塘水庫,解決了一些灌溉問題以外,到改革開放以後,政府將水利建設的重點著力放到解決人畜飲水工程上來。根據各地的自然水源條件,以聯合和獨立相結合的形式,以蓄水為主的方法,大力興修蓄水池。在政府的幫助和村民的努力下,到2004年,全鄉各地都修有蓄水池或提水站,許多農戶吃上了自來水,鄉民吃水得到根本保障。
貫穿鄉境腹地的修文至黃金、海馬公路、六桶至九莊、關寨、花榔、坪山等公路,是六桶鄉主要運輸動脈。鄉村公路四通八達,加上烏江河流水運,海馬大橋的建設,在整個鄉境內構成一張細密的交通網,拉動著六桶經濟的發展。

集市貿易

集市貿易是方便民眾生活、進行物質交流、推動經濟發展的有力槓桿。六桶地區集市貿易從繁華“小荊州”的淹沒,到鹽井“老街基”的興起;從“杉棠樹”文姓開場,到六桶老街的形成,歷經三百餘年的風風雨雨。六桶老街已經不適應六桶經濟的發展了。1992年,六桶鄉黨委政府便對集鎮建設進行周密的統籌規劃,1994年在鹽井村為新集鎮建設征撥土地200畝,隨即破土動工。1996年10月新集鎮總體建設規模基本形成,各單位先後遷到新集鎮開始辦公,是月30日正式開場貿易。現在,六桶人終於告別了狹窄骯髒舊街道,進入了清潔舒適的新集鎮進行交易,一到場天,商賈雲集,攤位整齊,人頭攢動,人聲鼎沸,市場繁華已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經濟發展

過去,在很多人的意識里,是把六桶與貧窮、落後聯繫在一起,但隨著六海公路、花九公路相繼建成通車,海馬大橋的立項修建,終於打開六桶對外開放的北大門,打造了招商引資的新優勢,將六桶溶入了修文、息烽、金沙、黔西四縣經濟圈,為建成延邊集散貿易中心打下堅實的基礎。
近年來,六桶鄉黨委、政府一班人真抓實幹,搶抓機遇,求真務實,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總攬,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統領工作全局,以集鎮建設為重點,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發展畜牧業為突破口,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層層把工作落實到實處。通過全鄉上下的共同努力,社會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圓滿完成了預定的各項目標任務。2006年全鄉實現農業總產值8397萬元,與上一年相比增長12.05%;完成財政收入175.6萬元,比上年增長5.2%,完成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4750萬元,鄉鎮企業增加值850萬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848萬元,招商引資完成31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9.2%達到2646元。

內設機構

(一)黨政辦
1、及時了解並向鄉領導準確提供鄉屬各部門、各單位貫徹執行黨和國家路線、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和上級黨委、政府的決定、決議情況。
2、協調鄉屬各部門之間有關工作,搞好調查研究,收集整理各種資料,了解和掌握全鄉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情況,為鄉領導科學決策提供依據。
3、負責鄉黨委、政府工作報告、會議報告及其他重要文稿的起草工作,為鄉領導提供優質高效的秘書服務;負責鄉黨委、政府全體會議、班子會議和專題會議及其他重要會議的會務工作。
4、承辦上級機關來文、來電和各單位的請示、報告,制發鄉黨委、政府各類檔案,並及時做好催辦、歸檔、調閱工作。完成好文秘、檔案規範及上報下發工作,當好參謀助手,為黨委、政府科學決策搞好服務。
5、負責各種會議、檔案決定事項的督辦工作,強化督查考核,配合鄉做好督查工作,確保鄉黨委、政府的決策落實到實處。協調處理民眾信訪、投訴,組織協調搞好鄉機關政務、黨務信息公開工作。
6、負責鄉黨代表、人大代表的建議、意見辦理催辦工作,做好鄉黨代會、人代會報告材料的組織協調工作。
7、建立健全鄉政務、黨務信息網路,負責鄉信息網路的管理,全面開拓信息資源,及時準確地收集、整理、提供各類信息,向鄉領導及上級部門報送,協助搞好中樞網路建設和管理工作。
8、協助鄉領導做好公務接待工作,做好鄉政府與省市駐各部門、單位聯絡協調等具體工作。對內、對外、對上、對下溝通聯繫、協調工作,為黨委政府總攬全局搞好服務。
9、加強鄉機關內部管理,管理鄉機關的行政、後勤,負責辦公場所維修、車輛管理、保衛、衛生、綠化等工作。
10、加強檔案、財務管理工作。
11、完成領導交辦的其它事項。
(二)計生辦站
1、宣傳國家和地方的計畫生育方針、政策、法規;普及人口與計畫生育、優生優育、生殖保健等科學知識;做好宣傳品進村入戶和發行工作;
2、開展避孕節育、優生優育和生殖保健技術服務及諮詢工作,重點搞好查環、查孕、查病工作;
3、負責鄉、村、組、中心戶計生專(兼)職幹部和村服務室工作人員的培訓工作;
4、負責避孕藥具計畫、管理、發放和諮詢指導工作;
5、指導村服務室做好各項業務工作,提高服務技能和孕前服務水平;
6、中心服務站具有指導、協助所轄鄉鎮普通服務站工作的職能。
(三)水利站
負責制定全鄉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發展戰略規劃中長期及年度計畫,編制開發利用水資源和防治水害的綜合規劃及水的長期供求和水量分配方案,並組織、監督實施。負責全鄉農田水利、鄉供水、各村人畜飲水工程建設並對工程進行行業管理。水資源的統一管理,水庫、山塘安全管理工作。

發展現狀

以構建和諧六桶為目標,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素質教育碩果纍纍,2006年高考,上本科線12人,其中1人上重點線,27人上專科線,國小入學率99.8%,國中入學率110.26%;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紮實推進,連續五年保持縣計生目標考核一等獎;衛生事業健康發展,農村人口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90%。農村自然村寨實現了通電視和廣播。12個村開通了程控電話,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網路覆蓋全鄉。從2001年起,實施了農村民眾的茅草房改造工程,共投入財政和社會幫助資金1000萬元,民眾自籌2500萬元,新建和改造農村民眾住房2500餘戶,使農村民眾告別了世代居住的茅草房,住進了明亮寬敞的新居。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改造和硬化了大部分的進村進組公路,農村行路難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大部分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民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處處展現出一派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景象。

機遇與目標

藍圖令人振奮,但令人振奮的是依靠紮實的努力,藍圖才會變成現實,六桶鄉黨委、政府著眼於現實,搶抓兩個機遇,努力實現既定目標。
一是紮實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市場為導向,以科學技術為支撐,以基地建設為突破口,大力調整農業結構,圍繞做強做大“煙、畜、菜、果、藥”五大特色產業,最佳化農業內部結構,引進資金,壯大特色經濟規模,促進農民增收。
二是發揮區位優勢,搶抓全縣煤化工發展戰略機遇,充分利用鄉內和黔西、金沙的煤炭資源,積極做好項目準備,通過招商引資,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搶抓省政府打造大烏江旅遊的機遇,做好旅遊產品的規劃和宣傳,引進投資商開發烏江旅遊資源,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
三是加大集鎮建設的力度,不斷完善集鎮配套功能,提高城鎮管理水平和市民文明衛生習慣,將集鎮面積擴展到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000人左右,形成真正的延邊集散貿易中心鎮。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