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七日晝寢

《六月十七日晝寢》是宋代詩人黃庭堅所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一、二句寫現實生活,說自己穿著朝服在京城度日,感到局促不安,因而嚮往昔日鄉村生活的自由自在。三、四句,寫由馬齕乾草的聲音引發出夢境。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六月十七日晝寢》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品出處:《山谷集》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黃庭堅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六月十七日晝寢
紅塵1席帽烏靴2里,
想見滄洲3白鳥4雙。
馬齕5枯萁6喧午枕7
夢成風雨浪翻江。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紅塵:指繁華之地。
  2. 席帽烏靴:指官服。席帽,以藤為架編成的帽子,宋時士子出外都戴席帽。烏靴,即朝靴。
  3. 滄洲:濱水的地方。古時常用以稱隱士的居處。
  4. 白鳥:白羽的鳥。鶴、鷺之類。
  5. 齕(hé):咬,咀嚼。
  6. 枯萁:乾草。
  7. 午枕:午睡的枕頭。多指午睡。

白話譯文

我戴著席帽穿著朝靴混跡在京城,一心只嚮往回到家鄉的渺渺水濱,伴隨著白鳥雙雙。午間就枕,傾聽著戶外馬兒咀嚼乾草的聲響;到了夢中,卻置身在風雨吹打著的江邊,欣賞著滔天巨浪。

創作背景

詩約作於元祐四年(1089年)至六年間,當時黃庭堅在史館任職,蘇軾因與當朝政見不合,出守杭州,黃庭堅失去吟伴,自感官場風雲多變,於是產生了歸隱山林的念頭。這首詩表現的正是他當時的心情。

作品鑑賞

詩一、二句寫現實生活,說自己穿著朝服在京城度日,感到局促不安,因而嚮往昔日鄉村生活的自由自在。詩平平而敘,把現狀作了客觀的描述,以“想見”二字表明自己對生活的態度,對比很鮮明。席帽烏靴,在詩人的作品中往往是作為羈絆自由生活的象徵,滄洲白鳥也一直是作為隱逸生活的代表。詩特地把這兩個生活畫面拈出來進行對比,以“想見”二字作為感情的維繫線,強烈地反映詩人渴望脫離官場回歸自然的心情。
三、四句,寫由馬齕乾草的聲音引發出夢境。黃庭堅精於佛典,《楞嚴經》說:“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人於彼睡時搗練舂米,其人夢中聞舂搗聲,別作他物,或為擊鼓,或為撞鐘。”詩在這裡就是化用了這個典故,說睡午覺時,聽到馬咬乾草聲,在睡夢中仿佛處身在江邊,耳中是風雨浪濤聲。夢境是人思想的反映,夢中在江邊聽風聽雨,正反映詩人對隱逸生活的熱愛與嚮往,是以實例對前兩句作延伸與證明。宋葉夢得石林詩話》說,晁君誠有“小雨愔愔人不寐,臥聽羸馬齕殘”句,黃庭堅見了很讚賞。後來黃庭堅作了“馬齕枯萁”二句,非常高興,認為很工整,舉以示人。
由此推論,黃庭堅這二句詩是有所本、有所意而作,未必真的有“夢成風雨浪翻江”事,黃庭堅也許是以夢說真,呼應第二句“想見滄江白鳥雙”,寄託歸隱的心情。然而,詩無達詁,細讀此詩,又會使人產生懷疑,黃庭堅嚮往回到“滄江白鳥雙”的恬靜世界中去,何以會夢見風雨大浪呢?因此,末句又可理解為詩人以風雨急浪喻官場的險惡,與首句遙相呼應。
黃庭堅的詩喜歡拗折出奇,因此清方東樹昭昧詹言》說他的詩常有“矜持虛憍”的弊病。這首詩雖然也有追求奇峭的傾向,因為與自己的心情密相吻合,有豐富的內涵,所以雖奇而切,不覺得生造湊韻。

作者簡介

黃庭堅(1045—1105)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字魯直,號涪翁,又號山谷道人。原籍金華(今屬浙江),祖上遷家分寧(今江西修水),遂為分寧人。治平進士,授葉縣尉。歷任國子監教授、秘書郎,曾為《神宗實錄》檢討官,編修《神宗實錄》,遷著作佐郎,加集賢校理。《神宗實錄》成,擢為起居舍人。哲宗親政,多次被貶,最後除名編管宜州(今廣西宜山)。卒於貶所,私諡文節先生。《宋史》有傳。尤長於詩,與蘇軾並稱“蘇黃”。與張耒秦觀晁補之並稱“蘇門四學士”。其詩多寫個人日常生活,藝術上講究修辭造句,追求新奇。工書法,與蘇軾、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有《山谷集》、《山谷琴趣外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