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工城遺址

六工城遺址

六工城遺址,位於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南岔鎮七工村西2千米處的荒草灘上,是漢至唐時期的古遺址。

六工城遺址最早在民國十五年(1926年)被記錄。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正式開始考古調查。遺址由城和障兩部分組成。大城東西長約362米,南北寬約304米,面積約110048平方米。其東北連線一座小城障,平面呈方形,南面正中設門,四角各遺存角墩一座。除東北角外側剝落較為嚴重外,其它牆體保存完整。小城障西南角發掘出灰層剖面,灰層厚達1.6米,按照年代可劃分為三層:下層夾雜有魏晉時期陶片,中層為唐宋時期陶片,上層多是清代陶瓷片。六工城遺址是絲綢之路上兩漢以來一處重要的城址,初步考證大城當為“宜禾縣”,小城當為“崑崙障”之故址,為研究絲綢之路發展和各民族交往有重要的價值。

2013年5月,六工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六工城遺址
  • 地理位置: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南岔鎮七工村西2千米處的荒草灘上
  • 所處時代:漢至唐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號:7-0478-1-478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據《漢書﹒地理志》《安西縣新志》《重修肅州新志﹑安西衛》記載和有關專家考證,六工城遺址小城為西漢宜禾都尉崑崙障,大城為曹魏時期的宜禾縣城。西晉元康五年(295年),劃宜禾縣歸晉昌郡,後魏屬常樂郡。北周改涼興縣,隋常樂鎮,唐常樂縣城。《西夏記事本末》卷首所附《西夏地形圖》上,標註該城為“常樂城”,而非“常樂縣”。
據《甘肅省新通志》、《重修肅州新志•安西衛》記載:清雍正年間大力實行移民屯黃,安置移民。故該城得以整修,安置吐魯番回民屯墾,後疊遭肅州回民﹑安西南山土匪逆害,城破民逃,廢棄。
六工城遺址最早在民國十五年(1926年)被記錄。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正式開始考古調查六工城遺址。

遺址特點

六工城遺址由城和障兩部分組成。大城東西長約362米,南北寬約304米,面積約110048平方米。城牆底寬4米,頂寬2.8米,高7.5米,夯土版築,夯層厚約0.16米。南﹑西﹑北三面各有城門及瓮城,城牆呈直線,唯以東城牆連續四次內折,南、西、北牆保存相對較好,外城東牆倒塌嚴重。全城共有內外角墩7個、馬面8個。
大城東北連線一座小城障,平面呈方形,南面正中設門,四角各遺存角墩一座。東西長約76米,南北寬約82米,面積約6232平方米,夯土版築,底寬8.3米,頂寬4.9米,高10米。除東北角外側剝落較為嚴重外,其它牆體保存完整。小城障西南角發掘出灰層剖面,灰層厚達1.6米,按照年代可劃分為三層:下層夾雜有魏晉時期陶片,中層為唐宋時期陶片,上層多是清代陶瓷片。

文物遺存

綜述
六工城遺址採集有繩紋、水波紋等紋飾的灰陶片和瓷片。普查人員曾於城內採集到“五銖錢”和“開元通寶”錢幣數枚。
魏晉“食飯舉”陶奩
陶奩,高13.7厘米,口徑17.9厘米,底徑20.9厘米。現瓜州縣博物館藏。1988年,出土。灰陶,子口,折肩,直壁,平底。墨書“食飯舉”三字。對研究魏晉時期的文字發展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六工城遺址
六工城出土陶奩(食飯舉)

研究價值

六工城遺址是絲綢之路上兩漢以來一處重要的城址,初步考證大城當為“宜禾縣”,小城當為“崑崙障”之故址,為研究絲綢之路發展和各民族交往有重要的價值。

保護措施

2013年5月,六工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六工城遺址
六工城遺址保護標誌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六工城遺址位於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南岔鎮七工村西2千米處的荒草灘上。
六工城遺址

交通信息

自駕:自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六工城遺址,路程約24.4千米,用時約38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