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二闊恩爾

哈薩克族《六十二闊恩爾》最近被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公布為第一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一錘定音,結束了自1996年開展研究工作以來在學術界長期存在的質疑,最終認定《六十二闊恩爾》是哈薩克族傳統音樂中民間器樂曲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六十二闊恩爾
  • 已獲榮譽: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民族:哈薩克族
  • 已蒐集數:達3000多首
1.
哈薩克族人將民間器樂曲稱作“奎依”,它在哈薩克族傳統音樂中具有特別重要的位置。據了解,哈薩克族民間流傳的“奎依”有數千首,已蒐集統計的就達3000多首,分別用弦鳴類撥弦樂器冬不拉、弓弦樂器庫布孜和氣鳴類豎吹管樂器斯布孜額演奏。這些“奎依”中,有一部分被稱作“闊恩爾”的樂曲,它們或講述曲折感人的故事,或抒發演奏者深沉而真摯的感情。它們的速度一般為偏慢的行板,演奏時,不炫耀技巧而講究韻味。它們讓你了解哈薩克族人的歷史,洞察哈薩克族人的心靈,感受草原音樂文化所特有的純樸、率真、醇香、厚重,每一首樂曲都會讓你感受到哈薩克族傳統器樂曲所具有的獨特的美。冬不拉、庫布孜、斯布孜額這三件樂器又各有特色:冬不拉可用左右手各種演奏技法,奏出多變的音色;庫布孜奏出單純而富有感情的旋律;斯布孜額則是古樸的持續長音。這一連串流動的樂音,表現出哈薩克族人獨有的音樂審美觀念。據哈薩克族學者介紹,古代哈薩克草原,居住在西部的哈薩克族有“六十二阿克傑令”,樂曲以快速、激昂見長;居住在中部的哈薩克族有“六十二庫斯巴薩爾”,樂曲以華麗、優美見長;而居住在東部的中國哈薩克族有“六十二闊恩爾”,樂曲以深沉、動人見長。
“六十二”和“闊恩爾”是哈薩克族人心目中兩個神聖的辭彙。“闊恩爾”為古哈薩克語,具有多重含義:譬如在顏色上指棕褐色,由太陽所發出的“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光所融合而成的棕褐色,是哈薩克族人心目中最美麗的顏色;在環境上,有山、有水、有草、有樹,最適宜於放牧和生活的美麗山區,被稱作“闊恩爾套”;在炎熱的夏天,吹來一股涼爽宜人的和風,稱作“闊恩爾傑勒”;對品行好、具備謙虛謹慎、和藹可親性格的人稱作“闊恩爾彌甲孜”;對融洽歡樂的聚會,稱之為“闊恩爾康勒克歇”;對經濟比較寬裕的小康生活稱作“闊恩爾卡勒塔”。“闊恩爾”一詞被專門用來形容美好的事物,所以,對於最深沉、最優美、最能打動人們心弦的音樂,哈薩克族人稱之為“闊恩爾”,其中的每一首樂曲都是在哈薩克族民間長期流傳、經歷了一代又一代草原人檢驗的器樂曲精品。
所謂的“六十二”也並不是一個確定的、單純的數量概念,而具有“眾多的”、“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等多重含義。哈薩克族人認為:每個人身上都有六十二根血脈,正是這些血脈終日不停地運動,才給人帶來了旺盛的生命力。人的生命和所有的軀體活動都要靠這六十二根血脈支撐。同樣,被稱作《六十二闊恩爾》的這一批優秀的傳統器樂曲,也是哈薩克族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
在冬不拉、庫布孜、斯布孜額等哈薩克族傳統樂器的獨奏樂曲中,有一批特別優美抒情、悠揚感人的樂曲,哈薩克族人習慣將這一批樂曲稱作“六十二闊恩爾”。這些樂曲產生於哈薩克族萌生、形成、發展的不同時期。如公元前4世紀霍孜科爾仆西的《阿爾曼(願望)》、公元前1世紀沙依瑪克的《沙爾烏怎(黃河)》、公元7—8世紀之交的闊爾庫特的庫布孜曲《闊恩爾》、13世紀凱爾布哈的冬不拉曲《阿克薩克庫蘭》、15世紀卡孜托乾的《沙根尼西(想念)》以及19世紀塔特木別克的《沙勒闊恩爾》、庫結肯的《阿克鵠闊恩爾(白天鵝曲)》等,它們在哈薩克族民間廣為流傳,為一代又一代哈薩克族人提供著永遠的精神食糧,成為民族認同的紐帶。
“六十二闊恩爾”承載和記錄著哈薩克族人民對祖先、對歷史的記憶。五聲、七聲的不同樂曲彰顯著哈薩克民族的多源,以及哈薩克族人及其先民在歷史的長河中和蒙古族、漢族、突厥語各民族、印歐語各民族音樂文化的交融。所以,“六十二闊恩爾”不僅是哈薩克族民間音樂中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音樂寶庫中的一朵奇葩
2.《六十二闊恩爾》就是“六十二套曲”。它集神話、詩歌、音樂、舞蹈為一體,通過樂器演奏、冬不拉彈唱、獨唱、合唱、對唱、單人舞、雙人舞、集體舞及詩歌吟誦等形式進行表演。
像庫爾曼江·孜克熱亞這樣多年來奔赴各地蒐集哈薩克民間藝術的工作者雖然目前已有20多人,但對正在蒐集整理中的《六十二闊恩爾》來說,這一目標還有一定的距離。
《六十二闊恩爾》所涵蓋的曲目有上萬首,如今能為大眾熟悉和演唱的已經為數不多,能夠系統演唱《六十二闊恩爾》的民間藝人更是鳳毛麟角。
《六十二闊恩爾》中的每一部套曲結構都有一個主旋律和若干變奏曲組成,其中每一首樂曲既是《闊恩爾》主旋律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又具有和聲特色的獨立樂曲。套曲具有曲調豐富、結構嚴整的共同特點,而每組套曲又有各自獨特的音樂風格。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對《六十二闊恩爾》的研究工作從1996年就開始了,到目前,已在伊犁州直屬縣市和牧區、塔城、阿勒泰等地,通過民間走訪、民眾座談、藝人演唱等形式蒐集民歌100首、民間作曲歌曲500餘首、冬不拉曲500餘首……達3000餘首,但目前《六十二闊恩爾》仍面臨著許多問題。
多年來由於沒有固定經費投入,蒐集、整理工作時斷時續,不能正常進行;資料及書籍出版不足,開展舞台演出更無經費;參與研究人員補貼難以保證;經費短缺導致許多資料難以到手;請專家對《六十二闊恩爾》樂譜的學術鑑定,因無經費尚未實現。
3.
哈薩克六十二闊恩爾最近經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廳組織專家論證通過,決定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六十二闊恩爾是哈薩克族民間古典音樂,意為“六十二套連貫、優美、抒情的樂曲”,是一種以器樂曲為主的配以民歌、舞蹈、說唱、彈唱等多種藝術表演形式於一體的綜合藝術。近現代哈薩克族民間廣泛流傳的簣(器樂曲)、諳(民歌)、喔吟(說唱)、哎吐嘶(阿肯彈唱)以及赫薩-達斯坦(敘事詩演唱)等音樂演唱藝術,皆源自六十二闊恩爾。
哈薩克人認為,人有“六十二根血脈”,生命靠“六十二根血脈”支撐﹔生活要有六十二闊恩爾,有了六十二闊恩爾,精神才能振奮。六十二闊恩爾是哈薩克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繼承和發展了被史籍稱為《悅般樂》、《康居樂》,不斷吸收包括自漢代以來中原文化以及天山南北各民族文化的精髓,並受絲綢之路帶來的西方音樂的影響,與本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相融合,繼承、發展與創新的結晶。
哈薩克六十二闊恩爾具體形成年代,因沒有足夠的歷史文獻依據,不能妄下斷語。根據現代學者對六十二闊恩爾的研究,認為六十二闊恩爾的形成與發展,應與哈薩克族音樂的發展同步,特別是“簣”的發展一脈相承。從時間上大體可分為古塞人至烏孫(漢初)以前的早期形態,烏孫(漢代)至哈薩克汗國成立前(明代中期)的孕育期,哈薩克汗國(明代中期)至清代的形成期以及以後的演化期。
哈薩克“簣”的早期形態──古代的“可克”
哈薩克人將器樂曲統稱為簣,古塞人稱作可克。由各種樂器演奏出來的樂曲,分別冠以樂器的名稱,如冬不拉簣、斯布孜額簣、庫布孜簣。據《哈薩克樂曲史》介紹,稱為哈薩克人先祖的古塞人創造了各種樂器,斯布孜額(胡笳)是塞人最早使用的樂器。塞人還使用過兩根弦的彈撥樂器和庫布孜一類的拉奏樂器。哈薩克族民間流傳的《星繞》(深淵)、《阿克鶻》(白天鵝)等樂曲就產生於塞人時期。從古塞人到烏孫(漢代)之前的樂曲是哈薩克“簣”藝術的早期形態。這一時期僅有斯布孜額等簡單的樂器,演奏一些短曲。他們用斯布孜額、庫布孜及兩根弦彈奏的樂器進行演奏,把沒有唱詞、僅用樂器演奏的樂曲稱為“可克”。
哈薩克“簣”的成熟、發展與闊恩爾的孕育期
張騫通西域之後,古代哈薩克各部族就與中原封建王朝友好往來,特別是漢朝公主西嫁烏孫昆莫,更密切了相互間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繫。在音樂發展史上,更是相互產生了重大影響。
匈奴也是一個能歌善舞的遊牧部落,產生了不少的詩人、歌手,創造了各種樂器和樂曲,除斯布孜額、庫布孜是傳統樂器外,還創造了角、笛、琵琶、胡琴等樂器。他們能把各種歷史事件、生活習俗、男女愛情故事即興編成歌謠進行演唱。這種習俗就是哈薩克人沿襲至今的阿肯彈唱。
公元8世紀(唐代中期),克普恰克部落之烏古斯當汗時期,產生了一位著名的作曲家、彈唱家闊爾庫特。他先後擔任過三個可汗的宰相。不僅他的言論被後人尊為聖言,他還是一位音樂天才,創作了很多的“簣”(曲)和“諳”(調),被後人稱為娛樂之父。
在公元9─10世紀的葛邏祿汗國時期,康居─欽察部落出現了一位傑出的哲學家、文學家、音樂家法拉比。他在音樂研究方面成就非凡。他研究過一種名為各博爾的、有40個音位的樂器,很可能就是哈薩克冬不拉樂器的始祖。法拉比所著的《音樂全書》,是他研究東方民間音樂的成果,對阿拉伯音樂理論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從烏孫(漢代)到哈薩克汗國建立之前(明代中期)這段漫長的歷史時期,是哈薩克“簣”成熟、發展與闊恩爾藝術的孕育期。在這段時期里,哈薩克文化受到中原文化的極大影響。音樂方面,相互的交流頻繁。唐代時,康居樂舞十分盛行。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其《胡旋女》一詩中對胡旋舞做了生動的描寫。無疑,用於舞蹈伴奏的樂曲就是“簣”。這說明被吸收為唐《大曲》之一的《康居樂》,已經形成集歌樂、舞樂、器樂於一體的形式了。
哈薩克“簣”的興盛與闊恩爾的形成期
據《哈薩克族簡史》一書介紹,白帳汗國人繼承和發展了闊爾庫特的音樂藝術。公元1227年,乃蠻部落的音樂家凱爾布哈以成吉思汗之子朮赤汗之死有關的事件為題材,創作了著名的“簣”──《阿克薩卡庫蘭朮赤汗》。
公元15世紀中期,哈薩克汗國建立以後,隨著社會安定、經濟的發展,文化藝術也得到了空前的繁榮。特別是自古以來流傳於各部落的民間故事、史詩、音樂、舞蹈,在語言、文字逐步統一的條件下,得到相互傳播。這時出現了“沙勒─色爾”形式的、專門以演唱活動為生的民間藝人班社。許多歌頌歷史人物、民族英雄,讚美自然、動物、花鳥,描寫人物情感,歌頌純真愛情,反映人民疾苦,勸誡世人的樂曲、唱詞、舞蹈被這些民間藝人蒐集、整理出來。他們把原來單一的“簣”樂曲進行了擴張,變成集音樂、舞蹈、演唱於一體的綜合演唱活動。可以斷定,這便是稱作闊恩爾的藝術形式。哈薩克闊恩爾逐漸形成為一種完整的樂曲形式以後,便有著系統的套數、豐富的節奏與曲調。民間歷來有“富人家的喜事三十天娛樂,四十天慶典”的傳說。娛樂當是演唱六十二闊恩爾。按每部闊恩爾演唱兩小時、每天演唱兩部闊恩爾計算,就要演唱三十一天。所以,民間“三十天娛樂”的傳說應該是有根據的。
4.一些依靠口頭傳承的民間藝術正在不斷消失,有的正瀕臨滅絕。哈薩克族的《六十二闊恩爾》正處於這種情況。《六十二闊恩爾》所涵蓋的曲目有上萬首,如今能為大眾熟悉和演唱的已經為數不多,能夠系統地演唱《六十二闊恩爾》的民間藝人更是鳳毛麟角。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對《六十二闊恩爾》的研究工作從1996年就開始了,到目前,已在伊犁州直屬縣市和牧區、塔城地區、阿勒泰地區等地,通過民間走訪、民眾座談、藝人演唱等形式蒐集民歌100多首、民間作曲歌曲500餘首、冬不拉曲500餘首。 但經費短缺 、專業研究人員缺乏、人們對民間文化的重視程度不夠等諸多因素導致《六十闊恩爾》的蒐集整理、出版等工作仍步履艱難。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