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橋

公案橋

公案橋,既是古橋名,又是舊村名,二者緊密相連。本文為區分橋與村及敘述方便,橋稱為“公案”橋,村稱“公案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案橋
  • 地理位置:唐山市灤南縣姚王莊
  • 重建時間:1894年(光緒九年)
簡介,坐落求真,舊貌初探,時間之爭,

簡介

光緒五年修《永平府志》載:“公安(案)橋,州南九十里。”民國26年修《灤縣誌》載:“公案橋,在公案橋莊東。”記載均特簡單,詳情不得而知。《灤南文史資料》第二輯,古橋始末對“公案”橋作了簡要記述:公案橋,又名弓案橋。坐落在樂胡公路姚王莊村中,跨越青河,為東西走向,元代已存,橋長不詳。重建於1894年(光緒九年),9孔,長27米,為青石拱橋。僅此而已。
古橋與舊村同名,了解橋需知村。“公案橋”作為舊村名,屬近橋8村共有。其中包括姚莊、王莊子、黨莊、董莊、馬莊、曹莊、楊莊、碾上。明永樂(1403~1424)年間,山西山後陸州遷民至此建村,各自然村自有名號,如上所述。又因鄰近小青河上歷史悠久、聞名遐邇之“公案”橋,八村對外均稱“公案橋”。新中國建立後規範行政區劃,董莊、馬莊合為一個行政村,稱董馬莊;曹莊、楊莊、碾上合為一個行政村,稱曹楊碾。1988年地名資料更新,“公案橋”作為舊地名處理不稱。姚莊和王莊子也合為一個行政村,稱姚王莊。解放前,八莊村民外出均報“公案橋”人,自然村名多不知曉。可見“公案”橋歷史久遠,聲名遠播,諸莊村民亦借橋名而提高知名度。民國26年修《灤縣誌》記載乾隆乙卯科進士、奉天府教授楊開基稱“邑之公案橋人”。
就橋名而言,因橋狀似“公案”而得名。其舊貌、坐落、建造時間、沿革變化或無文字可考,或記載、延傳有誤,“公案”古橋朦朦朧朧,令人不識廬山真面目。至此,掀開一層神秘的面紗,或可一睹姣容玉面。

坐落求真

《古橋始末》載:“公案橋坐落在樂胡公路姚王莊村中。”村人亦有此說,實則不準。一是姚王莊系20世紀80年代姚莊和王莊子合為一個行政村後之新稱,與“公案”橋相對而言,應稱“公案橋”或自然村名“姚莊”。二是胡各莊至樂亭之路原不經今之姚王莊,亦不經名副其實之“公案”橋,而是過韓道口村東之韓橋。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為抵禦敵人,保護老百姓,將韓橋破壞。後經維修仍難復舊貌,故而建國初修樂胡路將路址北移方經姚莊石橋。三是姚莊村頭石橋系微拱平梁橋,非狀似“公案”。準確地說,“公案”橋坐落於“公案橋”村小青河之上。具體而言,“公案”橋坐落於董莊、馬莊村東小青河上。姚橋坐落於姚莊(今姚王莊)村頭小青河上。

舊貌初探

名副其實之“公案”橋,其舊貌今人誰也說不具體,只是祖輩傳說“橋面中平,兩端緩坡而下,狀似公案”。“狀似公案”與現代建築物比,近似“天橋”。
今姚王莊(原姚莊)村小青河上原有一座古石橋,稱姚橋,外人習慣沿稱“公案”橋,亦不失為宏偉傑作,系姚莊村姚老石、姚丙臣等經手建成。古石橋長18米、寬6米、拱高0.7米,6墩7孔,墩上架通天梁,梁南北兩端各雕一龍頭。橋面上南北兩側裝有石護欄,欄高0.8米,為柱板榫接結構。護欄柱為方形,頂端連體雕似桃狀尖圓飾,柱間嵌鑲薄石板,板上浮雕人物畫。每孔相對兩塊欄板。橋東西兩端護欄立柱上各雕一小獅子狗。橋東北側立高2米左右的石碑三通,主碑碑額刻“流芳百世”,正文為建橋碑記。另兩通為芳名碑,俗稱布施碑,鐫刻助資者姓名及捐款額。可惜碑不知流落何方,碑記無從查考。此橋除外形美觀外,更主要的是結構科學,注意堅固耐久。其突出特點是,橋基為“密排梅花樁”,即每五根木樁為一組呈五瓣梅花狀,打入地下1.7米。一組木樁密不可分,手指難於插入。梅花樁上砌橋墩,鋪陰板。石橋雄偉壯觀,雕刻精細。春回大地後,河中魚蝦嬉戲,槳盪漣漪;岸上柳枝搖曳,野花爭妍;園中戽斗穿梭,菜青果碩。可謂小橋流水人家,風景如畫,堪稱當地一景。如徜徉於環回曲折、稱“九灣十八套”的小青河岸,會有曲徑通幽入迷宮之感,別有一番洞天。1963年開始治理潰堤淤塞之小青河,築修堤壩,裁彎取直。1975年拆傾圮之姚莊石橋改建成水泥橋,之後又河水斷流,乾涸見底,今已風光不再。

時間之爭

《灤南縣地名志》及《古橋始末》均言據《灤縣誌》載“此橋(公案橋)在元代就已存在”,今人已不知具體始建時間。未查清“公案”橋始建時間前,權作元代亦未嘗不可。
坐落於姚莊之古石橋,上述二文均稱“重建於一八九四年(光緒九年)”,此說不準確。光緒九年非1894年,而是1883年,相差11年。另,橋非光緒九年所建,而是光緒四年。姚莊村健在老人均知橋為虎年所建,以虎年出生之人記建橋時間應該是準確的。此其一也。1975年拆姚莊石橋,時在世老人告知,橋已98歲高齡。此其二也。經計算對照,知二者是一致的。至1975年98歲(農民習慣記虛齡),系1878年,即清光緒四年,乾支為丙寅,與虎年相吻合。始建姚橋至今已125年,拆毀距今28年。
四、謎團揭秘
董馬莊村東有石獅獸四個,(今)無橋,姚莊石橋橋頭無獅獸。一處是有橋無獅,一處是有獅無橋,違反常規。
據民間傳,“公案橋”人勤勞樸實,積德向善之淳厚民風感動了神仙,建築始祖魯班準備幫助“公案橋”修建石橋一座,以利勞作便行旅。建橋石料均系魯班親自雕琢打磨。石料備好後,分批送往神選橋址董馬莊村頭。四個石獅獸先期送到河邊,忽聞雞鳴報曉。餘下石料於次日夜繼續送來。至河邊恰遇一家葬埋小孩,送石料者懼晦氣又怕泄露天機,故而將石料改運到董馬莊北一里許之姚莊村小青河邊。村人知天意不可違,便將石橋建在姚莊村。石獅獸留於原處,也未另雕石獅獸按慣例置於橋頭,只在兩旁護欄立樁上雕了四個小獅狗應令。董馬莊村頭確有石獅獸四個,當時孩子們經常爬上獅獸玩耍,獅頭磨得明光鋥亮,因年久整體湮於地下。三五年前還可見獅頭露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