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明燒鵝是廣東一帶的傳統名吃,屬於粵菜系。公明的燒鵝,因色、香、味俱佳而名揚天下。剛出爐的燒鵝金黃鮮亮,皮脆嫩可口,肉肥而不膩,香味濃郁撲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明燒鵝
- 主要食材:鵝肉
- 分類:粵菜
- 口味:鮮香
- 產地:廣東公明
簡介,公明燒鵝的歷史,公明燒鵝,燒鵝歷史,製作工藝講究多,至今風采依舊,
簡介
正宗的公明燒鵝早在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就名揚海外。它還曾在1952年的全國經濟物資交流會上,吸引了眾多客商,被譽為名牌特色產品。
公明燒鵝的歷史
公明燒鵝
凡到過光明的人以未吃光明“三寶”為一大憾事,而到過公明的人,則以未吃公明燒鵝為一大憾事。
公明燒鵝,以色佳味美、肉嫩皮脆而遠近聞名,它屬光明新區公明上村的一項特色傳統手工藝技能產品。早在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就名揚海外。製作燒鵝的創始人姓陳,綽號叫阿堡,當年五十多歲。後來傳給他的兒子陳水德,綽號稱盆豆。陳水德,公明上村人,上村與公明鎮緊鄰,1951年他40多歲,從父為師學燒鵝製作技藝,父傳子承,自然很快學會。他繼承了父親的傳統工藝技術,燒制的燒鵝以物美價廉、味香可口贏得眾多食客青睞。此後,在第三代傳人身上失傳了。
公明燒鵝,以色佳味美、肉嫩皮脆而遠近聞名,它屬光明新區公明上村的一項特色傳統手工藝技能產品。早在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就名揚海外。製作燒鵝的創始人姓陳,綽號叫阿堡,當年五十多歲。後來傳給他的兒子陳水德,綽號稱盆豆。陳水德,公明上村人,上村與公明鎮緊鄰,1951年他40多歲,從父為師學燒鵝製作技藝,父傳子承,自然很快學會。他繼承了父親的傳統工藝技術,燒制的燒鵝以物美價廉、味香可口贏得眾多食客青睞。此後,在第三代傳人身上失傳了。
燒鵝歷史
據資料載,1952年,公明鎮稱為寶安縣七區。那年,全國經濟物資交流會在寶安縣深圳鎮人民路舉辦,全國各地的著名特產品都拿來展銷交流。當時的交流會堪比現在的文博會,全國各商家都拿出最搶眼的“家底”亮相。當時,寶安縣參加展銷的特色產品就是公明燒鵝,展銷攤位安排在一個不顯眼的地方。但“酒香不怕巷子深”,公明燒鵝老遠就把它獨特的香味送到人們的鼻子跟前,再加上其表皮光澤鮮亮,吸引了眾多顧客,成為交流會一大亮點,被譽為名牌特色產品之一。
製作工藝講究多
公明燒鵝,從挑選鵝苗到飼養再到燒制都是很講究的。過去公明上村有廣闊的草地,是放養群鵝的好地方。鵝苗養到100天左右,重約3公斤(不宜養過大,過大的燒鵝制出的肉質不嫩滑,口感不好)後,便選為燒制的優質鵝,進行圈養或籠養,要放在陰暗、安靜處,不露陽光,不讓走動,餵給稻穀和清水,飼養約20天再殺鵝烤制。殺鵝拔淨毛後,用蜜糖調水灌入,以竹管吹氣使鵝體遍布蜂蜜,除淨內臟。用陶缸做烤爐在缸底上半尺處鑿開一孔,以便於觀察燒鵝的色澤,掌握火候。把鵝掛在烤爐里,用炭火烤20分鐘左右,再把鵝取出吊乾水分,放進砂糖、食鹽、南乳、蜜糖、紅棗、黃花菜、蛋黃、八角、生薑汁、蒜泥等配料,用線紮緊鵝體,再在鵝皮上塗抹蜂蜜,然後放進烤爐進行第二次燒制,這次掌握火候尤其關鍵,火力不宜過猛也不能過弱,要適中烤15至20分鐘,取出燒鵝便是成品。但目前陶土燒制的燒烤爐漸漸被鐵制的燒烤爐代替。
至今風采依舊
上世紀90年代以後,公明人在燒鵝製作工藝上加以創新,把原來的陶缸烤爐改為不鏽鋼爐。這種爐易於消毒保持衛生,且堅固耐用,吸熱快,烤出的燒鵝不走味,可以同時烤七八隻鵝。但本地的老年人仍認為“老傳統”製作出的燒鵝味道更正,至今也有人用陶罐、陶缸製作烤爐,以保證燒鵝的正宗口味。
時至今日,儘管祖傳燒鵝工藝多已失傳,但公明人或多或少還是傳承了基本的燒制技術,再加上勤於鑽研,公明燒鵝還是比其他地方的燒鵝更有特色。吃過公明燒鵝的人,無不嘖嘖稱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