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人格論:以公司擔保制度為中心

公司人格論:以公司擔保制度為中心

《公司人格論:以公司擔保制度為中心》是2018年3月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余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司人格論:以公司擔保制度為中心
  • 作者:余塵
  •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8年3月
  • 頁數:251 頁
  • 定價:40 元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19715847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公司人格論:以公司擔保制度為中心》共分七章。本書先論述公司法人具有人格的前提,接著論述公司法人人格權的具體內容。在前述論述的基礎上,接著論述公司法人的人格特點,然後論述如何依據公司的人格特點來分析判斷公司法人法律行為的效力,*後再論述如何修改完善我國公司擔保制度的現行立法。由於公眾公司對於社會影響面大,本書筆者還就公眾公司作了特別的說明。

作者簡介

余塵,湖北羅田人,北京市合達律師事務所主任,法學博士。從事律師近二十年,承辦過大量的刑事辯護和公司業務。榮獲過“法務部黨員律師標兵”、“首都勞動獎章”、“北京市優秀律師”、“北京市司法行政系統先進個人”、“北京市優秀公益法律服務律師”等稱號。先後在期刊或報紙發表論文多篇,已出版過三本專著。現任或曾任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北京市石景山區人大代表、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刑事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市律師協會理事、北京市律師協會商事犯罪預防與辯護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律師協會律師權益保障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檢察機關人民監督員、石景山區人大常委會法律顧問、清華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導師、石景山區人民法院監督員、石景山區人民政府法律顧問、北京市作家協會會員等職務。

圖書目錄

緒 論
一、本書選題背景介紹
二、研究意義
三、國內外研究現狀綜述
四、本書創新點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法律確認公司具有主體人格原因分析
第一節 人格和人格權的定義及歷史內涵的演變
第二節 從個體人格到團體人格
第三節 法律賦予公司人格的前提分析
本章小結
第二章 公司人格權的具體內容
第一節 名稱權
第二節 名譽權
第三節 信用權
本章小結
第三章 我國公司擔保的法律規定及司法實踐
第一節 我國公司擔保法律規定概述
第二節 公司擔保現實司法困境
第三節 部門法中有關公司擔保制度立法背景分析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公司意思表示的法理學解釋
第一節 團體法律行為的法理學解釋
第二節 國家民主學說對團體法律行為學說的影響
一、公司歷史及其意思表示
二、國家意思形成機制及民主國家國家意志形成方式
三、民主國家民主政治理論及實踐對公司治理模式影響
第三節 公司法人機關意思表示的形成模式
本章小結
第五章 公司財產與相關方利益考量
第一節 公司財產與公司本身的利益關係
一、公司財產權性質之爭
二、公司財產客體範圍及公司資本制度
三、公司財產權對於公司法律人格之意義
四、公司擔保對於公司利益之影響
第二節 公司財產與股東利益關係
一、股權性質辨析
二、公司擔保的形成或有債務對股東權益影響
第三節 公司財產與公司債權人利益關係
一、公司資產與公司債權人關係
二、公司擔保對公司債權人利益的影響
第四節 公眾公司財產的社會屬性特別分析
本章小結
第六章 公司擔保的法理學解釋
第一節 公司擔保的權利能力法理思考
一、權利能力及行為能力理論產生及發展
二、公司法人的權利能力及行為能力的特點
三、公司應當具有擔保的權利能力
第二節 公司擔保意思表示生成過程中的國家強制
一、公司從事經營行為應當具有意思自治權利
二、公司法中意思自治與國家強制的平衡
三、我國公司擔保制度中的意思自治與國家強制的平衡
第三節 公司擔保效力要件分析
一、公司法律行為的特點及構成要件
二、公司法律主體意思表示的相關理論
三、公司擔保行為的法律性質分析
第四節 擔保決議的性質及法律效力分析
一、公司擔保決議的性質
二、公司擔保決議對內法律效力分析
三、公司擔保決議對外法律效力分析
第五節 現行公司擔保法律制度及其成因
一、理論爭議及司法困惑
二、理論分歧及司法困惑成因
第六節 常見病態公司擔保協定效力的學理分析
類型一:公司章程就擔保規定缺位,未經內部機構決議的
擔保契約效力認定
類型二:公司章程就擔保規定缺位,但經過內部機構決議的
擔保協定效力認定
類型三:擔保決議違反公司章程規定,擔保協定效力認定
本章小結
第七章 完善我國公司擔保制度的立法建議
第一節 制度經濟學關於交易費用的學說
第二節 中國現行擔保制度的缺陷及成因
第三節 各國公司擔保制度的比較法考察
第四節 重構我國公司擔保制度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
第五節 關於現行公司擔保制度修改的建議
一、應明確設立擔保權人的表面審查義務
二、應當建立擔保契約的公告或登記制度
三、公眾公司擔保法律制度重構
四、現行法律制度的協調與統一
本章小結
本書結論
參考文獻
後 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