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屯鎮位於遼寧省新民市東北部,北與法庫接壤,東與彰武毗鄰,是新民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商貿中心,距新民市25公里、瀋陽市60公里,公主屯鎮轄24個行政村,76個自然屯,124個居民組,10984戶,4.3萬口人,勞動力12147個,是新民市北部最大的重鎮。公主屯鎮自然資源豐富,總面積195平方公里,為遼河沖積平原,境內有遼河、秀水河、養息牧河、老窯河四條河流,有140232畝平坦肥沃的土地,2萬畝生態和經濟林,5000畝可供養殖的水面,20000畝宜林荒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主屯鎮
- 地址:遼寧省新民市東北部
- 人口:39997
- 總面積:195平方公里
- 生態和經濟林:2萬畝
- 宜林荒地:20000畝
歷史文化,自然資源,交通運輸,地理氣候,經濟發展,特色產業,領導分工,發展歷程,起步階段,發展階段,騰飛階段,
歷史文化
公主屯鎮歷史悠久,鎮內的遼濱塔和公主屯後山遣址是瀋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維修後的遼濱塔重現了千年英姿;古文物和迷人的地宮,吸引了無數遊人,遼濱塔村歷史上是遼明遼濱縣所在地,遼濱古城隱約可見,水岸碼頭在目猶存,據說是唐朝薛禮征東的渡口,被瀋陽市列為旅遊開發景點。
自然資源
公主屯鎮自然資源豐富,總面積195平方公里,為遼河沖積平原,境內有遼河、秀水河、養息牧河、老窯河四條河流,有140232畝平坦肥沃的土地,2萬畝生態和經濟林,5000畝可供養殖的水面,20000畝宜林荒地。
交通運輸
公主屯鎮交通便捷,沈環、沈於兩條公路交叉通過,與瀋陽、北京、哈爾濱連線成網,是黑龍江、吉林兩省入關的最近通道。公主屯距瀋陽桃仙機場70公里,與大連港相距360公里,與錦州港相距190公里,與營口港相距260公里,位於大城市群環抱之中。鎮內通訊發達,信息靈通,程控電話、行動電話可直撥國內外。
地理氣候
公主屯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22026,,北緯41026,海拔高度62米,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半年長於夏半年,四季分明。年平均溫度7.60C,極端最高溫度達35.50C,極端最低氣溫為零下31.50C,年平均相對濕度為62%。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公主屯鎮成為農業的重鎮,在八十年代中期糧食總產超億斤,是瀋陽市產糧第一大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已初具規模,是新民市糧食、蔬果、菜籽、生豬、牛羊、蛋禽六大生產基地。
經濟發展
工業步入集約化、特色化之路。全鎮共有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220戶,擁有固定資產1800萬元。公主屯鎮工業已初具雛形。瀋陽騰龍木業有限公司是我鎮招商引資新辦的工業企業,主要產品有:各種規格的建築模板,質量高,價格廉,遠銷全國各地;瀋陽市新飛金屬製品廠是私營企業,主要產品有:多功能播種機、綜合脫粒機,深受廣大農民讚譽,產品遠銷東北三省。建築模板和播種機市場前景看好,開發潛力較大。
建築業、第三產業向規模化、多元化挺進。全鎮已有近一萬餘人,從傳統的產業中轉移出來,從事建築業和第三產業。全鎮擁有建築工程隊4個,員工1000人,具有承建中層建築的實力。鎮內建有農貿、輕工兩個廳,與瀋陽五愛市場、海城、西柳、瀋陽鞋城、家具城緊密聯繫。每逢集日,萬人云集,交易十分活躍。
特色產業
雞蛋產業
公主屯鎮是遠近聞名的雞蛋生產之鄉,被瀋陽市政府評為“重點養殖強鄉鎮”。蛋雞飼養量已達到268萬隻,蛋雞養殖戶達到1.6萬戶。為擴大雞蛋產業規模,這個鎮以工業化的思維和理念謀劃新農村建設,積極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加速蛋雞產業的轉型升級。鎮裡成立了蛋雞飼養協會,發展會員202人,投資500萬元,建起占地一萬多平方米的鮮蛋批發市場,吸引了深圳、福建等15家個體批發商前來落戶,每年可銷往深圳、福建、香港等地5萬噸雞蛋,成交額超億元。同時,依託市場大力招商引資,先後引進孵化廠、蛋托廠、紙箱廠、飼料廠等十餘個配套項目,解決當地勞動力1000多人。公主屯鎮的重點項目新星紙箱廠已投入生產。這個企業投資500萬元,每天生產蛋箱一萬套,為養雞戶解決了包裝的難題,成為全鎮發展一鄉一業,拉長產業鏈條的重要環節。
為了加快農村產業化調整步伐,增加農民收入,公主屯鎮結合本地實際,發展經濟作物樹莓,為了調動農民種植樹莓的積極性,鎮政府不僅組織村幹部和種植戶到外地參觀取經,還聘請專業技術人員為農民們講課傳授種植技術。與此同時,鎮、村幹部加強服務,為農民統一購買樹苗,並與瀋陽新大地公司簽定回收契約,解除農民的後顧之憂,公主鎮已經在李家窩堡等村開發樹莓1500畝。
領導分工
黨委書記 趙宇宏 負責黨委全面工作。分管人大、武裝、招商引資、市場開發、遼濱旅遊開發、蛋雞產業經濟區建設、寒富蘋果產業結構;
人大主席 李江波 分管人大工作、協助黨委書記抓遼濱旅遊開發、社會管理創新及信訪穩定工作;
黨委副書記 張海雙 主管黨委辦公室,負責黨委、政府大信訪工作、機關辦公室、公安、司法、綜合治理、機關幹部簽到、 “三位一體”促和諧、武裝、工會、共青團、婦女、政協、民族宗教、工作作風、工作紀律、機關黨支部建設,協助人大主席抓社會管理創新工作;
副鎮長 馬成(趙利民代) 分管二產業、三產業、村鎮建設、土地、輕工農貿市場、交通、環保;
副鎮長 李強 分管農業、農機、水利站、科技、水產、林業、畜牧、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經站的農村土地承包、土地承包契約、村財管理、村務管理、村財代理辦等涉農工作;各類專業協會民間組織建設工作,協助黨委書記鎮長做寒富蘋果產業結構工作,協助鎮長分管農業綜合開發、森林防火等工作;
副鎮長 高峰 分管合作醫療、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後勤保障、安全生產、招商引資、勞務輸出、郵政、電信、工商、稅務、供電、金融、民心網,協助黨委書記抓項目建設、協助鎮長抓應急辦;
副鎮長 趙利民 分管教育、衛生、民政辦、文體廣電、計畫生育、信用體系建設;
武裝部長 孫鳳海 負責武裝工作;
組織委員 趙天晴 負責組織人事工作;
宣傳委員 張巍 負責宣傳工作;
紀檢委員 武峰光 負責紀檢監察工作、“三位一體”促和諧服務大廳、糾風辦轉辦案件處理;
綜治委員 李長贏 負責公安、司法、綜合治理工作。協助政工副書記抓黨委、政府大信訪等工作;
正鄉級待遇 吳國軍 協助黨委書記抓武裝工作。
發展歷程
泡子沿村是一個只有196戶,760口人的小村,全村耕地面積3342畝。自八十年代末,村兩委班子就非常重視產業結構調整,帶領村民發展養雞業。幾十年來,經過千辛萬苦,終於做大做強了蛋雞飼養業,成為本村的龍頭產業。全村蛋雞飼養量達到20萬隻,遠銷廣州、深圳、香港,是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起步階段
起步階段,摸索市場抓調整
改革開放初期,全村的經濟狀況還在低水平徘徊,絕大多數農民,面朝黃地背朝天,土裡刨食兒,靠天吃飯。到了八十年代末,村黨支部集思廣益,鼓勵村民發展養雞業,告之村民,不要盯著傳統產業一條道跑到黑。在黨支部的鼓勵下,有3戶人家各自散養了300多隻蛋雞,當時他們即沒有修雞舍,也不會搞防疫,在不懂飼養技術的條件下,全憑運氣撞。然而三年以後,3戶人家成了令人羨慕的“萬元戶”。在當時,能夠成為萬元戶是絕無僅有的,他們的成功,為全村發展養雞業帶了好頭。為全村改變產業結構摸索出一條成功之路。
發展階段
發展階段,形成主業促調整
九十年代初,泡子沿村,按照小平同志的南巡講話精神,加快了改革步伐,村黨支部審時度勢,注重產業結構調整,扶持村民擴大養雞業規模。他們首先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聯親、聯眾,總結經驗,傳授養雞技術,使一部分村民發展起來養雞業。到1993年,全村大小養雞戶已經發展到80戶,占全村總戶數的40%,年飼養量達到10隻,成了全鎮有名的養雞專業村。泡子沿村黨支部一班人,沒有就此滿足,他們自壓擔子,繼續帶領村民擴大養雞業規模,形成了產、銷、防於一體的鏈條產業。於此同時他們牢記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宗旨,村黨支部實行走出去,請進來的戰略思想,組織有代表性的養雞大戶和黨員,到外地參觀考察,學習外地經驗,提高養殖技術,為養雞業的發展壯大提供技術保證。同時組織有豐富經驗飼養戶,為民眾獻身說法,傳授經驗。使先富起來的養殖戶,帶動大多數人發展養殖業,進而走向共同富裕。泡子沿村黨支部本著全面發展經濟的主導思想。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經營和正確引路,終於創出了養雞業這條好路子,使村民的腰包鼓起來了,發展的步伐大起來了。
騰飛階段
騰飛階段,做強龍頭產業大發展
泡子沿村黨支部清醒認識到,必須造大船,擴大養雞業規模,形成品牌,占領市場,才能做大做強龍頭產業,實現經濟快速發展。近一期村黨支部認真貫徹十六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緊緊抓住發展這一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積極引導農民,只有掌握養殖技術,發展綠色農業,才能占領市場,進入流通,使產品暢銷。他們以科技為依託,把發展過腹農業作為重中之重,大力推進結構調整,擴大養雞業規模,實現產業調整第二次飛躍。泡子沿村幾十年來發展養雞業,早以擺脫農業低效徘徊的局面,形成產業鏈條。2002年全村養雞戶達到160戶,占全村總戶數的82%,比1993年提高40個百分點,年存欄20萬隻;有4戶成為販賣雞蛋的經濟人,年收入1萬元;有2個收購蛋點,年收入3萬元,為村里解決了部分富餘勞動力;有20輛三輪車搞運輸,年收入1萬多元;有3戶專門剪雞嘴,給雞斷啄。每隻雞3分錢,一年下來純利潤1萬多元;有7戶販運飼料,年收入3萬元,為村里解決了部分剩餘勞動力就業問題。泡子沿村的雞蛋已經遠銷到廣州、深圳、香港。大量的雞糞還田,使包米畝產1000斤。通過產業調整,他們做到了過腹轉化,加工增值,增加了農民收入。使從前的雞把式,變成了龍頭產業。2002年末,全村社會總產值達到了千萬元,人均純收入3000元,按電話130部,家家吃上了自來水,從前的貧困村,變成了富裕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