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道河

苗華邱編著的《八道河》以山丫的一生為敘述主線。 《八道河》通過農村一條街上的幾戶人家之間複雜多變的故事,突出八道河畔的風土人情,以此弘揚人性的真、善、美。

基本介紹

  • 書名:八道河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頁數:437頁
  • 開本:32
  • 品牌:清華大學出版社
  • 作者:苗華邱
  •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8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302335375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泊家在一場海灘中倖免,卻帶來政治上的株連三代、背井離鄉,最終在四十年後得以澄清。苗華邱編著的《八道河》交待兩段情戀:青年山丫甘願忍受一場誤會嫁給泊娃而終生不悔。中年標壯與一條街的泊嫂十多年的赤誠依戀不得成全時,兩人同歸於盡,令人痛惜。本書是一本長篇小說。

作者簡介

苗華邱,生於1943年,山東威海人。當農民二十年,做教師二十年。作者在對農村風土人情細緻入微的體味中領悟:成敗得失,善惡真偽,混淆在歷史的嬗變之中,幾度難辨對與錯。作者正是從雜亂中汲取精華的“真”。執教期間。曾發表小說二十餘篇。2011年出版小說集《城裡鄉里》。繼之寫下長篇小說《八道河》。

圖書目錄

01 童年山丫
02 泊娃小時候
03 大海難,泊銀山死裡逃生
04 山丫18歲
05 受政嫌,泊家遠走他鄉
06 山丫相親
07 泊銀山他鄉異地,棄漁學農
08 八道河洪水漫漫,泊娃泅水救山丫
09 大煉鋼鐵,八道河畔夜火燒天
10 十冬寒月,飛雪截流八道河
11 雪夜佑小軍生死未卜,黑夜泊娃墓地打“鬼”
12 謝泊娃,山丫第一次穿棉鞋
13 春天裡,“土八路”還鄉
14 大窪村又說“寡婦街”
15 “寡婦街”不太平
16 饑荒年,泊銀山死無葬身地
17 “寡婦街”:老敘舊,少說春,街貌異新
18 “企鵝”、標壯兩插手,出是非
19 山丫、泊娃各說心裡話
20 錢守江動政治手腳
21 “小吳用”圈套“老神算”
22 “寡婦街”:移花接木;桃色系驢鈴
23 藕斷絲連,好事多磨
24 大東又涮陸石二
25 “小四清”,錢守江上任村支書
26 “大四清”,“企鵝”當上婦女主任
27 “文革”,錢守江站出來,泊娃“進去”了
28 泊娃明白山丫時
29 山丫新婚日,巧逢久別前情人
30 泄私憤,錢守江報復大窪村
31 石春死,“老母兒”棒捶“企鵝”
32 山丫泊娃甜美除夕夜
33 陸石二新增名氣
34 山丫結紮,“企鵝”怕有假
35 同歸於盡
36 雨夜送情由為欠
37 “企鵝”死不瞑目魂猶在
38 數九寒冬,泊娃大楔開神門
39 陸石二辭世,“小吳用”哭“老神算”
尾聲
讀後感言
後記

文摘

01童年山丫
山丫生在山裡一個貧困家庭。五六歲時山丫赤腳在街上跑,街坊都說這小閨女活像個男孩:粗腿大棒,渾渾實實的小身子,潑潑辣辣……小時候她就是男孩兒們的夥伴。
7歲那年冬天,小街中心凍了一溜冰,幾個靴帽整齊的男孩輪著班地在那一溜冰上滑,刺溜刺溜好快活。山丫上身只穿個空心棉襖,下身穿條夾褲,赤著腳蹲在朝陽的房牆前曬日頭看小夥伴們滑冰,心中好羨慕,好著急,心裡也想滑一下。但是她腳上沒穿鞋怎么滑?看時間長了,山丫心裡癢得受不了,倏地站起來赤腳跑過去,抽空在冰面上滑一趟就又跑到房牆前曬日頭暖和。
這時,她心裡挺美。
山丫8歲的秋天,她趕著毛驢從山上往家送花生、地瓜就頂個人用。趕下的小黑驢倒聽吆喝不犯刁。花生送到家,媽給卸下馱子,再把山丫抱上驢背。山丫坐在驢背上,手裡扯著韁繩,嘴裡不時地喳喳吆喝著,挺自在地就回到地里,一趟一趟地。
山丫這就頂個人用了。
山丫10歲就能扛個鋤同媽媽一起到地里鋤草。這年夏天,母女倆鋤地到了半天晌,天下起濛濛細雨,媽媽說:天下雨了,咱回家去。回到家就快到做中午飯的時間了,媽媽把剩菜剩飯拾掇進鍋里蓋上鍋蓋,低下頭用燒火棍撥弄著鍋灶下的草灰,草灰里預先埋的火種滅了。她到燈窩裡拿過火柴盒扒開:盒裡只剩下五六根火柴,這是家中唯有的一盒火柴,多是在灶下草灰里沒有火種的時候才開盒取支火柴來應急用。
媽媽一看火柴盒裡沒幾根火柴,便拿過通常備用的一個借火的一頭燒黑了的火紙捲兒遞給山丫,說:
“出去到別人家借個火兒!”
“盒裡有火柴,還用去人家借火?”
“不是省一根火柴嗎?閒著你也是閒著!”
“上誰家借?做晌午飯還早著呢。”
“誰家煙囪冒煙就上誰家借!”媽媽聲色俱厲後,“小孩子不幹這個事兒,等大人去乾?”
山丫手握著一個兩端露在小手外頭的火紙卷出了門。山丫借過火,她站在街頭望空中看各家的房脊立起來的那些煙囪:她發現隔著一條街的西頭有家煙囪冒著白煙。山丫去了那家點著了火紙捲兒趕緊往回走,正趕上天下濛濛細雨,沒走多遠,紙卷的火頭被雨淋滅了。急忙又折回去點了火,走不遠又滅火了。第三次,山丫點著火後,乾脆用一雙小手捂包著燒著後的紅紙頭往家裡飛快地跑……氣喘吁吁地跑到家,她媽在鍋灶口塞滿草等山丫借火來等得著急,即粗著嗓子說山丫:“上外頭兒借火這時候也回來啦!”
“外面下小雨,點著火兩回都給淋死了……”山丫哭喪著臉噘起小嘴看著發怒的媽媽。
媽媽接過山丫遞過來的火紙捲兒,一口氣兒吹掉紙卷頭上的紙灰,火紙卷露出紅紅的火頭,還冒股細煙兒。她把紅火頭觸向灶下的雜草,低下頭,歪著脖子一個勁兒地吹那紅紙頭和草接觸的地方,好一會兒,灶口裡的雜草冒了煙兒,火,生著了。媽媽鬆口氣兒抬頭看山丫:山丫擎著兩隻手看手掌。媽媽扳過山丫的手:兩小手掌被火紙頭燒了兩個紅燎泡,一手掌一個……
“丫子——痛嗎?”媽痛心地問。
“不痛……”山丫搖著頭,淚珠兒從眼裡掉下來。
“唉!——為了省那一根‘火柴’……”媽媽摸著丫子的小手,好一陣酸楚。
霜降的頭一天,山丫趕著毛驢往家送地瓜。上午送第一趟地瓜,背陰處的霜還沒化,山丫赤著小腳,手扯著驢韁繩隨著驢吧嗒吧嗒踏著霜地走,走進村東的那條洋槐林子溝,這是山丫最害怕的地方,洋槐溝樹密路窄,尤其還有個小陡坡。每當驢走到下坡時,山丫便拽住驢韁繩,嘴不住地吆喝“吁——吁——吁——”頭天,驢在下到半坡時突然跪了下來,嚇得山丫直叫媽,虧了周圍收秋的大人跑過來,抬起馱子幫著把驢送下坡……
今天,這第一趟送地瓜,還沒走到那個坡時,山丫的心就提了起來,一到下坡,山丫的小嘴告急似的就“吁——吁——吁”地吆喝起來——生怕驢還像昨天那樣跪下來。不料想,這趟驢在下坡沒跪下來,驢馱簍卻掛上了樹杈翻滾下來,馱簍翻下來,地瓜撒了一下坡,驢被馱簍這一翻滾嚇得四蹄亂刨往家奔跑……
山丫腳踩著霜花,眼看著驢拖著韁繩往家奔跑,不敢離場兒,呼爹喊娘無人應。
山丫哭了……
山丫牢牢地站在坡上,看著翻滾在地的馱簍和撒在坡上的地瓜,一雙紅紅的小腳融化著腳下的霜花……
此後,都是她爹給送下洋槐溝的坡,再由山丫趕著驢走。這年,山丫在收秋季節確實成了父母不可或缺的小幫手。
貧家孩子晚上學。山丫12歲才入學。入學的第二年秋天,媽媽這天早晨起來對山丫說:“今兒是東涯子集,你去集上買三斤鹽、一斤醬、半斤醋、一包火柴、一斤火油。”媽媽讓她寫在紙條上,後又點給她兩元五角錢。山丫裝上錢走到門口,媽媽又喊她回來,丫子轉回頭,“丫子,告訴你,家裡就這些錢,是我前天賣雞蛋的錢。你可不能亂花啊!趕集回來要算個賬兒給我聽!”媽媽厲聲厲氣地叮囑。
山丫趕集傍晌午時回來了。進門後,走進屋內把買來的東西一樣樣放在炕上,媽媽也跟進來,就讓山丫一樣樣算賬兒給她聽。
山丫買的東西一樣樣記得很清楚,算了三遍都是應該剩下五分錢,可是山丫就是說錢全花了,沒剩下錢。媽媽問山丫買什麼吃了,山丫說什麼吃的也沒買。媽媽一連追問了好幾遍,山丫執意說什麼也沒買。媽媽不信說山丫撒謊,順手在炕上抓過一個笤帚把山丫按在炕上就打她的屁股,三笤帚打下去,忽然山丫的衣兜里滾出一個小圓鏡,鏡面向上亮亮地照著媽媽怒氣沖沖的臉,媽媽拿過小圓鏡,山丫坐起來央求:“媽,你別摔了它……人家女孩兒兜里都裝個小鏡兒……”
媽媽手捧著小圓鏡,抱過山丫,緊緊地抱著,“丫子,媽明白了,這回是媽錯了!……”媽媽抱著山丫哭,山丫望著媽媽的臉:“媽,只要你不摔碎它……”
“媽不摔碎它。”媽媽把小圓鏡塞進山丫的小手。
山丫雙手捧著小圓鏡,照著自己尚有淚痕的臉……——鏡中,山丫胖乎乎的小臉露出了微笑。P1-5

後記

我在書中化名“八道河畔”的24年,八道河消磨了我的年華,吞噬了我的青春,挫折著我的靈魂。雖然我承受了一波波的磨難。但也錘鍊了我的意志。喜幸的是在它磨難我的同時又給了我對生活的洞察力。為此,在我離開它30年後,又讓我深深地懷念起它,致使我執筆寫它。我在2001年出版的一部小說集後記中曾說明:這個集子(《城裡鄉里》),僅是我平時耳聞目睹的一個小積累,而我一生的風風雨雨卻深深地埋在心中,我想把我記憶里的人生旅程寫個“風雨日記”長篇。本書,即是我要完成的那個長篇。
最牽動我寫《八道河》的,是我目睹了1958年“極左”思潮泛濫下。在八道河留下的一個“左”的創舉——八道河水庫。當年,那個萬人築堤的壯觀場景,讓我一輩子忘不了。我把它寫了,還連著寫了八道河畔一個村中一條街的風土人情。雖然花了很大的筆墨,完稿後自感遺憾——八道河水庫清基截流的場面寫得不盡如人意。套用我老伴的話:那年我十八,清基截流的一個月我在場,風與雪伴隨人與牛一起蹚在冰水裡奮爭的場景感天動地。那個場面遠超出你書中所述……聽後,使我備感遺憾。我當即向老伴表示歉意。此時此刻,特向當年在八道河修堤築壩的爺們兒、哥、姐致歉!想來,他(她)們中,足有半數現已過世!
思索過後,又想:我寫得雖然不盡如人意,但是,我的誠心對得住那萬餘泥手泥腳的築堤人;對得住八道河畔的人情世故;也對得起那段歷史——我發現並褒揚那段“極左”的歷史留下一個傳世的巍峨“土壩”。我的一生吃力,寫成《八道河》也吃力。但,畢竟我寫成了這部長篇。有誤之處,誠望讀者指正。
苗華邱
2013年3月24日於文筆苑

序言

提前說說
——代序言
苗華邱
20世紀50年代,我15歲那年,因家庭政治所嫌隨家從沿海農村遷到內地農村——我在書中把它化名為“八道河”畔。我在那裡生活了24年。
在極“左”思潮泛濫的1958年,浮誇風盛行,說假話、說大話,信口開河不眨眼;下級向上級匯報,任意誇大事實,只管適應眼前形勢,不顧後果。“大躍進”、大煉鋼鐵,付諸行動的淘鐵砂、砸鍋煉鐵、農民大食堂、地瓜當蘿蔔埋地里儲藏過冬等的史無前例,從上到下都作“創舉”並敬畏地去實施。正當這些“創舉”進入尾聲收場的當眼,正當人們認識到這種“左”的創舉給人民、給社會帶來了莫大的災難將要告終時,一個斬斷八道河修築“八道河水庫”的巨大水利工程驟然在八道河畔啟動了。八道河,匯集著嵛龍山10大山峪的水,主流河道東西1里寬,行洪時,八道河畔一片汪洋。要把這樣一條大河攔截下築堤修座水庫,談何容易。然而,就在這年秋後,在那入冬的時節,萬餘民工開始截攔八道河:雪花飄飄,人們站在冰水中挖沙清基;頂風冒雪,推土築堤。我那時正讀國中,我們間日要到水庫工地去粉碎黏土,裝車、拉車築壩。我目睹了那個紅旗招展萬人築堤的大工地。雖然工地超萬人的民工只是刨土、推土上堤、拉車上坡和夯實土壩,但他們運作的蠕動只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早日築起“八道河水庫”大壩。儘管民工吃的是地瓜乾、玉米面餅子,並且需要自備一半;儘管他們推的是自己的小車、用的是自己的杴钁,晝夜奮戰活動土方275萬立方米、石方5.5萬立方米,但還是按計畫屆時修起了那座蓄水2.8億立方的“八道河水庫”。至今50餘年,它還在無聲地不僅僅是為八道河畔的人民默默奉獻著。我的那些當年築堤的爺們兒、叔伯、大哥、大姐,在風雪中不畏艱辛,粗糙、黝黑、憨厚的面孔和渾實的體魄,至今歷歷在目——他們即是我書中稱之的“土八路”。應當讓他們永遠放光在後人回望的視野里。他們純樸、忠誠、無怨無悔所鑄造起的那座巨大土壩,是他們風光在那個年月里的見證。即使是在那極“左”思潮指點的年份里,畢竟……
——就是他們牽動著我要寫“八道河”,牽動了我幾個10年。由於他們的牽動和八道河畔後續社會嬗變中人與人的善與惡、成與敗、真與偽,又多多地駐足於我的思潮,撥動著我對人與人的思索。
那個年代,那個漫長的歲月,給我積累了大量現今要寫作的素材。我曾身為八道河畔達20年的農民,深深地被八道河人與人的情與他們的事埋著,當以謝——那些人與事感動了我,也觸動了我。
在我任教期間,我曾有心寫而無心成,退休後,提筆又感到無從下手,困難重重——從雜亂無章的記憶中如何提取要寫個長篇的章節順序,確實讓我左右徘徊,著筆難。況且要寫成書?……
出於急切,動筆寫了兩個章節。之後,心中又生怕寫不下去、寫不好,甚至怕寫不完……但是,我決意要寫。我想:哪怕我寫出來的東西只能算個素材,這也不白想、不白寫啊!當我忽然間想起我的孫女愛寫東西時,我自信起來,膽兒大了、壯了,我寫不好、寫不完,不怕——可以把我寫出來的東西當做素材留給我的孫女嘛,10年、20年後,她能用它寫出個書?……
我無所畏懼——我有後來人。有了這個意圖,我寫下次頁的“小引”。
我心處無為之中,心不刻意,筆不拘謹,無所顧忌地寫起來,寫下去,寫了一年,竟然有了《八道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