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次危機》是2013年東方出版社出版發行東方出版社編著的實體書。作者是溫鐵軍。本書作者主要介紹了中國經歷的八次危機並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基本介紹
- 書名:八次危機
- 作者:溫鐵軍
- 類別:圖書,政治,農村政治
-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1月1日
- 頁數:300 頁
- 定價:55¥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06055574
出版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出版信息
副標題: 中國的真實經驗
作者:溫鐵軍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出版年:2013-1-1
頁數: 300
定價: 55.00元
裝幀: 平裝
內容簡介
在人們通常的意識形態中,中國沒有發生過經濟危機,也不可能發生經濟危機,最多只能算是經濟波動,而不能算是危機。但作者認為,中國不僅發生過經濟危機。而且中國自建國以來的六十年間,已經發生了8次經濟危機,而這些危機均與國家工業化階段性特徵有關:在 “城鄉”二元對立的基本體制矛盾約束下,工業化、城鎮化以及整個體制的改革所產生的制度成本均向“三農”轉嫁,因而城市的產業資本就可以實現“軟著陸”,原有體製得以維持;而不能直接向農村轉嫁的危機,就導致產業資本在城市“硬著陸”,引發政府財稅金融、乃至整個經濟體制的重大變革。
中國政府已經認識到“三農”問題對整個國民經濟的重要作用,於是在2005年把“新農村建設作為國家戰略,連續增加數萬億投資以吸納數千萬“非農”就業的舉措,最後成功地應對了2009年全球經濟危機,實現了“軟著陸”。
本書的主要觀點是:金融海嘯引發的全球危機,不僅是金融化泡沫經濟所引起的,也是由內含高成本上推機制的西方現代政體在累積了大量的國家負債後產生的,因此中國人應引以為戒,加深對資本主義危機規律及其引發的內部亂像和外部地緣政治法西斯化傾向的認識。只有復興生態文明,維持鄉土社會內部化來應對外部性風險的綜合性合作與自治,才是中國免於重蹈負債過高的現代化危機的合理選擇。
作者簡介
溫鐵軍,1951年5月生於北京。現任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教授,鄉村建設中心主任、可持續發展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農村經濟與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六屆學科評議組成員,環保部、商務部、國家林業局、北京市、福建省等省部級政策專家和中國農業經濟學會副會長。
先後承擔多個國家級重大、重點課題,擔任國家、省部級多個重點項目首席專家。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證書、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CCTV年度經濟人物獎”、“中國環境大使”稱號、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等省部級以上獎勵。
目錄
第一部分 中國的8次危機及其“軟著陸”
引言
第一章 發展陷阱和中國經驗
一、從外資外債視角解析“中國經驗”
二、從危機化解視角思考中國發展的可持續性
第二章 1958-1976:工業化初期的3次危機及其外資外債背景
一、第一次藉助外資走出民國危機的背景及其邏輯演變:二戰後地緣戰略的重構及演變
二、危機一:1958-1960年蘇聯援華投資中斷之後,中國發生了什麼
三、危機二:1968-1970年“三線建設”中的國家戰略調整與經濟危機
四、第二次更大規模藉助外資調整結構的背景及其符合邏輯的危機演變——20世紀70年代來自西方的外債:從“四三方案”到“八二方案”
五、危機三:1974-1976年最後一次“上山下鄉”
第三章 1978-1997:改革以來3次內源性經濟危機及其化解
一、危機四:1979-1980年改革以來的第一次經濟危機及藉助“三農”的復甦
二、危機五:1989-1990年改革以來的第二次經濟危機及“三農”應對
三、第三次外資外債背景及其邏輯演變:1988-1994年:“關鍵要把出口創匯搞上去”
四、危機六:1993-1994年改革以來第三次經濟危機及其外向型轉化
第四章 1997和2008年中國2次“輸入型”危機的發生、應對及影響
一、現象歸納:60年4次引進外資各伴生2次危機
二、危機七: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應對措施及影響
三、第四次外資外債背景及邏輯演變:1997-2008年國內外兩個“產能過剩”的碰撞
四、危機八:2008年金融危機的應對措施及影響
第二部分 關於全球危機與中國對策研究的簡報和會議記錄選輯
引言
Ⅰ一個趨勢,兩種保守,三大戰略
——2011年春季新世紀第二個十年中國發展戰略閉門會議綜述
Ⅱ中國構築戰略迴旋空間要靠兩條腿“走出去”
——2010年秋季巨觀形勢閉門研討會輯要
Ⅲ灰色經濟、壓力維穩與政治體制改革
——2010年11月4日閉門研討會觀點摘要
Ⅳ中產階級的崛起與中國社會結構的變化
——2010年3月1日閉門研討會觀點摘要
大事年表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