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景台

八景台

八景台是歷史地名,八景台始建於( 1056-1063)年間,因台上摩畫宋迪“瀟湘八景圖”,故名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八景台
  • 羅馬字母拼寫:Bājǐng Tái
  • 性質:地名
  • 國家:中國
地名含義,歷史沿革,

地名含義

“瀟湘八景”分別為:“瀟湘夜雨(永州城)”、“平沙落雁(衡陽市回雁峰)”、“煙寺晚鐘(衡山縣城北清涼寺)”、“山市晴嵐(湘潭昭山)”、“江天暮雪(橘子洲)”、“漁村夕照(桃源武陵溪)”、“洞庭秋月(洞庭湖)”、“遠浦歸帆(湘陰縣城江邊)”。

歷史沿革

建於宋嘉祐(1056-1063)年間。八景台上摩畫宋迪“瀟湘八景圖”。瀟湘八景是湘江中下游流域的八處勝景,始名於宋沈括《夢溪筆談》。筆談曰:度支員外郎宋迪工畫,尤善為平遠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落雁、遠浦歸帆、山市晴嵐、江天暮雪、洞庭秋月、瀟湘夜雨、煙寺晚鐘、漁村夕照,謂之八景。好事者多傳之。除瀟湘夜雨在永州,平沙落雁在衡州、洞庭秋月在岳州等外,其餘諸景皆在潭州境內。淳熙十五年(1188),南宋永嘉學派的代表人物陳傅良講學嶽麓,又在八景台邊建有二亭,登臨觀景者良多。加之眾多名家紛紛為八景台題詩、撰文、作畫,八景台遂名噪海內。僅以“瀟湘八景圖”而言,除宋迪外,北宋李成、南宋牟熙等眾多丹青妙手皆繪有其圖。可惜大多失敗,只有牟熙的《眺望瀟湘八景圖》被日寇掠走,今藏東京博物館。元代八景台仍是登臨觀景的勝地。曾主編宋、遼、金三史的翰林學士歐陽玄返鄉省親時就登過此台,留下《登八景台》詩:山幾重兮水幾重,晴嵐夕照有歸鴻。瀟湘八景丹青畫,都在高台指顧中。至清乾隆年間,八景台已荒廢,但遺址尚在。當時經濟學家張九鐔曾“訪其遺蹟,登高而觀”,作《八景台記》,記下了當時的瀟湘美景:南北一天,東西四隅,波濤洶湧,風雲閭闔。北望洞庭重湖,吞吐日月,乾坤浮浮;南則有瀟湘之泉,白沙露,赤崖立。每當晴霽雨收,嵐氣若無,斜陽倒垂,梵音乍續,漁歌互答,雁行起伏之處皆可目送。而或寒江積雨,漲沙舞雪,伏萬里之魚龍,呼寒天之鶬鴰,則又有風帆浪泊,出入於江濤浩渺、煙雲杳靄之間。景則佳矣,而八景之擅名,可謂領其勝矣。張九鐔在記中深嘆八景台荒廢之可惜,而米芾、惠洪、揭傒斯等留下的雅韻因台的荒廢也失去依託。近年來,重建八景台的呼聲又起,斯文可有攸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