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婺”指的是古時金華府所管轄的金華、蘭溪、東陽、義烏、永康、武義、浦江、磐安八個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八婺
- 性質:古地名
- 所轄地:蘭溪、東陽等
- 命名時間:隋朝
地名由來,文化結構體系,文化地域特色,
地名由來
金華市域春秋時屬越國。秦漢為烏傷縣,屬會稽郡。三國吳寶鼎元年(266)置郡名東陽,以郡在瀫水(即衢江)之東、長山之陽得名。金華設立郡府建置自此始。東陽郡屬揚州,領長山(今婺城區、金東區、蘭谿市)、烏傷(今義烏)、永康、吳寧(今東陽)、豐安(今浦江)、太末(今龍游)、新安(今柯城、衢縣)、定陽(今常山)、平昌(今遂昌)9縣,治設長山。南朝梁紹泰二年(556)置縉州,陳天嘉三年(562)撤州,東陽郡改名金華郡,郡名金華自此始。隋開皇十三年(593)改置婺州。
大業三年(607)復置東陽郡。唐武德四年(621)改東陽郡置婺州,並於信安(新安)縣分置衢州。唐天寶元年(742)改婺州為東陽郡,乾元元年(758)復為婺州,一直沿續到宋元。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為婺州路,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攻取婺州路,改名寧越府,至正二十年改為金華府。
明成化七年(1471)金華府領金華、蘭溪、東陽、義烏、永康、武義、浦江、湯溪(後來撤縣併入金華縣,現婺城區管轄)8縣,故有"八婺"之稱。
文化結構體系
每個地區、民族和國家都有著自己的文化,不同地區和群體的文化又各具特色。八婺大地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由此形成了內涵豐富、個性突出的八婺文化。
八婺文化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積累和發展起來的地方文化體系,其內容廣泛,形式多樣。其中地方特色比較突出的主要有六部分:
一是博大雄厚的學術文化。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婺學。婺學的形成和興盛,雖只局限於南宋至明初,前後不過200多年,但在此背後,實際上反映出金華地區重視教育的文化傳統和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的精神風貌。正是重教興學的歷史傳統,使金華地區自古至今,人才輩出。
二是別具一格的手工技藝文化。這方面,較具代表性的有婺瓷、金華火腿、金華酒、婺羅、東陽木雕等。
三是不斷發展的婺商文化。金華曾長期是農耕文明十分發達的地區,但從兩宋時期起,尤其是明清以來,商貿文化全面興起,不斷發展,成為八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是形式多樣的戲曲文化。自明清以來,金華地區民間戲曲異常活躍,形成了眾多地方戲曲形式,包括道情、蘭溪攤簧、浦江亂彈、婺劇等。其中婺劇的形成時間最晚,也最具代表性,它是金華本地民間曲藝與外來戲劇腔調互相融合形成的綜合性劇種,也是目前浙江省的主要戲曲劇種之一。
五是風格獨特的古建築文化。這方面,較具代表性的有以武義俞源村代表,集木雕、磚雕、石雕於一體和粉牆黛瓦馬頭牆的建築風格;以浦江鄭義門古建築群和東陽盧宅為代表的家族宅院結構;以蘭溪諸葛村和武義郭洞村為代表的聚落建築布局,以八詠樓為代表的亭樓建築,以太平天國侍王府為代表的府衙建築,以武義熟溪橋為代表的橋樑建築等。
六是豐富多彩的生活文化。這方面,比較突出的是民間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民間宗教文化以赤松道教文化和黃大仙的傳說為代表,所表現出來的已不再是宗教信仰,而是民間的一種感懷寄託和生活嚮往。民俗文化以鬥牛、迎板凳龍、廟會、抬閣、高蹺等為代表,所反映的是地方節慶娛樂風俗和生活情趣。
八婺文化是金華傳統精神的載體,它不僅積累了厚實的有形文化,也形成了無形的精神文化。透過八婺文化,我們可以總結出歷史上金華人的六種精神,即:樸實勤勞、自主自強;博採眾長,善學精思;求真務實,崇尚正氣;挺立潮頭,敢為人先;義利並重,追求和諧;樂觀處世,積極向上。這些文化精神不僅在歷史上對於推動金華社會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就是從今天看來,也值得大力提倡和發揚。
文化地域特色
八婺文化既是一個整體,同時也是由各個地域文化組成,在八婺大地各具特色,豐富多彩。
金華是道教名人黃大仙的故鄉,他在金華山出生修煉、贈醫施藥、濟世救民,最後得道成仙,在當地留下了許多仙跡、仙蹤。黃大仙“普濟勸善,扶弱救貧”的精神也世世代代被廣為傳誦,發揚光大。金華有著博大雄厚的學術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是婺學,其規模宏大,探性命之本,貴涵養實踐,學術力主“明理躬行”,強調經世致用,反對空談物理心性,注重治亂興衰和典章制度,反映出金華重視教育的文化傳統和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的精神風貌。
蘭溪以源遠流長的道教文化為背景,以蘭溪江這條文化河為滋養,孕育和推進了浙中黃帝醫藥文化的發祥。5000年來,蘭溪人秉承黃帝、葛洪、黃初平“結丹長生,延年永壽”,諸葛亮“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遺意,藥業“貿易半中國”,被稱作“商戰之雄”。
東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半畝,境內缺乏可利用的礦產資源,交通區位優勢也不佳。千百年來,東陽人只能把讀書、學手藝作為擺脫貧窮的手段。耕讀傳家,一身土布衣、一罐霉乾菜,四處去求學,學成了就離開家鄉。失去求學深造機會的青年,就想方設法學手藝——泥水、木匠等等。就這樣,東陽孕育了包含“教育之鄉”、“建築之鄉”、“工藝美術之鄉”的“三鄉”文化。“三鄉”文化鑄就了具有濃郁特色的東陽人文精神——勤耕苦讀,重技強能,開放進取,追求一流。
義烏官方曾概括出義烏精神:“勤耕好學、剛正勇為、誠信包容。”這12字可以說是官方認定的義烏人性格。查閱史料,可以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凡是歷史處於轉折時期,都可見義烏人的身影。據吳晗考證,西楚霸王項羽的八千江東弟子大多來自義烏故地;唐朝時勇於站出來同武則天作對的是駱賓王;宋朝江山被金兵打得無力招架時,出現了力主抗金的宗澤;明朝時倭寇入侵東南沿海,義烏兵(戚家軍)奮起抗倭;清由盛轉衰時期,朱一新站出來力陳慈禧太后的賣國行為;共產主義思想在中國萌芽時,陳望道翻譯了《共產黨宣言》,他也成了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改革開放後,義烏人勇立潮頭,也必定有所作為,建起了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城市,創造了全國眾多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