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化(第二版)》是由張蘭生、方修琦、任國玉編著,2017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該教材可作為高等學校地理類及其他相關專業開設的“全球變化”課程教材,也可作為地質、大氣、環境、考古等相關專業的教學與研究的參考材料。
該教材共9章,主要介紹地球系統科學與全球變化研究的起源、基本概念體系和中國國內外科學研究活動,地球系統與全球變化的關鍵過程、驅動力以及主要研究途徑,過去全球變化和與人類活動相關聯的現代及未來全球變化,全球變化影響與人類回響的原理與事實,全球變化在中國的表現。
基本介紹
- 書名:全球變化(第二版)
- 作者:張蘭生、方修琦、任國玉
- ISBN:978-7-04-047032-1
- 類別: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 頁數:420頁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年1月1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版面字數:600千字
- CIP核字號:2016301661
成書過程,修訂過程,出版工作,內容簡介,教材目錄,教學資源,教材特色,作者簡介,
成書過程
修訂過程
《全球變化(第二版)》由張蘭生、方修琦和任國玉共同完成,方修琦統稿。該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參考引用了文獻和圖件。高等教育出版社及徐麗萍編審和楊俊傑編輯對該教材的編寫給予了支持與幫助,北京大學蔡運龍教授審閱了該教材並提出了意見。修訂工作得到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葉瑜副教授以及趙琬一、劉洋、賈丹、馬亞玲和張興等同學的支持。
2006年8月8日,該教材入選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教材書目。
出版工作
2017年1月11日,該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職務 | 姓名 |
---|---|
策劃編輯 | 徐麗萍、楊俊傑 |
責任編輯 | 楊俊傑 |
封面設計 | 張楠 |
版式設計 | 馬雲 |
插圖繪製 | 杜曉丹 |
責任校對 | 陳旭穎 |
責任印製 | 趙義民 |
內容簡介
《全球變化(第二版)》共9章。
第1章主要介紹地球系統科學與全球變化研究的起源、基本概念體系和中國國內外科學研究活動。
第2~4章主要介紹地球系統與全球變化的關鍵過程、驅動力,以及主要研究途徑。
第5和6章分別介紹過去全球變化和與人類活動相關聯的現代及未來全球變化。
第7和8章分別介紹全球變化影響與人類回響的原理與事實。
第9章為全球變化在中國的表現。
教材目錄
前輔文 第1章 地球系統科學與全球變化研究 第1節 地球系統科學和全球變化研究的興起 一、全球變化認識的歷史淵源 二、過去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的興起 三、新地球觀下的地球系統科學和全球變化研究 四、全球變化研究的意義 第2節 全球變化的科學內涵與主要科學問題 一、全球變化的科學內涵 二、地球系統科學與全球變化研究的主要科學問題 第3節 有關全球變化的科學活動 一、全球變化的國際合作研究計畫 二、綜合全球觀測戰略(IGOS) 三、IPCC 科學評估 四、美國與歐盟的全球變化研究 五、國際全球變化研究的主要進展與發展趨勢 六、中國的全球變化研究 第2章 地球系統與全球變化的關鍵過程 第1節 地球系統 一、地球系統的概念 二、地球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 三、地球系統的非線性行為特徵 第2節 大氣系統中的主要過程 一、溫室氣體與溫室效應 二、大氣氣溶膠過程 三、雲過程 第3節 海洋系統及其界面中的主要過程 一、海洋對氣候系統的平衡功能 二、海氣相互作用與周期性氣候變化 三、熱鹽環流(大洋傳送帶) 四、大洋碳泵 五、深海海底生物圈過程 六、海陸過渡帶的主要過程 第4節 陸地系統及其界面中的主要過程 一、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 二、陸面過程 三、無機碳收支過程 第5節 人類生態系統的過程 一、人類生態系統的形成和演化 二、人類生態系統的過程及其與自然生態系統過程的差別 第3章 全球變化的驅動力 第1節 全球變化驅動力的來源及其特徵時間尺度 第2節 百萬年以上尺度全球變化的驅動力 一、太陽輻射輸出的長期演化 二、地外物的撞擊 三、板塊運動導致的海陸分布與地貌格局演化及其環境效應 第3節 萬年至數十萬年尺度全球變化的驅動力 一、地球軌道參數的周期性變化 二、地球系統內部對軌道參數變化的反饋 三、構造運動和火山活動的驅動作用 第4節年代至千年尺度全球變化的自然驅動力 一、太陽活動的周期變化 二、火山噴發及火山活動的階段性變化 三、地球系統內部過程 第5節 作為全球變化驅動力的人類活動 一、土地利用/ 覆蓋變化 二、溫室氣體和人為氣溶膠排放 三、全球水循環過程的人為改變 四、海岸帶系統的人為改變 五、生物滅絕和生物入侵 第4章 全球變化研究的主要途徑 第1節 過去全球變化的重建 一、基本假設 二、過去全球變化信息的環境屬性 三、過去全球變化信息的空間和時間屬性 四、重建過去全球變化的基本步驟 第2節 全球變化的觀測與監測 一、空基和地面觀測 二、對地觀測系統與全球變化衛星 三、全球觀測系統 第3節 全球變化的模擬 一、氣候模式和地球系統模式 二、區域氣候模式 第5章 過去全球環境變化 第1節 全球自然環境長期演化的階段劃分 一、無機自然地理環境時期 | 二、古海洋自然地理環境時期 三、古全球自然地理環境時期 四、古自然地理環境向現代自然環境迅速過渡時期 五、現代自然地理環境時期的特徵 第2節 第四紀冰期與間冰期環境變化 一、第四紀冰期- 間冰期旋迴 二、末次冰期最盛期的環境 第3節 全新世全球環境變化 一、全新世的氣候變化 二、全新世氣候變化的環境回響 第4節 過去2 000年全球氣候變化 一、過去2 000年的冷暖變化階段 二、中世紀暖期和小冰期 第6章 人類活動與現代及未來的全球變化 第1節 全球尺度人類活動因子的變化 一、1 萬年以前採集- 狩獵活動為主時期的環境影響 二、公元1800年以前農業與早期工業活動的環境影響 三、公元1800―1950年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 四、公元1950年以後人類活動加速變化及其環境影響 第2節 20世紀全球變暖 一、近百年氣候變化 二、近現代氣候變化的原因 第3節 未來全球氣候變化情景 一、未來氣候預估的基本思路 二、多模式模擬的未來全球氣候變化情景 三、對全球變暖認識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 第7章 全球變化的影響與人類的回響 第1節 全球變化的影響 一、人類系統的脆弱性和彈性 二、全球變化導致的資源與災害變化所產生的影響 三、與導致全球變化的責任相關聯的影響 四、全球變化與國家安全 五、氣候變化影響評估模型 第2節 全球變化的減緩與適應行為 一、減緩全球變化的行為 二、適應全球變化的行為 第3節 全球變化應對行為決策 一、不確定性條件下的有限理性判斷和決策 二、全球變化應對行為的主要特點 第8章 全球變化影響與人類回響的歷史與未來 第1節 第四紀全球變化與人類演化 一、第四紀之初的乾旱化與人類起源 二、末次冰期與現代人生存空間的擴展 第2節 全新世全球變化與古文明興衰 一、人類對從末次冰期到全新世間冰期環境轉換的適應 二、文明古國興衰的氣候變化背景 三、公元前1200年前後的乾旱與地中海地區文明的衰亡 第3節 過去2 000年全球變化的影響與回響 一、過去2 500年氣候變化與歐洲社會的興衰 二、過去2 000年中氣候惡化所導致的區域文明衰亡 第4節 現代及未來全球變暖的影響與回響 一、20世紀全球變暖的影響與回響 二、未來的全球氣候變化風險 三、應對未來氣候變化風險 四、《巴黎協定》確立的未來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基本框架 第9章 全球變化在中國的表現及影響 第1節 青藏高原隆起、季風氣候形成與三大自然區的分異 一、青藏高原隆起與現代地貌輪廓的形成 二、現代季風氣候的形成與演變 三、三大自然區分異的形成 第2節 第四紀冰期- 間冰期旋迴的表現 一、中國第四紀冰期- 間冰期氣候變化的主要表現 二、末次冰期最盛期的氣候與自然景觀格局 三、全新世暖期的氣候與自然景觀格局 第3節 人類活動對中國自然環境的影響 一、原始農業時期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二、傳統農業時期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三、現代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第4節 20世紀以來全球變暖對中國的影響 一、20世紀以來的變暖及其影響 二、全球變暖背景下我國未來的氣候變化及可能影響 三、20世紀氣候變暖與歷史時期暖期的對比 參考文獻 |
(註:目錄排版順序為從左列至右列)
教學資源
- 課程資源
《全球變化(第二版)》配套建設有“全球變化(第二版)”數字課程,數字課程內容與紙質教材一體化設計,包括彩色插圖等資源。
數字課程名稱 | 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內容提供者 |
---|---|---|---|
“全球變化(第二版)”數字課程 | 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電子音像出版社 | 2016年11月 | 方修琦 |
教材特色
《全球變化(第二版)》堅持了第一版所確立的教材編寫目的,即“揭示地球表層系統在不同時間尺度上的變化規律以及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規律,幫助學生從時間維認識地理環境的過程、區域特徵的形成以及人地關係等問題,使學生建立起地理科學是時空耦合的綜合科學的觀念”。繼續使用第一版採用的認識全球變化途徑組織全書內容,即“主要通過已發生的全球變化事實理解全球變化的過程及地球系統的整體性特徵,對全球變化的主要過程只做定性描述”。
該教材在保持第一版基本框架的同時,根據中國國內外地球系統科學和全球變化研究的進展,對各章節的內容進行了改寫,並對章節進行重新編排。內容上的變化主要有以下方面,根據全球變化研究所取得的新共識,強化作為全球變化科學基礎的地球系統科學、控制全球變化的關鍵地球系統過程及人類對全球變化的驅動作用等方面的內容;按照把全球變化研究作為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科學基礎的認識,強化全球變化對人類的影響與人類的適應方面的內容;強化了過去2000年(2017年以前)年全球變化以及現代和未來全球變化的內容。
作者簡介
張蘭生:男,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教務長、資源與環境科學院院長,主要的教學和研究領域包括中國自然地理學、環境演變、自然災害和地理與環境教育,是中國環境演變研究和環境教育的主要倡導者和推動者之一。
方修琦:男,博士,博士生導師,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教授,主要從事歷史環境演變影響與適應的研究。
任國玉:男,漢族,1958年生,遼寧瀋陽人,北京師範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德國Humboldtian學者,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中國氣象局專業技術崗位二級研究員,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氣候變化監測、檢測研究,在現代氣候變化和全新世氣候變化方面有系列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