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

11月27日,科技部發布的《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顯示,1999年至2019年,南極冰蓋表面融化顯著,融化面積達263.4萬平方公里,約占南極冰蓋總面積的19%。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
  • 發布機構:科技部
報告內容
該報告聚焦“南極冰蓋變化”“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全球城市擴展與土地覆蓋變化”3個專題開展遙感監測與分析。其中“南極冰蓋變化”是今年首次拓展的專題方向。
  報告指出,融化多分布於南極冰蓋邊緣及南極半島地區,且呈增加趨勢。南極半島融化最為劇烈,且冬季焚風事件的增加和異常環流現象造成了融化趨勢增強。預測未來南極冰蓋表面融化將會繼續增加,尤其在西南極和南極半島地區,對海平面上升的影響將變得顯著。
  南極大陸上的冰蓋在重力作用下發生流動,漂浮在海上的部分被稱為冰架。報告顯示,2005年以來,南極冰架年均崩解面積3411.4平方公里,年均崩解質量7711億噸。南極大型冰架持續向外擴張,崩解頻次較低;而分布於南極半島、西南極和東南極威爾克斯地的中小型冰架退縮顯著,崩解頻繁,是南極冰架崩解的主要貢獻者。冰架底部融化加劇、冰蓋表面融化加速和海冰減少使得崩解呈現明顯加劇趨勢,大氣和海洋的增暖是其主要驅動因素。
  “冰架是南極冰蓋物質損失最敏感的區域。冰架的崩解是自然現象,但全球升溫使冰架崩解速度加快,間接導致更多冰蓋流向海洋,引起海平面上升。所以全球升溫大背景下,冰架崩解加速,必然會引起海平面上升。”“南極冰蓋變化”專題報告編委會執行主任、武漢大學王澤民教授說。
  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主任王琦安說,該專題基於多源遙感數據,分析了南極冰蓋表面融化、冰架崩解和企鵝棲息地分布的時空變化特徵及其之間的關聯性,揭示了其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回響,對於進一步研究南極冰蓋穩定性及全球氣候變化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
全球城市人均綠地空間面積呈顯著增加態勢
科技部日前發布的《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顯示,近20年,全球城市人均綠地空間面積呈顯著增加態勢,由2000年的23.14平方米增加到2020年的40.47平方米,擴大了約75%。
城市綠地空間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調節氣候、淨化空氣、涵養水源、消減噪聲和美化環境等功能,也發揮著景觀文化、居民休閒等作用。
報告指出,人均享有的城市綠地空間具有全球不均衡性。高收入國家的城市人均綠地空間面積為79.97平方米,屬於高水平綠地配置。其中,美國和加拿大城市人均綠地空間面積分別為157.36平方米和121.96平方米。
中等收入國家的城市人均綠地空間面積為29.30平方米,且各國之間差異非常明顯。低收入國家城市人均綠地空間面積僅為19.69平方米,屬於低水平綠地配置,城市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相對不足。
城市公園作為城市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維繫城市生態系統服務、改善人居環境起到重要作用。報告顯示,北美洲、歐洲和亞洲一些國家的城市公園綠地面積更大。近20年,隨著城市園林綠化水平的提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顯著增加。2020年,世界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為18.32平方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